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返程潮提前,很多農村初二後變得冷清,該學潮汕認真過年了

2024-02-13三農

文/王新喜

春節返程的高峰已經提前到大年初三,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很多農村初二是春節最後的高潮,初三就已經變得冷清,很多年輕人都在初三前後已經返程,路上已經非常堵。

根據廣鐵集團的通知,2月12日(農歷大年初三),廣鐵集團預計發送旅客173.4萬人次,同比增加62.3萬人、增長56.1%,較2019年增長近兩成。這意味著,相比2019年,有20%已經提前返程了。

今年越來越多人嘆息,春節是一點年味都沒有了。 在小家之間,父母與孩子吵架上了熱搜, 而親戚之間的親情也變得淡薄,而整個走親戚越來越流於走過場的儀式,被稱之為快遞式拜年,開著車,提著禮品送完這家,走下家,禮品送完了,年也差不多過完了。

此外是春節紅包年年看漲,讓越來越多的人過年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地方,200一個紅包漸漸包不出手,人均600元、800元、1000元的往上走。有的人的工作生活一團糟,但為了維持體面,硬著頭皮包紅包,初二手頭漸緊,初三就急著返程。

如果不急的,就是留在親戚家吃一頓飯,吃完飯之後打牌。春節在很多地方就是牌局節,唯一的娛樂就是打牌,在湖南,家家戶戶都在打牌。

如果不打牌,大家的共同話題似乎越來越少,聊天都是尬聊,由於各自的工作生活圈子越來越遠,越來越分散,大家已經沒有了共同的興趣與生活經歷,遠親不如近鄰的現象已經在真實的上演。

其實,從春節的這種趨勢來看,春節,正成為越來越多人害怕以及有壓力的一個節日。對於在外打工的人來說,要滿足一年一度長輩對於晚輩們的期待與寄托,要買禮品與年貨,要計算著親戚家的孩子,準備很多的紅包,最後還要計算著日程,很多坐高鐵回到家的打工人,還沒有搶到回程的票,手機還在不停的刷著票。

過完年,精神不是放松了,而是倍覺疲憊與損耗,身體累,心更累,更讓人心疼的是,錢包掏空了,春節成為了春劫。

為什麽很多人說農村沒有年味?

其實就 源於春節疊加了太多人情與紅包上的壓力,但感情卻在漸漸疏遠, 一些網友反映,今年親戚在家族群裏說今年不上各位親戚家串門了,這樣省事。尤其是老一輩如果不在了,這種親戚之間不再走動的現象更加普遍了。

由於這一代的親戚之間已經不再像過去的大家庭,在老家一起生活與務農或者一起出去打工,而是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工作與生活,沒有共同生活的經歷,沒有共同的興趣與聊天話題。

春節年味變淡背後,還源於多數農村過年就是吃飯走親戚,沒有一個能讓大家參與進來, 維系大家感情升溫與親情紐帶與凝聚力的文化活動。

在今天的國內,從北往南,年味漸濃,有一個地方依然保留著濃濃的春節傳統文化與年味,值得我們觀察與思考,就是廣東潮汕地區(汕頭、揭陽、潮州、潮陽)。

為什麽潮汕地區的年味相對要比其他地方更濃呢?一個原因源於,該地保留了春節的傳統文化活動,男女老幼都有參與其中。

筆者前段時間去揭陽的嶽父家,嶽父問我老家過年那邊過年是怎麽過的,有什麽特別的活動,我說我們那邊春節的活動,就是從初一打牌打到十五。

嶽父說,在潮汕地區, 大年三十的下午,潮汕人要進行拜祖先的祭祀活動。祠堂會擺放著供桌和貢品,大家一起準備香火冥紙,上香祭拜,場面十分壯觀。

在潮汕地區正月初一是春節,拜公嫲,祠堂,正月初四是拜神明,公來,問求佛祖簽,請符頭。而正月初五是拜五谷母,迎財神爺。正月初九是天公生,貼符頭,嚇神明。

整個正月,潮汕地區會舉行五花八門的遊神活動,潮汕地區都是大鬧熱,大到每個地區、小到每個村的不同宗族所敬奉的神明,有的迎媽祖、有的迎老爺,初五又是五路財神的生日。

此外,潮汕地區有舞龍舞獅等活動,有中華戰舞,英歌舞,有煙花火龍,有各鎮各鄉各村的營老爺,營老爺是潮汕地區對一種擡著神像巡遊的民俗活動的稱呼,這項活動通常在農歷正月或二月舉行,涉及多個村莊,輪流進行。在活動中,神像被擡著在村莊中巡遊,村民們會點燃香燭、放鞭炮, 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意。

