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擺貝:一個古老苗寨的新舊碰撞

2024-09-23三農

今天(9月21日),「村超爺爺」楊老趕在北京天安門觀看了升旗儀式。因為「村超」,89歲的他第一次走出家鄉榕江。千裏之外,他的家鄉榕江縣擺貝村,這個古老苗寨因為「村超」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改變。

「村超爺爺」榕江縣擺貝村村民楊老趕

榕江縣擺貝苗寨坐落於海拔1300公尺的崇山峻嶺中,是月亮山最古老的苗寨之一。2020年11月,榕江縣成為全國最後一批脫貧縣,擺貝村也開啟了新生活。這兩年,隨著「村超」的持續爆火,這個距離縣城56公裏的苗寨也抓住了發展機遇。獨特的風景、古樸的民風,讓擺貝村在網路出圈,越來越多的山外人走進苗寨。

榕江縣擺貝村

距離「村超爺爺」楊老趕向巴西球星卡卡贈送禮物已經過去幾個月,網路紅人也回歸了村裏平靜的生活。

「村超爺爺」和巴西球星卡卡

當我們見到他時,89歲的老人剛剛餵完牛,步行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回到家。得知要拍攝,他特意換了一身衣服。

「照片是第一次去村超的時候拍的。」「村超爺爺」榕江縣擺貝村村民楊老趕身穿著印有自己照片的T恤。

這張照片記錄了爺爺的第一次「走紅」。

去年夏天,沒有足球隊的擺貝村組織了50人的隊伍,在「村超」現場進行苗族祭祖表演,扛著捆牛繩出現的寨老楊老趕精神矍鑠,引起了網友的關註,「村超爺爺」的稱呼隨之而來。

「村超之前,爺爺只出過一次鄉。」榕江縣擺貝村黨支部書記劉正文說,借由「村超」,村裏的文化出了圈。「擺貝的民族文化底蘊是最深厚的,我們把牯藏節這種儀式帶到‘村超’現場,也讓更多的擺貝人走出了家鄉。」

擺貝村在貴州村超進行牯藏節表演

榕江縣擺貝村黨支部書記 劉正文

爺爺過去只到過一次的縣城,一年多來,他已經去了4次,見到了不少大場面。他的視訊在國內某平台也播放了近600萬次,甚至遠播海外。時不時,他還會和村幹部一同直播,帶動村貨出山。

「村超」擴大了爺爺的生活半徑。

因為「村超」,很多像楊老趕這樣的村裏人被世界看見,而更多的,則是越來越多的村外人,被吸引到擺貝。7月以來,村裏已經接待了來自全國15個省市的遊客。

從事足球文化工作的錢川從歐洲杯決賽現場直接來到擺貝。

「我們從事足球文化,一直有關註‘村超’,很多明星大咖都來過這裏,我相信一定是因為他們被這裏的淳樸的民俗所感染。」上海某體育文化公司負責人錢川也一下子就被擺貝吸引。「我們追隨足球而來,卻在榕江看到了更多的風景。」

上海某體育文化公司負責人 錢川

錢川居住的是村裏最高端的民宿,雖然旺季的價格已經上千元,但依然天天客滿。

老板是廣東佛山人,雖然操著一口粵語,卻已經能用苗家傳統的攔門酒歡迎客人。

榕江縣擺貝村某民宿負責人 殷木良

「我現在就是擺貝6組的村民。」榕江縣擺貝村某民宿負責人殷木良說,「我原本就是研究民族古村落的,走了很多地方,其實村落大多數都消失了,或者已經被開發、改變了。但是擺貝還保存了一個很傳統的生活方式,這是我留在這裏的原因。」

擺貝民宿

過去,擺貝因交通閉塞,發展緩慢,卻也讓這裏的傳統村落和文化得以完整保存。如今,200多年歷史的小青瓦、吊腳樓、苗王古墓、古榕樹,都成了當地旅遊發展的優勢。

榕樹之下,返鄉大學生阿勇正帶著一撥北京遊客在村裏參觀。

「這片平地是以前村裏的小廣場,有事通知的時候,苗王就會站在這塊石頭上呼喊,把大家召集來開會。」隨著村裏的旅遊發展,榕江縣擺貝村村民潘發勇去年阿勇和妻子從貴陽返回擺貝,經營了一家蠟染研學工作室,他也自發當上了村裏的導遊。近一個多月,透過網路平台聯系到他的遊客已經超過200人。

榕江縣擺貝村村民潘發勇帶著北京遊客參觀

潘發勇和妻子

「你們看,這是我外婆的屋子,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了!這裏的每一塊磚都是他們親手蓋上去的。」阿勇的講解繪聲繪色,村裏的一磚一瓦在他看來都充滿了故事。「這口古井見證了擺貝村的遷徙,我去找村裏的牯藏頭聊天,從他們演唱的苗族古歌裏,從苗繡的圖騰去發掘村裏的故事。」

苗族沒有文字,但屬於苗族百鳥衣支系的擺貝,卻有著獨特的文化傳承方式。村民的節日盛裝百鳥羽毛服被譽為「服飾活化石」,現在村裏有9名手藝人正在將制作百鳥衣的蠟染、苗繡、織錦等非遺手藝和現代生活結合起來,開發出衣服、包包等產品。

傳承上千年的苗族古歌正是他們的靈感來源。

擺貝村村民潘發英學唱苗族古歌

「我們繡的圖案都是以龍、鳥、蝴蝶和花為主,在古歌裏面能找到他們的故事。」80後的潘發英是村裏的苗繡手藝人之一。「苗繡的工藝不難學,但難的是,如何讓更多的人看見苗繡、愛上苗繡。」

將苗族古老圖騰和足球融合在一起,潘發英設計的T恤一個月能被遊客買走20多件。

苗寨裏,這樣的文化碰撞正在發生。

今年,村裏在網路上推出「我在月亮山有棟房」活動,由村集體流轉出租60家空置民房,開發民宿和旅居。民俗學教授吳平成為了首批租客,為村裏的發展出謀劃策。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執行主編 教授 吳平

「黔東南的文化特征就是自然生態的原真性、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吳平是【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的執行主編,曾經走過黔東南的村村寨寨,如今選擇留在擺貝。「今後,我可以幫他們村裏面做一些規劃,依托文化拓展產業,以民宿帶動種植業、養殖業,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現在,擺貝村不僅有村裏人,還有更多的遊客、學者、文化愛好者。今年7月,村裏聯合榕江、三都苗族百鳥衣支系的19個村寨進行議榔栽巖,用古老的民間制度立下了迎接文旅產業發展的新規。

「這棵香柏樹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即使已經在擺貝居住了一年多,殷木良依然為村裏的古樸所觸動。「香柏樹上面已經是枯枝,但下半部份還很茂盛,就像擺貝,看上去依舊傳統、古老,但看似平靜的擺貝正萌發出勃勃生機。」

傳統在這裏歷久彌新,新的產業也借由網路讓村裏發展之路變得活泛。在擺貝,「新」的勢力正在「舊」的文化土壤中,野蠻生長。中國擺貝,村子的自我介紹充滿了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也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步伐和底氣。

記者: 劉粒粒 梁林傑 榕江融媒 擺貝苗寨新媒體 郭佳榮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