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中小公募愈發艱難,股東清倉「甩賣」,什麽訊號?

2024-03-20三農

持有中小公募股權的投資者,已感受到「一榮俱榮」時代的結束。

券商中國記者註意到,在市場環境回暖的2024年,有關中小公募股權轉讓價格下調,凸顯行業的微妙變化,隨著公募行業馬太效應的強化以及近三年基金行業從躺賺到內卷的急速變化,中小公募在行業內卷變化中已率先感受到公募股權價值變化的訊號,這使得不少中小公募的股權投資者急於清倉所持股權,部份基金公司股權甚至在掛牌轉讓未果後大幅下調估值。

打折出售

公募行業的股權投資價值正出現微妙變化。

券商中國記者註意到,在去年股權轉讓「無人問津」後,安信基金5.93%的股權第三次被掛牌轉讓,並在市場回暖背景下下調估值。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3月17日披露的資訊顯示,中廣核財務公司日前再次掛牌轉讓安信基金5.93%的股權,掛牌截止日期為2024年3月22日。此次掛牌轉讓的估值較2023年有顯著的估值下調。

2023年6月29日,中廣核財務公司在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安信基金5.93%的股權,當時股權掛牌轉讓的對應價格為8500萬元,但在2023年11月28日掛牌期滿後,安信基金5.93%股權仍未完成轉讓。業內人士猜測,考慮到這部份基金公司的股權占比只有5.93%,其在掛牌後未能完成轉讓的主要原因可能與掛牌轉讓價格、2023年公募市場環境以及基金行業馬太效應有關。

不過,在當前行業資源主要集中頭部的背景下,接盤中小公募基金股權對現在的投資者而言,也將是一大挑戰,這使得不少中小公募股權轉讓面臨困難。2023年7月,廣東聯合產權交易中心釋出資訊顯示,中航信托第二次以1.68億元的價格清倉轉讓持有嘉合基金27.27%股權,但在掛牌期滿後未有下文,值得註意的是,2022年12月,中航信托也曾掛牌轉讓這部份股權,價格亦為1.68億元。

顯而易見的是,若不下調價格,掛牌轉讓難度頗大。

中廣核財務公司似乎對轉讓基金公司股權的態度頗為堅決,在以8500萬元轉讓所持的全部5.93%股權未果後,中廣核財務公司在2023年11月21日到2023年12月4日期間第二次掛牌轉讓,但該項掛牌轉讓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當時間來到市場回暖的2024年,中廣核財務公司近期開始第三次掛牌轉讓所持基金股權,盡管2024年A股和公募市場環境開始回暖,但本次掛牌轉讓價格卻有高達10%的下調。

趁著2024年市場回暖清倉基金公司股權的還有國元信托。安徽產權交易中心資訊日前釋出的顯示,金信基金31%股權在該平台掛牌轉讓,轉讓方為國元信托,該31%的基金公司股權轉讓價為3720萬元,本次轉讓若順利實施意味著國元信托將在股權投資上完成對金信基金的清倉。

股權分紅空間小

在當下行業激烈競爭的環境下,趁股權市場仍有甜頭,股權轉讓釘選收益遠比基金公司股權分紅來得實在。

以掛牌轉讓31%股權的金信基金為例,根據公告披露的資訊顯示,金信基金2022年度完成的凈利潤僅有382萬元,2023年前11個月的凈利潤約為419萬元。考慮到凈利潤的規模體量如此之小,即便轉讓方持有31%的股權,其每年帶來的實質性股權分紅也極為有限,且中小基金公司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仍需較大的資金支持。

嘉合基金的情況大致類似,該公司甚至在2021年出現2774萬的凈利潤虧損,而在該公司2023年前四個月實作盈虧平衡後,轉讓方抓住財務報表較好的時間節點進行股權掛牌轉讓。也正是因為中小公募在當前環境中盈利艱難,股權分紅的意義越來越具有不確定性,去年夏天新華信托持有的新華基金股權在阿裏拍賣平台公開拍賣,盡管本次拍賣有近3900次圍觀,但無人報名,最終因無人出價,以流拍告終。

盈利困難幾乎成為中小公募的普遍現象,國盛金控此前披露的2023年半年報顯示,其參股的江信基金上半年實作營業收入904.37萬元,較上年同期的957.16萬元下降5.5%;實作凈利潤虧損2229.97萬元;南京證券釋出的2023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其參股公司富安達基金上半年實作營業收入5298.14萬元,同比增長35.5%;凈利潤虧損890.91萬元。

公募產品網銷龍頭——天天基金日活下降的現象,也從側面凸顯出中小公募的艱難環境,市場人士認為中小公募對大型基金代銷平台的日活下降最為敏感。東方財富3月14日釋出的公告顯示,旗下天天基金實作凈利潤2.08億元,同比降幅約為2.8%,截至2023年底,天天基金的非貨幣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模5496億元,較2022年底5845億元的保有規模小幅縮水。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4029億元,縮水13.5%。使用者活躍度方面,天天基金服務平台日均活躍存取使用者數為147.7萬戶,同比下降30%。其中,交易日日均活躍存取使用者數為187.8萬戶,相比2022年日活減少了26萬戶,非交易日日均活躍存取使用者數為68.8萬戶,同比減少28萬多戶。

頭部效應

公募行業的頭部效應未來可能存在進一步集中的趨勢,將進一步擠壓中小公募股權投資者的獲利空間。

根據基金四季度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前20位公募管理人的非貨規模合計占比為57.8%,盡管這較此前的數據有所下降,但市場人士認為短期數據變化不會改變公募行業頭部效應長期強化的大趨勢。

廣發證券的公募行業研究數據顯示,國內公募行業當前集中度數據僅相當於美國90年代的頭部行業集中度,甚至遠遠低於日本公募基金行業的頭部集中度數據,日本僅前三家管理規模占比就高達55%。

ETF以及AI人工智慧等產品、技術與資本的密集投入,更是成為公募行業規模分化的主要因素,隨著國內公募基金對ETF等被動產品的加大投入與布局,公募的馬太效應將繼續強化,目前ETF產品線幾乎成為大型公募基金的核心有利競爭。

安永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近年來,全球資產管理行業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頭部效應愈加明顯,資金加速流入先鋒領航等前三大巨頭,這主要是源於盛行市場的ETF基金等被動型產品所帶來的規模效應,同時,頭部機構的品牌效應、分銷渠道、成本以及數位科技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提升了其營運效率,而缺乏產品與技術優勢的中小公募的競爭空間將被逐步壓縮。

業內人士也強調,頭部基金公司的人力資本更具優勢,基金管理行業是人才密集型行業,頭部公司相對具有更廣的平台、更有吸重力的薪酬待遇,能夠吸引更多更優質的人才,從而推動產品業績及產品銷售提升。出於頭部公司的種種差異化有利競爭,其能具有較好的品牌形象,在當前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將會降低,會更謹慎地選擇管理人及產品,頭部機構率先積累起來的品牌效應,更易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

責編:戰術恒

校對:廖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