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村村有好戲|一塊玉米餅,年銷售額150萬!80後小夥回鄉創業,成為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

2024-03-22三農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兆慧

「2020年我媳婦懷孕需要控糖,我就把家鄉特色玉米餅進行創新,做成0油0糖的。我想這種玉米餅應該有很大的市場,便琢磨著把這款傳統美食推廣到全國。」

史維享是個「80後」,2010年畢業後,學網站開發的他一直在濟南、青島等地從事營運工作,2019年因家裏老人生病他回到自己的家鄉青島萊西市望城街道東龍灣莊三村,沒想到這一留,便不走了。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開始將自制的家鄉玉米餅掛賣到網路上,僅兩個星期的時間,訂單便多了起來,在巔峰時他更是年銷售額達到了150萬元。

近日,記者來到萊西市望城街道東龍灣莊三村,這裏是史維享土生土長的地方,他的玉米餅生產車間就設在村子裏。

媳婦懷孕愛吃玉米餅,點燃他創業想法

走進村裏,只見一排排平房整齊地排列著,其中一家就是史維享的玉米餅車間。

一進門,玉米的香氣撲鼻而來,寬闊的大堂擺著一簍一簍正在放涼的玉米餅。

正對著大門最裏側的屋子就是玉米餅生產車間。工人們用雙手摁壓著的玉米面,反復揉,再將玉米面團成一個個團,糊在蒸爐上,待到一鍋放滿,便蓋上鍋蓋,定上時,等待出鍋。

蒸爐上面冒著氤氳的白汽,爐火呼呼地燒得正旺。史維享向記者訴說起他的創業故事,「我是學網站開發的,2010年職專畢業後在濟南、青島做淘寶營運,薪資差不多每個月在7000~8000元左右。2019年,得知家裏老人生病,我和媳婦回家照顧老人,這一留下,就沒再走。2020年我媳婦懷孕了,需要控糖,我和我媽就用純粗糧給她做當地的玉米餅,沒想到不那麽愛吃粗糧的她,吃這個玉米餅吃得津津有味。我就感覺這個東西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像減肥人群、三高人群以及孕期控糖人群都需要這個東西。」史維享說。

新鮮出爐的原味玉米餅

在家裏閑著的史維享想到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經驗,把玉米餅掛賣到網上,說幹就幹,沒想到一開始就有了起色。「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我立馬就開始實踐。2020年4月中旬剛開始創業,只有20平方米、一口鍋。我記得在上線一個周左右才迎來第一單,就這樣一天幾單、十幾單地做著。在賣了兩個星期的時候,訂單開始明顯增加,差不多一個月左右,就到了一天100單左右,兩個多月的時候就賣到一天200單了。」

從20平米作坊到200平米車間,旺季一月賣12萬個玉米餅

隨著訂單越來越多,原來的小作坊和一口鍋已經遠遠不夠用,史維享就把自己家的西面開辟出2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鍋也增加到了六口,他們住在100平方米的東屋。

和大多數電商一樣,史維享的玉米餅在雙十一、雙十二期間是銷售旺季,而8~10月這三個月的時間是銷售淡季。「在旺季的話,每天差不多能用到500~600斤原料,一個月差不多需要用一兩萬斤左右的原料。多的時候產量一天在1000斤左右,1斤是4個玉米餅,一個月生產大概12萬個玉米餅。淡季的時候,一天的產量也能到四五百斤。」

2020年,史維享的玉米餅做到了淘寶銷量第一。2021年,玉米餅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50萬元,他認為這得益於他的誠信。「在原料用料上,我都是刨去玉米粒的外殼,用玉米瓤磨的玉米面,堅持不加油、不加糖、不加白面的純粗糧制作,像添加的紅棗我用的也是新疆大棗,這樣做出來的才好吃。做生意靠回頭客,誠信經營是必不可少的。」他說。

