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古樹名木的「老有所依」——留住歷史與鄉愁

2024-01-30三農

一棵古樹, 在那裏一站就是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縱橫於天地之間,你能說它不是一種壯美的風景嗎?

於大地,盤根錯節;於天空,婀娜多姿;於人間,遮風擋雨。或紮根於青山綠水,或立足於古寺名剎,或處身於名勝古跡。獨處時,淡泊明誌;群居時,寧靜致遠。

千百年間,它佇立於天地,櫛風沐雨,歷時間經緯,日月輪轉。千百年間,它經歷了多少跌宕,感嘆過幾多歲月,飽含了多少秘密。

但因為各種原因也會傷害到它們的身體,它們有的空腐,有的傾斜;有的被火燒,有的被雷擊;有的被松鼠啃食,有的蛀蟲纏身;有的被道路硬化剝奪了生存空間,有的根系裸露在外……保護復壯工作刻不容緩。

2022年年中,【法制與社會】雜誌七期(上)刊出了【尋找昆明古樹密碼】的報道,古樹的生存狀態引起了昆明市林業和草原局的擔憂和重視,一場保護古樹的「特別行動」付諸實施,林草部門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這些古樹名木進行了復壯。

今天,讓我們再來聽聽這些古樹名木的故事,深入了解它們的復壯過程。

古樹承載著歷史與鄉愁

九頭龍樹王

陽宗鎮新街村委會東約2公裏處,有一座寶珠山,山上樹木蔥郁,巖峭壁陡,立於山頂,陽宗壩子一覽無余。

寶珠山上有一座龍泉寺,這座千年古剎之所以遠近聞名,得益於寺內的一株千年黃連木。

這株黃連木栽植於唐朝,樹齡1210年,高33公尺,胸圍9.98公尺,平均冠幅15.5公尺。樹圍最粗處接近10公尺,需要六七個成年人才能合抱。主幹垂直向上生長,離地六米處分生出九個主枝,每個主枝又分生出若幹側枝,這些側枝就像一條條巨龍的龍爪。當地村民把它稱為「九頭龍樹王」。

2006年,「九頭龍樹王」入選中華古樹名木,也是陽宗海管轄區內目前發現樹齡最老、最長的一棵古木老樹。

九頭龍樹王位於陽宗鎮新街村

在樹的西南方向十余米處,有一深潭,潭深五米,常年湧出一股清澈的泉水,當地人稱之為「龍泉」。「九頭龍樹王」的誕生與其有著極大淵源。

今年79歲的退休老教師、陽宗鎮龍泉理事會成員楊興講述,堪輿說有一句話,叫「高山開窩,平地起乳」,龍樹與龍潭的位置相對,分別位於「乳」與「窩」之處。龍潭形似太極,由內潭和外潭組成,內潭儲水,外潭繞著中間的「陽極」流出去,滋養著這棵龍樹。

宋代大理國建立後,「九頭龍樹王」被當地人奉為神樹,人們在樹旁搭建神龕,供奉香火。到了明洪武年間,人們又圍繞這棵樹修建起了龍泉寺。

由於歷朝歷代,當地群眾對「九頭龍樹王」的推崇和保護,龍樹得以存活千年,歷千年滄桑,風霜雨雪,酷暑嚴寒,卻依然雄勁挺拔,根深葉茂,郁郁蔥蔥,古而不衰。

盡管這株千年黃連木看上去古而不老,但走到樹的下方,能明顯看出來樹幹有一個很大的空洞。可一人側身而入。

負責修復的雲南三木綠化有限公司負責人葉磊介紹,用專業的檢測儀器—picus3樹幹橫斷面空腐檢測儀對樹幹進行空腐檢測後發現,這個空洞高8公尺,寬2.43公尺,深1.9公尺,整棵樹空腐率為58.32%。保護復壯刻不容緩。

使用picus3檢測儀進行空腐檢測得出的圖形數據

這個空洞的形成原因,不得而知,但據楊興介紹,為了不讓松鼠進樹洞去做窩,早些年,他們曾往洞內填充了36床棉絮,並傾倒了許多瀝青。葉磊說,由於頂上沒有做好防雨、防潮措施,所以棉被在樹洞內發潮、發爛。

此外,樹幹向東南方有傾斜,在樹體主幹分叉處、分散角度較大的枝幹極易在大風或雨雪天氣時折斷、劈裂。

仔細觀察,樹幹上有小蠹蟲危害,樹皮有一個寬0.7公尺、高3.6公尺的缺損。

經走訪詢問得知,該地區還屬雷擊頻發區。

經過一系列基礎情況的摸底,葉磊他們首先將樹洞內填充的36床棉絮及傾倒進去的瀝青清理出來,然後使用鑿子等工具對樹洞內部所有腐爛和已變色的木質部進行清理,在對樹洞內部清理幹凈後,用小型噴霧器等工具噴施殺菌殺蟲劑,滅殺樹洞內腐生菌及各類害蟲。

再使用角磨機等器械對洞體表面進行打磨、拋光,並對清理後的木質部進行幹燥及除塵處理,保持樹洞幹燥度,便於環氧樹脂與樹體黏合,用改性環氧樹脂對木質部進行二次防腐。再在頂部空洞之處做好防水,防止雨水灌入樹洞之中。為其修剪枯枝,殺菌除蟲。還為其裝置了避雷針。