營老爺活動包括擡著神像遊行、演戲酬神、走老爺等環節,其中擡神像的隊伍通常由青壯年組成,包括標手、牌手、轎夫和樂手、營老爺活動還融入了多種文化元素,如潮劇、舞獅、舞龍等,潮汕擡旗是營老爺或祭祖等傳統民俗活動中文藝巡遊隊伍的一支隊伍,一般會是女孩參與其中,整個活動充滿了莊重和娛樂性。

此外元宵,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當地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這一天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裏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這種集體參與的春節文化加強了地區的文化認同感與凝聚力。潮汕人給人的印象是什麽呢?就是很會做生意,在外面辦企業的多,有錢人多。

這一個原因在於,他們當地親戚鄰居的關系、社群網路非常緊密,這使得潮汕人傾向於相互幫助和支持,在外面做生意、打拼,在商業活動中可以互相幫帶,獲得彼此的資源和支持, 也提高了他們的商業競爭力。

那麽這背後,其實與這種集體參與的一年一度的春節文化其實也有一定的關系。因為 這種文化活動,是很多人回家過年一起參與進來,一起玩起來,不管是舞龍舞獅,還是參加各種春節活動,是一種強化彼此熟悉感與感情升溫的社交活動

比如說,年輕人回到家鄉,當地親朋好友一起排練舞龍舞獅,一起參加各種活動,打成一片之後,那種親切熟悉的感覺很快就回來了,對家鄉的認同感也越來越強。

因此,親戚之間、本地鄰居之間的關系也會越來越好,而潮汕人很多都在外地經商,平時過年都是喝茶,喝茶就聊起了生意,看看彼此有沒有什麽地方可以合作,互相帶動商業資源,因此,各自的社會關系和商業網路也透過彼此獲得了支持。

總的來說,春節期間的祭祀活動、文化活動以及潮劇、潮樂、舞龍舞獅等這些文化傳統不僅豐富了潮汕人的春節生活,也為他們的商業活動、社交關系提供了獨特的優勢。

為什麽今天一些年輕人不是在想著活絡感情,反而在想著斷親呢? 這背後是農村春節都是靠金錢維系關系,而沒有一個強化彼此關系與認同感的文化紐帶。很多農村,春節沒有任何可以讓在外打拼的年輕人都參與進來,聚在一起,活絡感情,打成一片的春節文化活動。 這也導致年輕人回來要麽就是無聊感占據大半,聊天也是尬聊,家家戶戶就是打牌,親戚之間、鄰裏之間大家沒有共同興趣圈子,越來越疏遠。

在註重人情的中國, 感情有時是支撐商業往來的一個重要基礎,過年也是親戚朋友聚在一起,談談生意與工作幫扶的一個重要時刻,如果親情越來越疏遠,在工作、生活、事業上的合作與支持就談不到一塊。

而很多農村,親情在變淡,紅包卻在變厚,這導致大家對過年的焦慮在加深,想逃離過年的人在變多。而廣東人的紅包是利是,5塊、10塊,講究是一個意頭,而不是攀比,不會因為春節紅包給人帶來很大的壓力,這也使得年輕人也喜歡回家過年,對家鄉有較深的感情。

從目前來看,春節要尋回年味,至少首先要把紅包越包越大的惡習改變,把凝聚年輕人、讓年輕人參與的春節傳統文化活動拾回,如果能把廣東的紅包習俗與廣東潮汕地區的春節活動融合起來,可能才會讓春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春節。

只不過,這種春節文化,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共識形成的,學廣東難,在於文化與共識以及地區凝聚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改變起來非常艱難。 但如果不改變,春節年味一年淡過一年,想逃離春節的人越來越多,恐怕是一個無可阻擋的趨勢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