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鄉愁墨點——貴州村史村事|石阡樓上村:古寨「新生」煥活力

2024-09-28三農

樓上村位於石阡縣國榮鄉廖賢河畔,是石阡縣域規劃中重點保護利用的傳統村落,先後獲得「國家文物局國保省保集中連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示範點」「貴州省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集聚區」等殊榮。

作為百年歷史古村落,這裏保存著梓潼宮、明代馬桑木民居建築、戲樓書院等歷史文物和人文景觀,還有民間布繡、絲繡、木石雕刻等傳統手工技藝,是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花一天時間徜徉石阡樓上村,你能在古寨清晨坐聽鳥鳴鳩唱,看遠方青山和藍天逐漸勾連;伴著裊裊炊煙,走進農家細品美味佳肴;夜晚檐燈下,村莊與你靜默相守,只需放空靈魂便可拂去一身鉛華。

百年古寨的厚重人文

鷺鳥翩飛,屋舍儼然。登高俯瞰樓上村,錯落有致的傳統民居盡收眼底。整個村寨背山臨水,布局精謹,山、水、林、田、寨等元素,在這裏形成獨具特色的鄉土建築形式與聚落文化。

「樓上村是典型的漢族移民村寨。」該村村主任周來運告訴記者,明弘治六年(1493年),一支源自江西的漢族周氏在「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歷史移民潮中輾轉入黔,最終定居於此繁衍生息。

周來運介紹,不同於侗村苗寨的建築風格,樓上村民居大多為川鬥式木結構的四合院、三合院式青瓦房。院中正房,明間均為六合門,次間為隔扇窗,多精雕人物、鳥獸、蟲魚花卉等獨具特色。

這裏的建築群由傳統民居、梓潼宮、城隍廟、周氏宗祠、戲樓、書院等不同型別的歷史文化遺存組成。寨內古巷由青石鋪就,屋舍門窗雕刻著精美的梅花、蝴蝶、喜鵲等吉祥圖案。

「傳統民居均以‘歪門斜道’著稱,永遠歪著開的‘八字’龍門,皆不正對堂屋,而是對廂房,青石板古巷斜著走。」周來運說,相傳在以前,歪門四合院是大戶人家財不外露的表現。

據周氏族譜記載:樓上六世祖周易,滿腹經綸,知曉天文地理,崇尚教育,樂善好施,深受人們尊敬。四個兒子四個孫子和一名女婿皆考取秀才。「九子十秀才」當時傳為佳話。

500多年來,樓上村周氏家族十分重視「耕讀傳家」理念,周氏宗族自四世周國楨立訓「不願兒孫去做官,唯願子孫個個賢」,抑制子孫對功名的欲望,同時卻又強化子孫教育。

六世周易則告誡子孫「耕者讀之本,勿貪外財,忘乎財之所自有;休貪便利,以損種利之深根,天道四季不息,功亦與為不息。」將周氏家族的「自給自足」耕讀文化深刻詮釋。

進入新時代,樓上村將古寨核心區規劃成生態博物館,成立石阡縣樓上數位鄉村創意產業園,利用互聯網技術,並透過新媒體公眾號持續開展內容行銷,進一步提升樓上鄉村旅遊知名度。

還依托古寨歷史底蘊與品牌,開辦村級集體經濟餐飲美食工坊,建立石阡樓上夜郎文創館、刺繡館,開發以樓上古寨為載體的簸箕畫、石頭畫、原木畫等傳統文化創意產品300余種。

2021年12月18日,石阡縣樓上生態博物館、樓上數位鄉村創意產業園正式啟動執行。如今已培育仡佬印染、古法制陶、刺繡等手工作坊,共同研制樓上傳統文化創意產品120余種,成功註冊「樓上古寨」商標。

世代傳承的「古法手藝」

工坊的火爐裏呲呲冒著火花,一塊頑鐵被燒得通紅。周明迅速取出後,右手握小錘,左手握鐵鉗不知疲倦地敲打著,歷經無數次鍛打淬火後,農具的形狀逐漸顯現出來。

樓上古寨及周邊村子和貴州大多數傳統村落一樣,裏面都住著一些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過去,他們常常利用農閑時節,到周邊走村串戶招徠生意,掙錢補貼家用。

生於1964年的鐵匠周明便是其中之一。「從記事起,家族便經營著鐵匠鋪。」1981年,他跟隨父親學習傳統打鐵手藝。在其教導下,從最簡單的拉風箱、敲大錘,後來漸漸掌握各類農具制作。