空腐清理及防腐作業

由於古樹樹體明顯傾斜,樹冠大,枝葉密集,易遭風折的古樹名木,他們采用圓管支撐對其進行支撐、穩固,並在管材下置混凝土底座。支撐、穩固設施與樹體接觸面先用棕墊包裹,再用橡膠彈性墊層包裹,做到設施不與樹體直接接觸,以保護樹皮。

一系列的保護復壯措施後,「九頭龍樹王」更具生機。時至今日,站在寺中,能看到,龍樹王姿態秀麗,冠幅廣展,枝葉茂密,綠蔭籠罩寺院,與大殿雕梁畫棟,交相輝映,氣勢雄偉,古樸有致。

羅漢松王

在昆明市呈貢區大漁街道大漁村,有一株郁郁蔥蔥的羅漢松王,它位於大漁街道東面山上的寺廟之中。生機盎然,枝繁葉茂,四季常青。據專家考證,此古松樹齡有600年,樹高11公尺,胸圍1.69公尺,平均冠幅8公尺。

這株樹齡六百年的古松位於大漁街道對華寺中

羅漢松王所在的寺廟,名曰「對華寺」。寺廟與羅漢松王有著深厚的淵源。

對華寺有悠久的歷史,建於元朝大德年間,至今700多年歷史。始建時,金碧輝煌,翠竹遍野,古木參天,風光迷人。與西山太華寺遙相對望,兩寺為姐妹寺,規模也一樣。

後對華寺被毀,只留這株羅漢松。

1994年,對華寺重新修建。羅漢松也保留了下來。目前,昆明市已將它列為名木掛牌保護,並配置了專門的護樹員。

一直以來,對華寺都是寺廟西面山腳下大漁村的十多個老人在看護。今年77歲的李瓊芬,是大漁村土生土長的村民,在對華寺守護了24年。

2018年12月,大漁村搬遷,村子1100多戶村民、3700余人搬到了幾公裏外的地方。李瓊芬每天早上起床後,步行半小時,8:00準時到寺廟點燈點香,打掃衛生。

李瓊芬講述,筇竹寺也有一棵相同年齡的羅漢松,但被火燒死了。

對華寺這株羅漢松,據實測後發現,其樹枝上有少量紅蜘蛛及蚜蟲危害。少量枝條上感染煤汙病,出現黑斑。樹上長有青苔,需要進行防腐處理。由於樹根周圍地面已用水泥做了硬化處理,土壤板結嚴重,需做土壤改良。

葉磊他們首先對其進行了枯枝修剪,然後對其進行樹體清腐,殺菌消毒和防蟲處理,打磨、拋光,幹燥及除塵,使用熟桐油對其進行塗刷、防腐。

最重要的一步,因為原地面硬化,他們對樹根進行了打孔復壯。在樹冠投影的土層範圍內做了20個孔徑大小為10厘米、深度60厘米左右的復壯施肥孔,2圈復壯施肥孔均勻分布在樹體四周,進行改良土壤和補充營養物質,促進古樹根系生長。

此外,他們拆除了原樹池圍欄,鋪設了透水磚。在高於樹頂旁的圍墻外立避雷針,以保護羅漢松不被雷擊。

每逢節慶,或祭祀掃墓之日,村裏的人都會去廟裏上幾炷香,在裊裊的香火中祈求安康,獲得一份內心的平靜,不少外村人也會特地開車過來祈福,只為見上這百年古松一眼。

對華寺雖然幾經摧毀,但與古寺近乎同齡的羅漢松卻每次都能幸運地存活下來。已經沒有人見過對華寺最原始的樣子,除了這棵600余年的古羅漢松。雖已600多歲,但其依舊枝繁葉茂。神韻清雅挺拔,有一股雄渾蒼勁的傲人氣勢。

復壯後的羅漢松枝繁葉茂、雄渾蒼勁

柳杉王

相傳,妙高正殿有辟塵木,故境不生塵。

這一點,在徐霞客【滇遊日記四】及明清的多段歷史文獻中都有記載:「妙高寺境不生塵」「楚宇巍煥,清絕無纖埃」「林壑幽奇,棟宇璀璨,不假拂拭,自無塵埃」……

妙高寺,位於五華區黑林鋪玉案山脈之中,隱於峰巒起伏之處,森林掩映之間,為昆明勝景之一。在昆明民間,有「先有妙高寺,後有昆明城」的說法。古剎周圍,箐深林密,道路崎嶇。相傳,明崇禎年間,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從海源寺,經西華洞、雙石洞、盤曲攀石山而上,為尋妙高寺,幾度迷失於深峽。頗費了一番周轉折騰,方才尋到寺廟。

妙高寺不生塵,真是由於寺中辟塵木嗎;辟塵木又為何物?

