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鄉村老篾匠編出新工藝

2024-01-18三農

因為殘疾,胡安金學了個篾匠手藝謀生。如今這個堅守50多年的鄉村老篾匠,所編織的大件竹篾器具已無人問津。從小頭腦靈活的他,考慮到大件賣不脫,他就別出心裁地編織既可以用又可供觀賞的小件銷售。這一傳統工藝的創新,胡安金編織的小背簍、小花籃、花瓶、提簍等竹篾小器具卻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

眼前的胡安金,頭發花白,年近八旬,他走進竹林選料、砍竹、鋸竹、剔節、破竹、起篾等工序利索得很。不一會,一絲絲細如麻線的篾條便在他手中舞動起來,他現場編織的是一個小花瓶,這個花瓶他要編織兩天才能完成,他賣給別人的價格僅100元。

胡安金在14歲時,左腳灌多骨導致殘疾。心疼他的奶奶擔心他今後不能幹重體力活,叫他去學個手藝求生存。胡安金想到自己是個殘疾人,又沒有文化,沒有師傅願意收他這個徒弟。他就仿照自家用的竹背簍、籮筐、筲箕、簸箕、竹篩、撮箕等用具進行模仿編織。

「一次不行來二次,二次不行來三次,經過反復幾次就編得像了。」胡安金說,篾匠在編織的過程可以熟能生巧,其匠心在於如何用刀花篾條,如今他可以把一片篾條用刀剝出10多層像紗一樣透明的篾片。

胡安金說,在前些年,他編織的竹背簍、籮筐、筲箕、簸箕、竹篩、撮箕等竹篾器具,不需要盤上街,在家裏就賣完了,很多時候不夠賣,人家急需要用的只好加班加點的趕。現在編一個竹背簍、竹籮筐,一年半載都賣不出去一件。

一次,時任鵝池鎮文化服務中心幹部張世超來到胡安金家裏,看到他編織的不少背簍、籮筐等器具上了一層厚厚的灰,便說:「老胡,老物件沒人買了,你得改變思維來一番創新。」接著,張世超將自己手機上的一些竹器飾品的圖片翻給胡安金看,叫他從竹器工藝品上下功夫。

「透過這些圖片啟發了我,我就開始從一個家庭用的水果盤、花籃、花瓶、提簍上進行構思。」胡安金說,不到3個月,他就打電話邀請張世超來看編得像不像。

張世超看到眼前編織的這些竹器小工藝品,上面還均勻地畫上花花草草,讓張世超感到驚訝,沒想到眼前這個沒進過學堂門的農民,竟有如此神通。

胡安金潛心編織的竹器小工藝品,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不少城裏人慕名前來購買。去年3月,黔江區殘聯將他編織的【土家嬰兒背簍】,選送參與重慶市殘疾人手工編織作品征集活動,榮獲「指尖上的自強夢」三類作品。

上遊新聞特約攝影 李詩素 攝影報道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