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農民自制菜籽油品質引關註,多地抽檢顯示衛生標準亟待提升

2024-07-12三農

小時候,媽媽做的那種自榨菜籽油,散發著清香撲鼻的醇香氣息,每每讓人食欲大動、垂涎欲滴。記憶中的那股油香,仿佛就是家的味道,是我們對鄉土的眷戀。

可是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農村那些作坊式的小作坊榨油業卻屢屢被曝光衛生條件堪憂。有的媒體甚至報道,部份農戶自制的菜籽油檢出重金屬、農藥殘留超標,引發公眾對其食用安全的廣泛質疑和擔憂。

面對如此觸目驚心的鄉間食品安全困境,我們是否就此與這份鄉愁味道說再見?又或是有什麽良策,能讓這一地道傳統在現代化的今天繼續傳承發展?讓我們追根溯源,尋求答案。

每當夏日到來,鄉野百姓那股自釀食油的熱情就總會高漲起來。在廣大農村,很多農戶早已把自家葵園裏長成的那一棵棵油菜,視為了心頭的寶貝。他們殷殷期盼著豐收的到來,只為將籽實親自送到村裏的作坊,讓師傅們為他們煉制出香濃可口的菜籽油。

這種從田間到桌前的全程自給自足,正是鄉村自制菜籽油最原始、最純粹的風味所在。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一看似理所應當的傳統習俗,卻開始遭到了社會的質疑與監管。

主要原因就在於,如今農村地區不少作坊式的小作坊在硬體設施和生產環境上已經跟不上現代食品加工的衛生安全標準了。據相關檢查發現,很多農家作坊往往存在嚴重的環境衛生隱患,裝置陳舊落後、生產過程操作不規範、原材料管理不到位等,無一不對最終產品的食用安全帶來潛在風險。

針對此類情況,近期多地市場監管部門均對當地農村自制油坊展開了專項抽檢,結果防患於未然地曝出了一系列令人觸目驚心的問題。比如在貴州省貴陽市,多家作坊被查出原料來源不明、裝置臟亂差、從業人員無健康證等衛生隱患嚴重;而在山西忻州,更是出現姜菜等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的亂象。

事實擺在眼前,那些清香撲鼻的家鄉滋味之下,竟隱藏著如此駭人的食品安全隱患。這自然引發了公眾對農村自制菜籽油品質的廣泛擔憂和質疑聲音。畢竟任何一張餐桌,健康衛生才是無價之寶,才是幸福生活的基石。

面對如此尷尬困境,有專家呼籲相關部門要加大對農村榨油作坊的監管力度,提高其整體的衛生安全標準。專家指出,這些作坊作為食品生產重要環節,其實應當履行與商品生產企業同等的衛生管理義務,從原料采購到生產制作,都必須遵循食品安全監管的硬性標準。

唯有如此,才能讓這批手工"精神食糧"擺脫品質安全顧慮,重新擁抱屬於它們的"鄉愁曼妙"。當然,除了依靠政府加大監管力度,消費者自己也要提高食品衛生意識,主動遠離那些品質可疑、缺乏監管把控的農家作坊制品。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不少有識之士已經開始主動行動起來了。比如在湖北南漳的大堰角榨坊,閆有容和陳彩霞夫婦就十分註重生產環節的衛生管理和品質把控,堅持手工傳統同時也全面升級改造了硬體設施,確保產品品質過硬、口感純正;而在原材料采購環節,他們也嚴格遵守國家相關食品安全準入標準。

這種責任自覺,正是重現鄉村農家油品應有模樣的重要一步。期待透過農戶自身的自我約束,和政府部門的嚴格監管相結合,最終能讓我們重拾對這一鄉愁滋味的美好記憶。

不可否認,農村傳統的榨油作坊生產出的菜籽油,那清香撲鼻的淳樸本味,承載著我們太多對鄉愁家園的眷戀與留戀。然而在這個追求健康安全的現代社會,我們更應該將眼光放遠一些,用長遠的食品衛生視野去審視它。

唯有在政府、生產者和消費者三方的通力合作下,透過加強監管、提升標準、增強自我約束意識等系列配套措施,我們才能讓農村自制菜籽油這一鄉土傳統在當下時代持續綻放光彩。就讓我們共同努力,重現這一鄉愁滋味的純粹本真,共享一個擁抱安全健康、尊重生活鄉愁的美好明天。

[註:圖片來自網路/官方,如侵權刪圖;本文為原創,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