原來,徐霞客書中的辟塵木,實則為孔雀衫,又稱柳杉,據說有了它,寺裏便不生蜘蛛網。

妙高寺古柏參天,溝深林密、郁郁蔥蔥,且水源豐沛,有黑龍潭、青龍潭、白龍潭,流水潺潺,鳥語花香,空氣濕潤。故寺內塵土較少。加之栽種有柳杉,產生一種淡淡的杉木味道,能起到驅蟲的作用。故被稱為「辟塵木」也不足奇。

柳杉,為昆明寺廟中最常見的「佛樹」,原生於中國華東地區,遷徙後紮根於雲南古剎,留下漢傳佛教傳播的足跡。

妙高寺中的柳杉王,至今500年歷史,樹高32公尺,胸圍5.33公尺,平均冠幅12.5公尺,高聳雲天,重綠疊翠,蔽日遮天,蔚為壯觀,虬枝盤逸能攬千山之秀,枝幹摩霄可沐紫陽之光,兼具松之蒼勁、杉之挺拔、榕之婆娑、柳之柔麗、竹之青翠、柏之碧綠。來到妙高寺的人,都要去看看這株柳杉,瞻仰王者風采。

妙高寺中的柳杉王至今已有五百年歷史

因其能「辟塵」,這株柳杉王被視為鎮寺法寶,被人們精心養護。千百年來,禪寺屢有興廢,數遭劫難,但柳杉卻在眾僧保護下免遭厄運。

1995年4月,今年80歲的朱蘭英從山下村子進寺廟管理,據她講述,約1980年,古寺遭受火災,寺毀過半,這株500年柳杉險葬火海,後人們全力救護,百年古木得以逢春。

2023年3月24日,昆明市林業和草原局組織人員對其進行保護復壯,據葉磊介紹,他們對樹幹進行空腐檢測後,發現空腐率為58.32%,形成了高8公尺,寬2.43公尺,深1.9公尺的空洞。古樹底部至11公尺處受損較嚴重。樹幹因空腐較大,同時由於樹木高大,極易在大風或雨雪天氣時折斷、劈裂。

他們先對古樹進行枯枝修剪,修剪完成後塗抹傷口修復劑,防止傷口感染造成健康組織繼續腐朽,並且對白蟻和蛀幹害蟲進行消殺。

隨後使用鑿子等器械對樹洞內部所有腐爛和已變色的木質部進行清理,再使用角磨機等器械對洞體表面進行打磨、拋光,用熟桐油對木質部進行二次防腐。

最重要的是,由於樹體明顯傾斜,立於山頂易遭風折,所以他們在離主樹幹較遠的位置采用圓管支撐,並在管材下置混凝土底座,底座中提前埋入鋼筋預埋件,方便後期鋼管連線底座,形成三角形分別支撐主幹。

柳杉火燒處被科學細致地修復處理

寺中柳杉,據說龍雲時代還有數十株,到2002年也還有近二十株,如今卻只剩兩株。

朱蘭英說,大家都知道這株500年的古柳杉有戶口(被政府納入管理),所以即使落下的枝條,也不敢沾指半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短短兩句詩文,道出了歲月更叠、風雨侵蝕中寺廟的沈靜安寧、遺世獨立。千百年來,滄桑變幻,鬥轉星移,物是人非,這株柳杉靜立寺中,見證著古剎的悠久歷史。

晉寧第一樹

歷史上,黃連木因根系發達,涵養水源,一直被彜族人民視為靈樹。

相傳,彜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子孫定居在晉寧夕陽鄉的一個小山村,因此地缺水,為涵養水源,便廣種黃連木。從此清泉長流不息,碧澈見底;村子鐘靈毓秀,人傑地靈,青山四季綠,碧水繞村流。

傳說種樹的人最後也化成一條小溪,永遠庇護著這裏,為紀念他的功績,人們將這裏取名為大綠溪。

現存至今的黃連木中,樹齡最大的一株有400多年歷史,樹高35公尺,胸圍6.9公尺,平均冠幅24.65公尺,由阿普篤慕子孫種在綠溪廟旁。此樹也是晉寧樹齡最大的樹,有「晉寧第一樹」「彜族神樹」的美譽。

世居的彜族村民們將「晉寧第一樹」奉為「彜族神樹」,將其視為村子的「守護神」「風水樹」

今年83歲的退休老教師普文金,是村子裏土生土長的彜族,據他講述,以前在這株黃連木的西面,有個龍潭,龍潭水流經大樹,樹下溪水潺潺,清澈見底,長年不斷,村裏的婦女成群結隊地在樹下洗衣服、洗菜。樹的東面有池塘,池塘裏有荷花、茨菇,泥鰍、黃鱔和各種魚;村裏樹林成片,風一吹,「嘩啦啦」作響,風景非常優美。

因水分充足,黃連木根系發達,長勢良好,枝繁葉茂,小孩手臂那麽粗的樹根一直延伸到路上,樹冠很大,枝葉層層疊疊的。

普文金讀小學時的學校就在樹下,一到夏天,樹枝樹葉從視窗探進來。

老人普文金講述古樹的歷史

「晉寧第一樹」吸收日月之精華,集天地之靈氣,世居的彜族村民們將其奉為「彜族神樹」,將其視為村子的「守護神」「風水樹」,凡遇久旱無雨的年份或逢年過節,人們都要在樹下焚香燒紙,求雨祈神,以保風調雨順。

