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視訊丨種業人的南繁、歲月和青春

2024-03-15三農

時間是最客觀的記錄者

也是最偉大的書寫者

一粒種子埋入土中

關於它生長的故事

也是時間的故事

南繁育種基地

位於赤道邊的海南

常年溫度不低於20℃

是育種家的天然大溫室

每年,全國700多家科研機構

7000多名育種家都會來到這裏

每年有上百萬份種子

在這裏試驗、繁育

建設「南繁矽谷」的底蘊深厚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曾說,我們培育一個品種要8個世代,如果不到海南去,我在湖南要8年。

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李登海說,每年我們只有一次拼搏的機會,人生能有幾次搏。

自上世紀50年代

育種家們開始了「遷徙」

茄子育種家、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茄子育種研究室主任樊紹翥說,那時候老的同誌背著包,一個人帶著多少份材料來。

棉花育種家、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趙國忠表示,一走走十幾天,石家莊到武漢,武漢又到湛江,從湛江坐汽車,還不是大巴,坐汽車去海南,從海南……

長途跋涉來到海南

可迎接他們的

卻是異常艱難的生活

玉米育種家、 河南省鶴壁市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 程相文追憶道:想象中,這裏應該會呈現出中國南方固有的一片景象,處處鶯啼,鳥語花香。

可不想迎接我的竟是「三只老鼠一麻袋、十只蚊子一盤菜,三條螞蟥做條褲腰帶,毒蛇竄到身上來」。

遠離故土

難免對至親的牽掛

來自賓縣賓豐玉米育種科學研究所的玉米育種家劉顯斌回憶,寫一封信郵到家,得要十天,二十天到家。

「夢斷關山外,別親百日余。驚醒音容在,痛碎遊子心」。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戴景瑞眼含熱淚寫下的詩篇。身在海南的他,夢裏仍在牽掛遠方重病的父親。

身心之苦固然在

初心使命卻永存

程相文回憶,20世紀六十年代時,糧食很緊缺,當時的群眾拉著我的手,說想吃飽。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稻育種家 顏龍安說:「我的妹妹,他們說餓死的。所以我學農,就是要為農業服務,民以食為天,這個含義,我是有深刻的體會。」

育種家們深知

一粒種子對於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的意義所在

他們年復一年地「遷徙」

將青春與歲月

都拋灑在了這片熱土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農業奇跡

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

而增產的糧食

可多養活約8000萬人

一個個中國玉米高產的奇跡

更讓我們歡欣鼓舞

中國人有能力養活我們自己!

國產抗蟲棉占市場份額99%以上

減少農藥使用65萬噸

直接帶動增產累計650億元

實作了基因改造抗蟲棉全面國產化

不斷攻關, 不斷攀登

60余載

南繁事業群星璀璨

累計近60萬人次

來到南繁育種制種

他們踐行著

「艱苦卓絕 拼搏進取

創新創業 求真務實」

的南繁精神

還有一些人

永遠睡在了這片土地

如今的南繁是

中國農業科研不可替代的戰略資源

到2030年

南繁矽谷將全面建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 水稻種質資源專家 錢前表示,從南繁到南繁矽谷,我們把整個產業不斷做大做強,來維護世界糧食安全。

中國種子協會會長張延秋說,南繁,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可以說,南繁矽谷崛起之時,就是中國種業振興之日。

南繁的故事

仍在這片土地上演

這個故事

關於四季的更與變

關於人的生與息

關於國家、民族的興與衰

而寫下這個故事的

是這一群南繁人

作者丨劉麗梅

編輯丨農財君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可能你還想了解

KNOW MOR

星標「農財網種業寶典」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