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編者按: 地名,承載著一個地方的鄉土記憶。無論身在何處,故鄉的羊腸小道永遠回蕩在記憶深處。為了更好地留住鄉愁,自2023年10月開始,海南省民政廳分階段分批次開展「鄉村著名行動」試點工作,全省新命名鄉村道路地名783條,設定三維碼地名標誌634塊。
這些鄉村道路的名字由何而來?這些地名的背後又有哪些歷史沿革?南海網、南國都市報特別策劃「我們村道有名堂」欄目,深入挖掘道路背後的故事,一線「打卡」鄉村道路,全面展現當地自然風光、歷史文化,讓美麗鄉村「聲名遠揚」。
南海網 記者 吳嶽文/文圖
十八行路、同心路、同德路,一個個飽含情感和文化底蘊的名字,映入記者的眼簾。文昌市會文鎮湖豐村委會十八行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也是我省現存明清建築規模最大的古村,如今這座古老的自然村落的村道擁有了自己的姓名和「名片」,更加方便四方遊客來參觀,也賦能產業振興。
十八行村的村道有了自己的姓名和「名片」。記者 吳嶽文 攝
10月21日下午,記者來到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十八行村,這裏古樹參天。在村口,有一個寫著「十八行路」的路牌醒目地矗立在路邊,路牌下方還有小字指引著方向。路牌上懸掛著一個三維碼,記者用手機掃一掃,不僅能看到十八行路的走向起止點、長寬度、相交道路、重要地理實體等資訊,還能了解到路名的來歷含義、特色農產品、鄉村旅遊等資訊。鄉村地名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十八行村也透過把路名標誌打造成展示鄉村特色的亮麗名片。
十八行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記者 吳嶽文 攝
「村裏呈扇形分布著十八行前後對齊、高低有序、房屋相連的多進院落而得名十八行村。」湖豐村委會黨支部書記顏仁勇告訴記者,十八行路自東向西,穿越這個古村,為「彰顯特色,傳承文化」,故命名十八行路。
記者來到十八行村的同心廣場,這裏是村民經常舉辦活動的地方。「我們村的祖先是從福建遷來,全村幾百人都姓林,同一個祖宗,古時就出過2個進士、5個舉人、9個秀才。」村民們自豪地說。同心廣場附近,一排排古宅望不到邊。清初,曾在江西高安縣任知縣的林運鑫的古宅前至今還存有上馬石、石制馬槽和石制金魚花池。顏仁勇輕輕撫摸,若有所思,似乎在遙想當年該村紅翎相映的盛況。
十八行村的村道有了自己的姓名和「名片」。記者 吳嶽文 攝
十八行村村民小組長林方匯向記者介紹,村裏的同心路原擬命名為北山路,經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大家一致認為該路起於同心廣場,又連線十八行和北山兩個村莊,為表達兩村村民團結同心之意,因此把北山路修改為同心路。
林方匯告訴記者,村裏的房子不像別的地方以輩分、年齡長幼分高低建造,而是平行而築,每行縱向中軸對齊,寓意「兄弟同心,鄰裏不欺」。
村裏民宅大堂正門上方高掛寫有「九牧堂」三字的牌匾。記者 吳嶽文 攝
記者看到,村裏有幾座民宅,大堂正門上方高掛寫有「九牧堂」三字的牌匾,林方匯透露,這個牌匾可不能亂掛,只有出了大人才或有所建功的人家才能掛。
村裏最古老的一棟「九牧堂」古宅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文昌市重點保護文物。房梁、主體結構至今仍保持著原貌,就連門板、梁架木構件、公閣等處都有精美雕刻。林方匯說,「九牧堂」的來源極具特色,這要從「九牧林家」的一段輝煌歷史說起。相傳,唐代年間,遷居福建的林姓始祖林祿的十六世孫林披,他生有9個兒子,後來都進士及第,並都做了州刺史,門庭顯赫,由於州刺史被稱為州牧或牧守,兄弟9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為其堂號。後來,「九牧」被作為林姓人的一種榮貴無比的標誌而世代流傳。
「我們村註重禮儀,按傳統,新婚夫婦次年春節要在父母陪同下到各戶村民家拜年祝福。」林方匯說,十八行村尊師重教,人才輩出。在清代出了不少官員,近代在海外的華僑也不少,如今在政府、企事業單位工作的人也多,考上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的大學生也多。
十八行村民宅。記者 吳嶽 攝
「我去過很多地方,像十八行村這樣的村莊在海南乃至全國都很罕見,十八行小巷曲徑通幽,使宅子相互分開保持獨立,卻又阡陌相連,來到院子裏,才發現別有洞天:屹立400多年的古宅九牧堂、嗣濟堂,青磚黛瓦,風采依舊,房梁屋脊雕龍畫鳳,小院花木叢生,別有一番滋味。」來自河南的遊客周先生說,走在這座古村,不自覺得想起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十八行村歷史文化館。記者 吳嶽文 攝
「透過挖掘鄉村地名歷史故事、人文價值,讓十八行村等古村落被外界看見,繁榮了鄉村文化,提升了鄉村旅遊的內涵。」顏仁勇介紹,隨著「十八行路」「同心路」等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地名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遊客循著路名到村裏旅遊,村裏的美食、美景等名號也越叫越響亮,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