世代村規民約相傳,不允許砍樹和破壞樹木,民眾拾柴,只能拾自然掉落的枯枝,不可掰折沒有掉落的樹枝。

現在,樹老了,樹枝枯死條較多,樹幹有多種蛀幹害蟲危害,流膠嚴重。

古樹底部0.6公尺處較嚴重受損,葉磊介紹,樹幹進行空腐檢測後發現,樹幹受損率為47.83%。

且發現冠幅範圍內地面多為建築垃圾,土壤板結嚴重,根系透氣性差。需要對表面30至50厘米深的土壤進行改良處理。

於是他們對古樹枯枝進行修剪,並做好白蟻和蛀幹害蟲的消殺工作。然後進行樹體清腐,使用角磨機等器械對洞體表面進行打磨、拋光,用熟桐油對木質部進行二次防腐。

對於根系的復壯,對表層土壤進行松土處理,深度為30至50厘米,用「土壤修復改良包」與周圍土壤按體積比1:5的比例進行混合,做成營養土,進行回填。

再用「根系復壯包」藥液,澆灌根部土壤,促根壯根,殺菌殺蟲。

還在古樹周圍分邊做了約50個復壯孔,用土壤修復改良包配合有機棒放入孔中,留了8個透氣孔,增加土壤透氣性,也方便後期施肥管理。

佇立樹下,仰望大樹,猶如瞻仰一位400歲的老人。頓感自身的淺薄與渺小。不禁想起唐代詩人徐凝在【古樹】一詩中寫道,「行人不見樹少時,樹見行人幾番老」。

山鄉巨變,不變的是古樹和日月星辰。

滇中黃杉王

要說黃杉裏能稱得上「王」的古樹,非祿勸縣茂山鎮至租村的那株400年黃杉莫屬。

黃杉王屹立在村子後山北坡上,樹高36公尺,胸圍6.78公尺,平均冠幅24公尺,飽經滄桑400年,卻依舊冠蓋如雲、濃蔭匝地,蒼勁挺拔、郁郁蔥蔥。靜立一隅,如一位長者默視著至租村百年來的過往。

祿勸縣境內有古樹五十七株,該黃杉是最古老的一株

村子人煙稀少,但人們引泉而飲,耕田而食,簡單幸福。村中老人經常坐在樹下,給孩子們講述村民們與黃杉王命運相連的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在此地剛形成村落時,村裏的一個小夥從烏蒙一帶娶回來一個美麗的彜族姑娘。離開了熟悉的山,熟悉的水,熟悉的故鄉,年輕的姑娘日夜思念家鄉,終日郁郁寡歡。一次,姑娘的母親來看她,給她帶來了一株家鄉的黃杉樹苗,栽種在屋後。每當看到這棵小樹,姑娘就像見到自己的家鄉一樣。

黃杉王的一生是與周圍環境不斷抗爭、不斷適應的過程,是生物界適者生存的完美體現。一天天,一年年,小樹變成了大樹、古樹,古樹也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傳說,成為了從這裏走出去的每一個彜族姑娘數不盡的鄉愁。

村子四面環山,山清水秀,流水潺潺,綠樹成蔭。歷經百年,依托這株黃杉,村民們又在周邊種植了百余畝黃杉,由至租村繁衍至周邊多個村落,形成一條獨特的黃杉景觀。現在至租上隊後山,已有13棵認證過的古樹,形成了一個古樹群落。

但現在,古樹老了,實測後發現,由於其樹體高大,曾被雷擊過,部份樹枝斷裂,在主幹上有12公尺高的樹皮被雷擊過後表皮脫落。樹幹有大痣小蜂危害及輕微流膠情況,底部有空洞,有部份根系裸露。

葉磊介紹,對樹幹進行空腐檢測後發現,空腐率為58.32%,形成了高8公尺,寬2.43公尺,深1.9公尺的空洞。保護復壯工作迫在眉睫。

他們為其修剪枯枝,剪除枯死且腐爛嚴重枝條,及時清理有安全隱患的枯死枝、斷枝、劈裂枝。剪除枝條殺菌除蟲後及時清理,以防病蟲傳播。

針對樹幹病蟲害及流膠情況,使用藥劑為其驅蟲。清理原樹洞內腐爛樹幹及雜物,使用角磨機等器械對洞體表面進行打磨、拋光,對清理後的木質部進行幹燥及除塵處理,用熟桐油對木質部進行二次防腐。

在距樹幹3公尺外為其安置了接閃塔(桿),進行防雷。

古樹外表可見的空洞

「古樹含風長帶雨,寒巖四月始知春。中天氣爽星河近,下界時豐雷雨勻。」黃杉王是有靈性的,守護著一方水土,庇佑著一方百姓。因其在此,村子氣候宜人,降雨充沛。炎炎夏日,站在樹下,空氣清新涼爽,大口呼吸,仿佛置身天然氧吧。因其在此,村子也變得充滿了靈氣,出了許多人才,年輕的學子們考入了好的大學,從這裏走出了大山。

樹蔭之下,留存著至租村祖祖輩輩的記憶,它是先人的圖騰,是遊子心中的情感座標,記錄著至租村千百年的傳奇,承載著至租村人「講和修睦、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沈澱著古村之子濃濃的鄉愁。

滇中核桃王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它用自己豐盛的果實,報酬著淳樸勤勞的村民;在國富民強的年代,它用自己優良的品種,帶動著當地的核桃品種改良。

