在「光陰的故事」裏,有個體對生命的珍視,也有國家對民生福祉的重視
時間都去哪兒了?國家統計局近日釋出公告稱,今年將開展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現場調查時間為5月11日至5月31日。時間利用調查是國際通行的一項社會調查,主要透過采集居民在一段特定時間內的活動資訊,反映居民在個人生理必需活動、有酬勞動、無酬勞動、個人自由支配活動等各項活動的時間投入。
與前兩次(2008年、2018年)時間利用調查相比,此次調查有很多新亮點。比如,調查範圍首次拓寬至全國——此前僅在部份省份開展,調查物件首次擴充套件至6周歲以上常住成員——此前則是15周歲及以上常住成員,以及首次全面使用電子化采集方式調查,調查內容也更為豐富,居民在工作、學習、生活、出行、養老、就醫、文體活動等都涵蓋在內。
全國時間利用調查,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如何利用時間,看似只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但它猶如一枚多棱鏡,能夠折射出時代變化、社會變遷、工作方式更新等。比如,隨著老齡化行程加快,老齡人口越來越多,對於子女來說,在時間安排上或許將拿出一部份用來陪伴父母。與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相比,這種時間安排的不同,可反映社會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
再比如,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廣泛運用,「低頭族」越來越多,而短視訊平台的興起,被短視訊「綁架」的人越來越多。與以前相比,現在很多人將大把時間都用在刷短視訊上,這種情況擱在以往或許難以想象。
「吃不愁、穿不愁,還得有錢去旅遊」。今年全國兩會,文化和旅遊部部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文化和旅遊、詩和遠方,已經成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容。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安排更多假期,關乎時間利用,也關乎社會進步。
就此而言,開展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富有豐富的現實意義。正如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有關負責人所稱,此次調查的主要目的,是 為改善民生福祉、科學制定社會民生政策提供詳實、準確的統計資訊支撐。
基於此,每個受調查的家庭成員,都要積極配合,如實反應。只有這樣,相關部門才能全面、真實、準確了解中國居民時間利用情況,客觀反映居民生活品質和生活模式變化。另一方面,調查之後應有下文,比如要回應輿論關切,直面公眾訴求。簡言之,在改進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要有實質性措施。
當然,時間利用調查,對個人更合理安排時間也有積極意義。人們常說,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往往取決於對業余時間如何利用。工作之余是躺平還是拼搏,是沈溺於刷短視訊還是「充電」提升,個人發展是明顯不同的。作家梁實秋就說過,「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麽事,學一點什麽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不虛此生,那麽就不可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於利用他的時間。」
如何有效利用時間是一門科學,也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在「光陰的故事」裏,有個體對生命的珍視,也有國家對民生福祉的重視。願此次調查能夠與國家發生更多良性互動,進一步凝聚行動共識: 珍惜時間,讓生命更有品質;改善民生,讓生活更顯美好。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秦川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