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群系信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海南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一、「去舊換新「戰略意義不可低估
今年3月「兩會」後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檔,推出了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即「去舊換新」。
裝置更新,就是新裝置置換舊裝置;消費品以舊換新,則為以舊產品換新產品,其實兩者本質上都是去掉舊的換上新的。但在去掉的方式上還是有點區別,即裝置更新時舊的裝置是直接去掉,而消費品以舊換新時舊的消費品折點價再去掉。所以,以」去舊換新「概括兩者可能更為準確一些。
筆者前一段撰文分析與論證了」去舊換新「對於今後中國經濟持續崛起的戰略意義。的確,這一意義不可低估,從有效性角度是當前中國經濟供大於求局面從而經濟增長壓力的緩解良方,從必要性角度則是保持今後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和持續崛起的必由之路。
就有效性而言,首先必須正視的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的根本原因是供過於求,或者說需求不足。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如何促使經濟繼續增長呢?邏輯上很顯然,就是創造需求,且為更快地達到供求平衡也減少供給。「去舊換新」正是做到了兩者,「換新」直接地創造了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去舊」減少了供給,既為「換新」騰出了空間,開啟了需求之門,又促使供求加快平衡為今後的經濟增長創造條件。除此邏輯上的顯然性之外,更應該看到,如此的「去舊換新」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性在中國顯著地高於在他國。這是因為,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一個重大區別是,發達經濟體因已發達了很長時間,產品品質比較均衡,新、舊產品品質上的差距不大,「去舊換新」的需要、動機和邊際效應不那麽強,而中國經濟發展時間不長,雖產品總量供過於求,但產品品質分布不均,新、舊產品之間品質差別很大,「去舊換新」的需要、動機和邊際效應明顯更強。與其他開發中經濟體相比,也有很大區別,即在這些經濟體雖舊產品品質比中國更差但新產品品質顯著低於中國,因而新、舊差別從而「去舊換新」的需要、動機和邊際效應也低於中國。的確,在中國,一方面很多舊產品品質難以令人滿意,比如城鎮居民住房存量中有一半左右是品質上離現代化住房標準尚遠的非商品房,另一方面新產品品質卻達到了或引領世界前沿水平,如新能源汽車、互聯網網路、光伏、手機、家電及新型消費模式等,新、舊反差明顯。這意味著,中國「去舊換新」具有比其他國家更高的有效性,形成了中國經濟增速繼續快於他國的一個根本性條件。所以說,「去舊換新」對癥下藥,是有效緩解當前中國經濟供過於求和經濟增長壓力的良方。
不僅有效,而且必要。對此首先應該認識到,中國經濟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強勢崛起,年均增長9.0%,同時經濟品質根本性提高;依照事物發展的拋物線規律,近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崛起速度放緩,但仍在崛起過程之中,今後會繼續放緩,但還有潛力並也需要繼續崛起20年左右。這意味著,今後20年左右中國經濟增速仍然需要高出全球平均2個百分點左右,也就是說仍需保持4-6%的中高速增長,經濟品質也需要向現代化標準進一步邁進。可是,要做到這一點現在看來不會一帆風順。過去40余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需求動能,在2000年之前是由商品供不應求和人口增長所驅動的內需數量型擴張,之後是由加入WTO效應所帶動的外需數量型擴充套件。但現在內需方面數量型擴張勢頭由於供求關系的根本性改變和人口增長由正轉負而難以為繼,外需方面WTO效應已近飽和,美國打壓日益加劇,快速擴張勢頭也難以持續。在這種形勢下經濟如何才能中高速增長呢?那就只能透過品質提升來創造新的內需了。前面已說,這正是「」去舊換新「的意義所在,「去舊換新」的確是有效創造新內需的良方,而上面的分析又說明,在過去的經濟增長動能減弱或消失的情況下,要實作經濟中高速增長和持續崛起,「去舊換新」不僅是良方,而且是必由之路。舍此,內需不足的問題就得不到根本的解決,中高速增長就得不到保證,經濟崛起的行程就有可能中斷。
有鑒於此,應像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那樣,在中國範圍形成一個「去舊換新「的經濟浪潮,促使全國各地和各行業,包括各地的房地產業,都推進和實施」去舊換新「,以夯實中國經濟持續崛起的基礎。
二、市場主體是「去舊換新」的決定性因素
令人鼓舞的是,政策層面「去舊換新」戰略的實施方案很快就陸續出台了。汽車「以舊換新」方案已出,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支持,根據地方財政實力,中央財政對東部、中部和西部省份汽車的「以舊換新」分別給予50%、60%和70%的財政補貼,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和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超過50個城市已經推出了住房「以舊換新」方案。裝置更新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對21家銀行5000億元人民幣的銀行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已經落地,激勵引導銀行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和裝置更新計畫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時中央預算內投資、轉移支付和專項補貼等支持裝置更新的支出勢必加大。7月25日,發改委和財政部又專門發文,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持」去舊換新「。
但要形成一個「去舊換新「的經濟浪潮,光靠政府的支持措施是不夠的。浪潮的載體是消費者和企業,在本文概括地稱為市場主體;需要這些市場主體運動、前進和上沖起來才能形成浪潮。而且, 既然是浪潮,其體量及所涉及的資金規模,也非政府所能獨自承受,需要市場主體共同承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經濟活動也必然要遵循市場規律,依靠市場主體來培育、推進與實作;「去舊換新」的經濟浪潮,也必是如此。因而,雖由政府啟動、引導和激勵,市場主體是」去舊換新「浪潮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7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召開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金融工作推進會,會議強調,要堅持市場為主、政府引導,堅持鼓勵先進、淘汰落後,堅持標準引領、有序提升;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政府出台激勵政策,金融機構自主決策、自擔風險,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發放貸款,切實提升金融支持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能力和質效,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
三、市場主體的支出意願是關鍵所在
那如何使得市場主體形成「去舊換新」的經濟浪潮呢 ?