它就是尋甸縣雞街鎮南海村委會大海嘎村的「滇中核桃王」。

尋甸縣雞街鎮南海村委會大海嘎村,世代彜族與漢族混居。村子西高東低,平均海拔2080公尺,四季分明,山川秀麗,風景宜人,民風淳樸。70余戶人家,200余口人依山而居。

在村子西南面的平地處,有一株遠近聞名的核桃樹。樹高約25公尺,胸圍4.71公尺,冠幅非常大,平均冠幅35公尺,樹齡300多年。枝葉繁茂,華蓋如傘,生機盎然。

「滇中核桃王」位於尋甸縣雞街鎮南海村委會大海嘎村

尋甸縣雞街鎮林業站站長鄧長懿講述,當地野生核桃很多,但都是鐵核桃,唯獨這一棵核桃王,個大、皮薄,品種好,果實像一面鼓一樣又圓又飽滿,當地村民稱之為「大皮鼓」核桃,比其他核桃的價值高。

據傳,幾百年前,當地一位居住山裏的村民去外地做生意,看到這個核桃品種好,便想方設法去到該核桃的種植地,向當地人要到了一株幼苗,放在了擔行的竹籃裏,不遠萬裏,跋山涉水,將其帶回來種在了村子西南面的一塊平地上。

樹的西面,小山林立,當地人稱大龍箐、小龍菁,山上的泉水,自西向東從樹腳流經,長年累月,礦物質豐富的泉水將幼苗滋養成了參天大樹。

核桃樹也不負眾望,年產上噸。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土地改革,村裏將核桃樹分給了張家、王家、高家三姓五戶人家。王家大兒子,今年53歲的王正文回憶,他們長大後,每年結核桃的時候,就把果實分作5堆,自家用背簍背著去賣。青皮核桃,產量高,市值高,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它用自己豐盛的果實和良好的市價,報酬著淳樸勤勞的村民。

尋甸縣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修復科科長何宗輝說,由於其品種好,三縣(尋甸縣、富民縣、祿勸縣)八鎮的人都來接穗(取其幼枝去嫁接),縣林草局多次取其種子去育苗。在國富民強的年代,它又用自己優良的品種,帶動著當地的核桃品種改良。

2006年,相關部門為核桃王掛了牌,加以保護。身為村集體護林員的王正文,每年冬春兩季,都要給核桃王補水,半個月澆一次,每次澆四五噸水。

2014年,圍繞著大樹,建起了村集體活動室,在樹的南面建起了籃球場。人們忙完了一天的農活,就坐在樹下乘乘涼,敘敘舊,拉拉家常。

但也由於如此,在樹冠投影範圍內,地面大面積硬化,嚴重影響了核桃往地下水氣迴圈和土壤理化性質,需進行根系復壯和土壤改良。

樹下地面的硬化造成樹的根系「呼吸困難」

葉磊他們將核桃王根部原有的磚砌基座拆除,清理原有土壤,更換根部土壤。為其修剪枯枝,使用鏟刀、斧頭、鋼刷等工具對樹體主幹失真傷的死亡組織進行人工防腐處理。

在樹冠投影的土層範圍內開了50個直徑為10厘米、深度80厘米的復壯施肥孔,2圈復壯施肥孔均勻分布在樹體四周,進行改良土壤和補充營養物質,促進古樹根系生長。

原有的磚砌基座拆除後,他們又砌了一個長4公尺多,高0.45公尺的六邊形樹池凳,以保護樹根,並在樹池內播撒混播草籽,以進行美化、透氣。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從一棵幼苗到如今的根深葉茂,我們不禁感嘆核桃王頑強的生命力。百年歲月在其枝幹上寫滿了滄桑,但它依然生機勃勃。透過核桃王亭亭如蓋的枝蔓,我們看到了樹和人類的和諧共生,相依相存。

猴歡喜古樹

每年六七月份,在雲貴山區經常會發現一些看上去像紅毛丹,又像板栗的果子,它表面的紅毛不像紅毛丹那樣彎曲,而是像毛栗球那樣直直的。再仔細看,它也會像毛栗球那樣開裂,但裏面的種子是黃色的,不像毛栗是深褐色的。

有人說這是變異的毛栗,有人說是變異的紅毛丹,但很少人知道,它有一個喜慶的名字,叫「猴歡喜」。

猴歡喜樹的果實

關於其名字的由來,民間有兩種說法:一是因為猴子愛吃其果實而得名;二是果子成熟時,野外的猴子以為是板栗,個個搶著去采摘,準備飽餐一頓,哪知道剝開後很多果莢裏面是空的,落了一場空歡喜,因此被取名為「猴歡喜」。單看其名稱,也趣味多多,引人遐想。

富民縣永定街道拖擔村委會,有一株猴歡喜樹,樹齡有500年,樹高33公尺,胸圍7.85公尺,平均冠幅19.3公尺。保護等級為一級。

站在斜坡上往下看這棵樹,枝繁葉茂,亭亭如蓋,遮天蔽日,猶如唐代詩人崔道融【古樹】詩曰:「古樹春風入,陽和力太遲。莫言生意盡,更引萬年枝。葉長千年茂,根紮大地深。」只見它巨大的樹幹拔地而起,在它如龍爪一般抓地的遒勁根系上,又長出數十棵高大筆直的小樹,頗有巴金先生筆下「獨木成林」的壯觀之感。

