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盆景村」養成記

2024-05-24三農

一盆一景一世界,半農半藝半神仙。

行走在宜豐縣同安鄉東槽村,幹凈整潔的路面,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紫薇、赤楠、梔子花等琳瑯滿目的盆景宛如一件件藝術品,入眼皆是風景。

15年盆景種植發展歷程,全村現有盆景將近百萬盆,年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坐實了東槽村「盆景村」的「江湖」地位,村民隨手拍攝、直播講解已經成為常態。很難想象,這是大山裏一個人口僅有356人的小村莊。

昔日冷清的「空心村」變身生機勃勃的「前景村」。盆景已然成為東槽村的文化符號,也帶來了民風的大轉變,村裏幾乎很少見到「擺龍門陣」閑談,更沒有「四個人圍一桌」的打牌現象,隨處可見的都是盆景叢中熱情賣力地推介,方寸之間彰顯著鄉村新活力。

村民正在盆景園直播銷售。何賤來/攝

百萬盆景上演「直播秀」

「這盆小葉赤楠是今天的開播福利,造型就像一幅山水畫,只要150元,喜歡的朋友拼手速……」在村民唐賽的盆景園裏,他和妻子以天然的竹山和潺潺的溪流為背景,架起手機開始盆景直播。夫妻倆憑借默契十足的「配合戰」,開播不到兩分鐘,就接了5個訂單。

2020年,「90後」青年唐賽返鄉創業,開始涉足盆景行業。和其他新手不同的是:他小時候就看著父親唐細生擺弄盆景,雖然規模不大,家裏也算有了一定的盆景「家底子」。

其實,真正吸引唐賽的,還是東槽村業已形成的盆景「產業鏈」。「現在村裏營運、快遞和進貨渠道已經非常成熟,新入行的,也能賺錢。」唐賽說。

村裏的盆景主要依靠從外地進貨,然後進行培育、修剪和造型,再透過直播間賣出去。「每天大約直播6個小時,幾乎全部是透過網路銷售,盆景售價從百元到千元再到萬元的都有,去年的營業額有100多萬元。」唐賽開心地介紹著自己的盆景園。

網路直播,其實也是一個「江湖」,賣設計和賣創意才是最高級的。

村裏除了走薄利多銷的路子,也各有自己設計的精品,「盆景的市場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就拿網上關註我們的人來說,90%的人是‘外行’,有利於走量,剩下的10%‘內行’則是價值所在,他們不在乎價格,只要精品。」唐賽坦言,做精品的利潤大於走量的利潤,帶來的利益鏈條也更長久更深遠,這也是村裏盆景產業今後發展的方向。

實作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人,返鄉青年是希望所在。

「原來在外面打工的年輕人,現在有90%都回來了,村裏每天都是活力滿滿的。」東槽村黨支部書記張文武說,村裏共有盆景種植基地36個,除此之外,現在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擺滿了盆景,全村盆景數量將近百萬盆,每年的成交數量達42萬盆以上。

村民正在盆景園幫忙灑水。何賤來/攝

「盆景村」是如何「煉」成的

搶抓政策紅利,把準時代脈搏,闖出自媒體的發展之路。東槽村盆景產業的發展,從傳統銷售到駛上電商「快速道」可以說是一部奮鬥史。

村裏最早開始做盆景的是盆景愛好者黃喜忠,透過一個人帶幾個人,再發展到一群人。「但前面幾年一直沒有真正搞起來,主要還是條件限制。」黃喜忠說。

無疑,市場銷售曾是制約村裏盆景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我們拉到縣裏市場去賣才能賣多少?以前家裏人做盆景就只是想換點錢,這和產業有本質上的區別。」黃喜忠說,自從打通了網路渠道以後,東槽村的盆景事業才實作了「質」的飛躍,也才有了「盆景村」的基礎。

大概每天下午四點鐘,縣快遞公司派出的兩輛大卡車翻山越嶺準時到達東槽村,到各個基地的打包車間,把前一天賣出的盆景搬上車。「我們每天會從縣城過來,平均一天大概出單600件左右,然後發往全國各地。」快遞員漆明芳說。

作為「盆景村」,要想有叫得響的品牌,首先就要解決場地的問題。現在,由鄉裏牽頭,村裏正在打造合作社,整合200畝土地資源,對所有的盆景種植基地和打包車間進行集中經營管理,進一步完善道路、展廳等基礎設施,以提高全村的盆景標準。

「村裏的老一輩有經驗,也會構思,所以我們打算把他們請‘出山’,多給大家培訓。而且,鄉裏也會請農業大學教授來實地指導我們盆景種植,縣裏定期也有電商直播培訓。」張文武說,下一步我們將依托鄉村振興好政策,把東槽村打造成一個集休閑觀光和盆景銷售於一體的美麗鄉村,真正讓盆景產業造福東槽村。

村民正在盆景園拍攝視訊。何賤來/攝

共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這天村民朱員生格外高興,原來是他精心栽種的「寶貝們」即將全部被搬進直播間進行銷售。

「半個月前就跟季勇預約好了,我不會直播,希望今天他可以幫我賣個好價錢。」朱員生說。季勇也是村裏盆景種植大戶之一,平常得空的時候就會幫助村裏年紀較大、不懂直播的村民進行線上盆景行銷,讓大家都可以「分一杯羹」。

互幫互助,互利共贏,共享流量。因為解決了市場銷售問題,現在村裏每家每戶都成了盆景「家庭作坊」。「種盆景不僅有趣,還可以賺錢,而且村裏也變美了,何樂而不為呢?」朱員生說。

盆景產業的發展也解決了農村閑散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現在氣溫升高了,我在基地負責灑水,一天有160元收入呢!」67歲的羅金秀滿意地說道。

整個產業包括了種植、修剪、養護、銷售、搬運、打包等環節,帶動當地村民就業,村民不用出村便可增加收入。目前全村盆景產業從業人員約250人,戶均增收約10萬元。

透過電商助力,一個曾經的「空心村」「零業村」,成功晉級為「產業發展優質村」。

近年來,宜豐依托本土資源,按照「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出台一系列針對電商發展前後端的扶持政策,包括對種植戶的補助、電商直播的流量扶持、農村物流成本的降低等,吸引了一大批懂電商、有經驗、會營運的年輕人返鄉創業,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啟用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作者:張海燕

來源:「當代江西」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