在當今貨幣經濟時代,當然首先是資金問題。要在各行各業形成「去舊換新「的經濟浪潮,人們自然會問,資金問題如何解決。
如前所析,「去舊換新「意在創造需求,解決需求不足問題。根據經濟學定義,需求是指有效需求,即市場主體,包括消費者和企業,願意並且能夠在給定時間段內以一定價格購買的產品數量。這裏,願意與否是市場主體的消費或投資意願問題,概括而言是支出意願問題,而能夠與否是她們的消費或投資能力問題,概括而言是支出能力問題。所以,需求,或有效需求,關乎支出意願和支出能力兩個問題。那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需求不足到底是屬於哪個問題呢?是支出意願不足還是支出能力不足的問題呢 ?
應該說,因人和企業而異。對低收入居民和低盈利企業當然是支出能力不足問題,但對中高收入居民和和中高盈利企業則是支出意願不足問題。那總體而言或主要來說,是哪個問題呢?
筆者認為,對當前中國經濟而言,是後者,是支出意願的問題。這麽說可能很多人不同意,認為老百姓沒錢從而支出能力不足是問題所在。不可否認,中國低收入居民支出能力受限,導致消費支出不足。但即使對這些居民而言,大多數的人仍每月存些錢,並不是「月光族」,更沒有借債度日。中高收入居民則不是支出能力不足,而支出意願不足。
看看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國民儲蓄占GDP的比重)並與他國比較,這一情形就應該比較清楚了。表1顯示,2022年中國國民儲蓄率高達46%,與其他國家,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相比,不是高一點,而是大幅高於,比位於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的印尼、南韓和越南分別高9、12和和13個百分點,比西方已開發國家高16個百分點以上,比美國更高出28個百分點。同時,圖1 表明,1979—2023年間,全國居民儲蓄存款的年均增長21.2%,大大快於名義GDP的增速,且在最近幾年名義GDP增速明顯放緩的情況下增速反而加快。
可見,當前中國市場主體的儲蓄意願是多麽強烈,相應地支出意願是多麽不振。因而,當前中國經濟需求不足,主要不是因為市場主體的支出能力不夠,而是其支出意願不足。否則,大幅高於其他國家並高達46%的國民儲蓄率是難以解釋的。
「去舊換新」提供了一條解決需求不足的途徑,也要透過市場主體來實作,其能否成功關鍵也在於能否實質性地提升市場主體的支出意願。
四.提升市場主體支出意願須多方努力
提升市場主體的支出意願,除了政府提供一定程度的補貼予以激勵外,更須市場主體在消費或投資觀念上、政府在宏觀經濟政策上、和銀行在金融支持上作出努力改進。
首先,市場主體須改變消費觀念或投資觀念,削減數量滿足感和提升品質追求感,以接受「去舊換新「的理念。為此,筆者前些時候撰文提到,按傳統觀念,「去舊換新」是浪費,是不值的;舊的還能用,為何要換新呢?這種觀念在供不應求的產品短缺年代是被大力提倡的美德,在供過於求的產品剩余年代卻是不值得提倡的舊習。能用不見得就用得滿意,就像家電,很多功能不強且經常會出現故障,使人煩惱;住房,很多老舊、空間狹小與配套欠缺,令人不適;裝置,很多陳舊落後,產出效率低下,產品品質不佳,還需經常維護,使企業家頭疼。所以,要用得滿意,就必須以新的家電、住房和裝置取代舊的。取代完後用得更滿意了,就是消費或產業升級,就是向現代化方向又邁進了一步,就是值得的。這正是現代化的意義所在。否則,一直用舊的家電、住房和裝置,生活和生產活動如何能夠實作現代化 ? 試想,按我們現在所定的戰略發展目標,到2035年中國要達到中等發達經濟體的水平或步入發達經濟體行列,而如果那個時候中國仍有很多人和企業還在用目前的舊產品而不更新,比如仍有一半人左右住在目前的非商品房內,那能說我們已實作了這一目標嗎 ?應該不能,只有經濟和社會由具現代化標準的新產品全面覆蓋,從而經濟和社會整體性地煥然一新的時候才能這麽說。另一方面,在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的時代,追求現代化不就是為了使生活變得文雅一點說更加美好,通俗一點說更加滿意嗎?既然如此,去掉舊的就不能說是浪費,是值得的。