站在樹下,涼風徐徐,倍感清爽。

這株猴歡喜樹,位於拖擔村委會吳家村、化香科村、張家村、莊房村四個村子共同組成的核桃箐大龍潭原始古老生態林源中。

據傳,這棵猴歡喜樹、這片核桃箐大龍潭生態林源曾是紅軍的宿營之地。拖擔村委會書記吳加強講述,已故的90多歲老人們以前常講起在他們小娃娃時候,有一路紅軍從化香科老營盤進來,來到大龍潭時,在大龍潭林蔭樹下紮營休息過。

林中有樸樹、猴歡喜、山玉蘭樹、香樟樹等幾十個樹種,林密安全;還有花臉獐、竹雞、松鼠、野兔等野生動物;進入林中,古木參天,綠樹成蔭,風聲蕭蕭,水聲潺潺,鳥語花香,心曠神怡。紅軍在此獲得了充足的泉水、食物補給和安心的整修。

這株猴歡喜樹,樹齡五百年,平均冠幅近二十米,保護等級為一級

老人們說,過去核桃箐大龍潭生態林源好得很,有花臉獐、猴子、穿山甲、竹雞、松鼠等野生動物,就算是現在,還時不時會到村子周圍來。

從斜坡往下,進入林源,走近古樹,才發現古樹「鼠災」(松鼠)嚴重,樹幹被松鼠啃咬後造成缺損。此外,樹幹中心空洞嚴重,高達9公尺,空心的地方,可放下一張兩米乘兩米的飯桌。空洞位置的土壤有腐爛物,味道撲鼻。

在保護復壯的工作中,葉磊他們首先將古樹空洞內的根部土壤進行清理,移除腐木,對土壤進行殺蟲殺菌處理,不給病蟲害有滋生空間。

隨後使用鑿子等器械對樹洞內部所有腐爛和已變色的木質部進行清理,再使用角磨機等器械對洞體表面進行打磨、拋光,用熟桐油對木質部進行二次防腐。還在頂部空洞之處做好防水,防止雨水灌入樹洞之中。

此外,他們對古樹枯枝修剪,剪除枯死且腐爛嚴重枝條,清理有安全隱患的枯死枝、斷枝、劈裂枝。對松鼠危害的位置,塗上塗抹劑,促進傷口愈合。並在樹幹上施藥劑進行趨避。

葉磊介紹,目前,古樹長勢良好,周圍根土壤沒有出現板結現象,無需對該古樹開設復壯孔,只需用混合藥液,澆灌根部土壤,促根壯根,殺菌殺蟲。

這樣一片由數百棵古樹聚集而成的林源,在富民縣也不多見。那些漫長的歲月裏,林源默默地為氣候、水文、地理、生態等做著貢獻。整座山體水源充盈,保證了附近幾個村的生產生活用水,春幹時也有泉水流淌而出。

幾百年來,它們靜靜地立在那裏,解釋著什麽叫「生命」。

大葉櫸樹古樹

無樹之鄉非故鄉。凡是有村落的地方,皆有大樹。

在祿勸縣翠華鎮新莊村委會後慶村,生長著一株300多年的大葉櫸樹古樹。古樹屹立在村子後山的坡上,樹體高大,姿態端莊,將整個村莊盡收眼底。其高33公尺,胸圍5.96公尺,平均冠幅25.5公尺,保護等級為二級。

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祿勸縣林業和草原種苗管理站站長鄧秋江介紹,這株大葉櫸樹古樹樹葉顏色隨季節變化豐富,春夏季綠蔭滿目,秋季或紅或黃,璀璨絢爛,異常漂亮,觀感十足。

這株大葉櫸古樹位於祿勸縣翠華鎮新莊村委會後慶村

凡有大樹,必有山泉。這株大葉櫸樹古樹之所以遠近聞名,得益於樹下一眼清澈透亮的活泉。

今年83歲的村中老人段金喜講述,聽說後慶村有活泉,1941年,他的爺爺舉家從翠華魯姑村委會下龍澤搬到後慶村落戶。活泉出水量大,長年不斷,雨季水量能有20至30厘米粗,枯水季也有小碗那麽粗。被當地人稱之為「龍潭」。夏季,潭水清冽甘甜,村民們都喜歡用手捧水喝;冬季,潭水溫熱暖心,當地人對其寶貝不已,珍愛有加。

彼時,龍潭上方有一片樹林,郁郁蔥蔥,其中有一株特別大。在村民眼中,這株樹生長緩慢,相當堅硬,當地人都叫它「鐵欖樹」,要3個人才能抱得過來。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大葉櫸樹古樹。

在漫長的歲月裏,大葉櫸樹古樹與活泉相互成就。活泉滋養了古樹,而因著古樹的關系,山體蓄水很好。由於有這株古樹、這個龍潭,村民們都很健康長壽。村子日益發展壯大。段金喜說,當年他家爺爺遷到這裏落戶時,村子才有4戶人家,十多口人,現在已經有24戶95人。