創新的紅棗口味

2021年是史維享賣玉米餅最好的一年,「一天能賣到300單左右,人手不夠用,我自己還得搭把手,天天忙不叠地往外發貨。」他說。

因疫情暫停一月,重頭再來兩月重回淘寶第一

可好景不長,受疫情影響,史維享的玉米餅在2022年3月斷了銷路。「2022年的3月份我記得很清楚,前一天我們每天還能出300單左右。那天晚上我和媳婦去看望丈母娘,在那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原本想5點往回趕,結果因為疫情,直接被封在那裏了。那段時間人都不出去,別提快遞了,相當於是斷了收入。那一年的生意不好做,到最後一算還賠了四五萬。」

回憶起那段日子,史維享說「確實挺難捱的」。「當時客戶下訂單,我們沒法發貨,處罰很嚴重,訂單退了六七千單,大概是將近15萬元的貨。各種投訴,售後成天來找,也遺失了很多客戶。」史維享轉念一想,「畢竟已經做了很長時間,不想輕言放棄,熬過了那一個月,第二個月重頭再來,而且有了那一個月的教訓,後面我們寧願虧本也要服務做到位。」

那時全國疫情嚴重,普通快遞發不了,就發順豐。「只要對面能收快遞我就盡量發出,失真失自己全部承擔,有時候發出去對面因疫情無法接收,客戶退單,我們就自己承擔虧損。」

那一段時間,很多店家不敢發貨,也因此,史維享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又把銷量拉回到第一。

同時,他也開始一次又一次地嘗試制作新的口味。「最初是純玉米、黑豆、黃豆、芹菜葉四個口味。為了擴大銷量和豐富產品,經過不斷地研究嘗試,從配方、口味都不斷升級,在疫情後我又創新了紅棗和蔬菜兩個口味。」

紅棗口味也為史維享拓展了線下客戶。「我去參加展會的時候,80%的顧客都會選擇紅棗,線下同城購買的顧客也一般都會選擇紅棗口味。」

原料采購雇用員工都在本村,形成產業鏈帶動鄉村就業

現在,史維享的作坊裏有6個固定員工,在旺季時員工能達到10-12個,所有員工都是附近村民,年齡普遍在50歲以上。

54歲的王芹原來是個家庭主婦,「我原來就是閑在家裏,做飯倒是一把好手。看到這個作坊招人,正好我也擅長,這一幹就是好幾年。比我在家裏閑著強多了,一般我們就幹一上午,從早上6點到中午12點左右,也不耽誤什麽時間,一個月薪資在三四千元左右,旺季的時候賺得更多,我已經很知足了。」

喬永紅今年56歲,是最早的一位員工,「剛開始確實不好幹,很多人會做玉米餅,但都是家常做法,不追求美觀,一旦要批次生產,對外觀和口感都有要求。同一批來了很多人,後來都幹不了走了,我一直幹到現在。」喬永紅告訴記者,平時除了在家裏種地,作為女性的她沒什麽收入來源,而史維享的作坊讓她在這裏實作了自己的價值。

58歲的王永翠是這裏的包裝工,此前她是村裏的清潔工,負責打掃街道、清倒垃圾。「相比起來,這個活輕快多了。」不善言辭的她臉頰通紅地說道。

史維享還從村民手裏采購原料,再僱用村民進行制作加工,這在村裏形成了一條產業鏈。「為了保證玉米餅品質,我跟村民達成協定長期采購,所有原料都是人工精選去雜。包括車間員工,都是鄉裏鄉親。」

2022年史維享被評為「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

2022年,史維享被評為鄉村產業帶頭人,他的手工玉米餅被評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獲得這些榮譽我從沒想過,一開始就是想把家鄉特產賣到全國各地,讓更多需要的人吃到這個東西。現在我感覺肩膀上的擔子更重了,我會把這項事業做好,盡自己所能帶動村子更好更快發展!」

作為一位「80」後的年輕人,史維享建立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手工制作+互聯網」相結合的營運模式,不僅實作個人增收,還帶動村民就業,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