第二,政府應將支持形成「去舊換新」浪潮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之一。首先應降低銀行的存款利率,以減弱市場主體的儲蓄意願,相應地提升支出意願。當前中國銀行的存款利率水平,與其他開發中國相比處於較低水平,但與正常情況下的發達經濟體相比仍然偏高。圖2顯示,除了近兩年由於通脹突起美國即歐元區大幅提高利率外,在大部份時間中國的一年期存款利率都大幅低於美國、歐元區、英國和日本。當然,以人均GDP衡量,中國仍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利率水平應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看齊。但應該認識到,雖仍具開發中國家的一些基本特征,現在中國已不是一個典型的開發中國家,存在著很多與已開發國家相同或類似的特征。本文所關切的需求不足,就是發達經濟體的特征,因而解決此問題也應該采取發達經濟體的辦法。就銀行利率水平而言,應該更接近於發達經濟體而不是開發中經濟體。只有這樣,市場主體的儲蓄意願才能降低,支出意願才能增加。
當前中國的名義利率水平,如一年期存款利率1.35%的水平已不算高,但若考慮到通脹低迷,實際利率水平在當今也不算低。中國的通脹率,新世紀以來一直低迷;如圖3所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的漲幅不斷走低,前者從1990年代上半期的雙位數下降到2%以下,近幾年更至0左右,後者則從雙位數跌入負值區間。1980年代和1990年上半期困擾中國經濟和目前仍然困擾很多經濟體的通脹問題,在中國日益減輕,政府年度3%的通脹目標越來越形同虛設,無超越之憂;經濟學家們則從對通脹的恐懼變成了對通縮的擔憂。
如此的通脹低迷一方面是需求不足的後果,另一方面又如上所述是導致實際利率水平偏高從而支出意願不足的重要原因。高通脹固然有害,但相對於銀行利率過低的通脹也危害不淺,一方面使得消費者覺得貨幣值錢而不願消費,一方面又致使企業預期銷售和盈利前景暗淡從而不願投資,都導致儲蓄增加,支出減少。通脹低迷也是中國不同於其他開發中國家而類似於已開發國家的特征之一,所以也應該采取高通脹以前發達經濟體所采取的提升通脹率的方法。只有通脹率提升到一定程度,銀行存款的實際利率才能降低至市場主體覺得儲蓄不值從而提升支出意願的水平。
這意味著,中國應該采取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從降低名義利率和增加貨幣供應提升通脹水平兩個方面入手降低實際利率水平,為「去舊換新」建立一個友好的宏觀金融環境,推動「去舊換新」浪潮向前發展。
第三,商業銀行可在提升市場主體的支出能力和支出意願兩個方面都做出重要貢獻。應該意識到,能否融資對於市場主體來說,既關乎支付能力也影響支出意願。如前所述,低收入居民和低盈利企業的支出受到支出能力的限制,得到融資將直接增強其支出能力,同時也由於今後財務預期的改善而提升其支出意願。對高收入居民和高盈利企業而言,能得到融資則在支出能力和支出意願兩個方面都促使支出規模杠桿性地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的確,「去舊換新」,無論是裝置更新還是消費品以舊換新,特別是前者,融資的意義是不可低估的。中國間接融資占主導地位,銀行貸款是主要的融資渠道,因而商業銀行為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提供貸款將是對「去舊換新」的重大支持。其實,技術改造貸款就包括或主要就是裝置更新貸款,消費信貸也自然可以擴充至消費品以舊換新領域,已分別是商業銀行重要的公司業務和零售業務之一。技術改造貸款可以說是傳統銀行業務,與基本建設貸款共同構成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只是近年來隨著工業技術改造需求的放緩而走軟,應趁大規模裝置更新的機遇而振興發展;消費信貸在中國雖也已開展多年但仍算是新型銀行業務,相對來說仍是中國商業銀行業務的一個弱項,應乘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東風產生新的增長點。於此同時,商業銀行在推動「去舊換新」浪潮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
廖群
信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海南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