「櫸」通「舉」,有興起之意。村民們非常敬仰這棵大葉櫸樹古樹。將其視為「神樹」「風水樹」,每到過年過節,或天旱之年,就會到樹下祭拜,以求古樹保佑村子的安康和豐登。

鄧秋江說,但也因祭拜,有一次不小心,點香時把樹的根部點著了,古樹底部受損嚴重。現在古樹老了,樹根部出現了空洞,村民們非常著急,立刻向林業站作了報告,鄧秋江告訴他們,林業站已經將情況上報,昆明市林草局非常重視,已安排對這株古樹進行保護復壯,村民懸著的心才放下。

鄧秋江多年護林育苗的經驗使得他對植物特性特別了解,說起如何復壯古樹,他頗有心得

復壯開始的那天,大葉櫸樹古樹下裏三層外三層圍滿了村民,大家伸長了脖子,想把古樹復壯的細節一探究竟。

據葉磊介紹,對樹幹進行空腐檢測後,發現其空腐高度1.3公尺,樹幹受損率為30.23%。

與富民縣那株500年的猴歡喜一樣,他們先是對大葉櫸樹古樹進行枯枝修剪,剪除其枯死且腐爛嚴重枝條,並適當疏枝,然後做好白蟻和蛀幹害蟲的消殺工作。對空洞的大問題,使用鑿子等器械對樹洞內部所有腐爛和已變色的木質部進行清理,再使用角磨機等器械對洞體表面進行打磨、拋光,刷上熟桐油進行二次防腐。做完這一切,大樹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復壯。

人們與大葉櫸樹古樹,在百年的歲月裏,相依相伴,相守相存。歲月流轉,古樹依舊春萌芽、夏成蔭、秋迎霜、冬傲雪,巋然而立。它承載鄉愁,也庇佑一方百姓。它是家園的象征,是歲月的符號,是村民精神的寄托。

黃龍古柏

嵩明縣黃龍山上林木蔥蘢,尤以山頂的兩株柏樹為甚。

據清光緒【續修嵩明州誌·古跡】雲:「黃龍山古柏在宗鏡寺,周十圍,相傳為晉宋間物。」今據考證,這兩棵柏樹為晉時所種,人們遂喜稱之為「晉柏」,算來迄今近兩千年。

兩樹蒼勁挺拔,繁茂碧翠,被譽為「千年老壽星」,見證了嵩明古城的歷史文化。清代陳庚明在【黃龍山雙柏歌】中贊道:「黃龍南奔氣勢猛,城如飛鏈鎖龍頸。森森兩角老不繆,化作雙柏矗峰頂。」早在1985年,兩株晉柏被列為嵩明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兩株晉柏相距六七米,樹高約30公尺。樹幹粗壯,胸圍分別為4.77公尺和5.80公尺,兩三個大人手拉手才能將其圍上一圈,平均冠幅分別為78.5公尺和68.5公尺。枝幹蜷曲,宛如翹首虬龍。樹葉縱橫交錯,猶如華蓋,覆蓋地面500余平方米。

莊嚴肅穆,森然可敬,頗有杜甫筆下「霜皮溜溜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的氣勢。

兩株晉柏相距六七米,樹葉縱橫交錯,猶如華蓋,覆蓋地面500余平方米

嵩明縣城市管理局綠化管理科工作人員李富榮介紹,黃龍山山清水秀,鐘靈毓秀,人傑地靈,建過寺廟,建過學校,縣一中曾在此辦學。

1981年至1987年,李富榮在這裏度過了自己6年的初中、高中生涯。在他的記憶中,當時兩株晉柏僅有一圈擋墻包圍、保護。墻不高,景仰古柏的人們逢年過節都要到樹下祭拜,或在樹上拴上紅布條以祈福,對土壤踩踏較嚴重。

學校的建築也離之非常近,在晉柏的東南方向,不足10公尺的地方,就是學校的紅磚教學樓。「北方也有建築,離古柏約20公尺,對古柏的生長有一定影響。」

嵩明縣林業和草原局古樹保護辦公室工作人員董春榮也畢業於嵩明縣一中,在他的記憶中,上個世紀80年代,他們上中學時,課余時間就到樹下睡覺,與小夥伴手拉手圍著樹轉圈。「學校的學生加之外來祭拜的人們,人為的影響,使晉柏的生長環境不是很好。」

李富榮介紹,2013年,縣一中校址搬遷。2017年,政府在山上建了古柏公園。「當時挖除混凝土場地6000多平方米。清掉了古柏根部約1.3公尺深的土壤,再重新填上營養土。」還在兩株晉柏周圍種上了綠籬,禁止人們到其根部活動。

葉磊他們對兩株古柏實測後,發現其樹皮完整,無缺損,但在樹頂有一個不小的朝天洞。且樹幹有苔蘚寄生,需要進行清腐工作。

使用picus3樹幹橫斷面空腐檢測儀對樹幹進行空腐檢測,發現0.7公尺處的受損率為56.23%,2公尺處的受損率為37.65%,但由於柏木本身木質硬度高,所以,目前樹體自身的支撐穩固性較強。

他們對兩株古柏進行了病蟲害防治及清腐防腐處理。使用鏟刀、斧頭、鋼刷等對樹洞內部所有腐爛和已變色的木質部進行清理,再使用角磨機等器械對洞體表面進行打磨、拋光。再刷熟桐油,然後修復樹頂朝天洞。

使用混合藥液對其根系進行復壯,促根壯根,殺菌殺蟲。

透過復壯,晉柏氣勢依然,繼續見證著歷史

說到晉柏,就不得不說晉柏旁邊的宗鏡寺。相傳宗鏡寺是供奉當時嵩明彜族部落的首領夫婦靈位的地方—以祖宗的德行為鏡,故命名為宗鏡寺。它代表了嵩明最古老的以彜族為主流的少數民族文化。

徐霞客遊黃龍山時,曾寫道:「由中路再上,抵文廟後夾衢西入,與文廟前後並峙者,是為宗鏡寺。寺建於唐天祐中,寺古而宏寂,踞蛇山之巔,今謂之黃龍山。」

遺憾的是,宗鏡寺已消亡在歷史的沈浮中。如今,只剩昔日門前的一對晉柏見證著嵩明千百年來的滄桑變幻、鬥轉星移,訴說著嵩明悠久的歷史。

黃連木古樹

2023年5月初,石林縣石林街道三家村,在昆明市林業和草原局要「動土」保護村中那株樹齡500年的黃連木古樹之前,村民們在古樹下舉行了盛大的祭拜儀式。三牲六畜,三茶五酒,敲鼓奏樂,鞭炮連連。

黃連木廣泛分布於石林縣村落,數量達5824株,占石林古樹的60%以上。民間相傳,此樹中百年以上古樹多具靈性、有神力,能保一村一地之平安。

石林縣石林街道三家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撒尼彜族村。這株黃連木,樹齡500年,高30公尺,胸圍7.5公尺,平均冠幅8.5公尺,被彜民視為「神樹」,是村落的守護神。村民們認為,有樹則地傑人靈,無樹則地惡人弱,「神樹」有保村安寨之力。因此,對樹木保護有加,視其為大自然之靈傑。

這株黃連木,樹齡500年,被彜民視為「神樹」

在重大節日或遇異常天象時,由村中長者組織村民們,向神樹獻祭祈福平安。村民家中諸事不遂,也由家中長者率家人到神樹下獻祭消災。每年的二月「清凈飯」、五月端午前後「放生日」、農歷十月「密枝節」、冬月「太陽生日」、十二月「地母生日」五個時間節點,村裏的彜民都要到樹下進行祭拜。

5月16日下午,一群七八十歲的老人,站在樹下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後講起了這棵樹的故事。

今年80歲的潘文英,在村子長大、結婚生子,她家的老房子就在樹的南面,據她講述,她老公公去世前100多年,這棵樹就這麽大了。

上個世紀40年代,潘文英7歲時,為躲避戰亂,村民們紛紛跑進了大山。她的小腳奶奶行動不便,村民們就用兩個梯子架起來,搭在樹上,將其背到樹上藏匿。最終老人躲過一劫,這株大樹成了她的救命恩人,不言不語,卻恩德深重。

村民們在樹下講述古樹的故事

到了1958年,村裏大樹全數被砍,只剩下四棵蒼天黃連木。人們決定先從這棵最大的下手,但刀剛砍進樹皮,大樹便流出了血液一樣鮮紅的液體,「大樹流血啦,大樹流血啦!」人們驚恐地奔走相告,不敢再動手。於是乎,在它的保護下,其余三棵黃連木得以留存,時至今日,仍能在村中看見它們古老高大的身影。

但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村裏人燒馬蜂,不小心把樹點燃了。大家全力「搶救」,火滅了,卻給樹留下了一個數十年難愈的「疤痕」。

現在這個「疤痕」越來越嚴重,經雲南三木綠化有限公司實測,在其南面、靠近水泥路一側,形成高3公尺、寬1.8公尺,深1.7公尺的明顯空洞。

大火在樹幹留下了一個數十年難愈的「疤痕」

樹幹向西南方有明顯傾斜,加之靠近硬化水泥路邊,古樹的生長空間變得很小。風一吹,幾十米高的樹幹開始「滋啦滋啦」作響,仿佛有枝葉要傾倒下來,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葉磊他們首先對古樹進行了枯枝修剪、降冠幅,然後對其進行樹體清腐,殺菌消毒和防蟲處理,打磨、拋光,幹燥及除塵,使用熟桐油分三次對其進行塗刷、防腐。

還有重要的兩步,在其背面,未硬化的土層內,為其開15個直徑10厘米 、深80厘米的復壯施肥孔,進行改良土壤和補充營養物質,促進其根系生長。對於樹幹的支撐保護,用鋼繩在不影響道路的位置進行軟牽引,樹上用鋼板做成抱箍固定於樹幹上,另一頭用混凝土固定於地面基礎上。

此外,在不影響村民生產生活的位置,做圍欄保護,防止人為再對樹木進行破壞。

這株黃連木,沐天地靈氣,安靜地站在一隅,縱使不言不語,卻給三家村平添了無盡秀慧。它閱盡滄桑,看慣風月,猶如一位睿智的老者,守護著這片土地,見證這個村子的風雨變遷。

現如今,這株黃連木有待煥發生機。

在這裏,人與自然、人與樹木共生依存;樹木見證了人類的成長,歷史更叠。

來源:法制與社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