「工坊生產過犁、耙、鋤等農具,也有菜刀、鍋鏟、刨刀等生活用品。」回想曾經的光輝,周明臉上難掩成就感。他說,這個手藝以前很吃香,十裏八村的鐵器都在這裏客製。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傳統工藝始終比不上現代批次生產來的便捷。問起技藝傳承時,周明久久不語,只把燒紅的鐵塊浸入水中,任由蒸汽氤氳布滿整個工坊。

木匠周正祿也是當地有名的「手藝人」,雖已年過七旬,手藝卻不減當年。「不管圓的扁的,只要是木桶我都還能制作。」他說,雖然現在用的人少,但也還會堅持練手,當作工藝品賣出去。

沒人知道,這個不識字的老人是如何熟練地掌握了這門技藝,但人總是會在生活中顯露一些天賦,恰如周正祿無師自通的算術能力。

圓形木制品並非一般木工能制作,難度在於圓周率及弧度的計算,還要加上精密的操作,才能箍得牢,不漏水。1965年,在老丈人的引導下,周正祿接觸圓桶制作這門手藝。

他的作坊裏沒有一件現代化器具,使用的全是斧、鋸、刨、鑿、刀、鉆等傳統工具,林林總總共有幾十種。其中,不少工具已跟了他幾十年,把手處泛著油光,仿佛是被歲月滋潤一般。

「我這門手藝,養活了一大家子人呢。」周正祿從藝將近五十年之久,教有學員1人,徒弟如今已能熟練地制作圓桶用以銷售,在高塘、甘溪、枇杷等周邊地方小有名氣。

少數民族傳統技藝鐫刻著歷史銘印,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保護和傳承其可讓歲月重燃時光煥新。樓上村不僅有木匠、鐵匠,還有手握「秘籍」的福事先生,他們都在堅持用自己的方法,讓傳統技藝熠熠生輝。

逐夢時代的「斜杠守村人」

「說樓上,遊樓上,小朱帶您看樓上……」2021年5月,26歲的朱碧霞從石阡縣國榮鄉文廣站負責人變為樓上古寨「守村人」。

把辦公室從鄉裏搬到古寨景區,朱碧霞當時的工作讓人有些羨慕和不解。但在她看來,要當好一名合格的「守村人」其實並不簡單。

「鄉裏註冊抖音帳號,文廣站負責拍攝營運。」朱碧霞告訴記者,她在樓上古寨時的工作,主要是透過短視訊推廣寨子的人文和風景。

青山綠水、古韻建築、梯田稻作。開啟抖音平台搜尋「樓上千年古寨」,便可透過朱碧霞詩意般的解說,「雲上」沈浸式欣賞樓上古寨的風土人情。

朱碧霞介紹,除了官方抖音號,古寨以前還有「鄉間敏敏」和「樓上@味道」兩個自媒體帳戶,把這裏的農人生活和鄉愁底蘊分享給大眾。

清風拂古寨,樹葉沙沙響。青山綠水間,石板巷道折疊錯綜,幽深神秘。遊客穿行在古樸小巷,享受田園慢生活,戲樓廣場周圍,村民的小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我們每年的收入大概能達10萬元。」村民李喜芬開心地說,透過政府部門和抖音平台的積極推廣,景區知名度得到了很大提高,遊客來了小賣部的生意也好了不少。

這幾年,石阡縣依托樓上生態博物館國家和省、市示範試點計畫,聚合多渠道幫扶資源,建設數位鄉村創意產業園,培育數位經濟,著力打造「新鄉村、新業態、新村民」,為鄉村發展註入不竭動能。

國榮鄉則依托樓上古寨獨有的人文特色,推出「鄉居慢村」旅遊路線,打造「村民宜居、遊客樂遊」的綜合性旅遊體驗景區,做優做強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村裏透過「文創設計、手工藝品、仡佬印染、古法制陶、傳統小吃、古酒釀造」六大手工作坊,培育扶持一批「理念新、素質高、懂技術、會經營、有熱情、有責任心」的農村隊伍,帶動著鄉村經濟發展。

同時,還幫助群眾申報非遺傳承人、鄉村工匠等稱號,將撿瓦、竹編、雕花、打鐵、說福事等各種傳統文化賦予全面協調發展的重大意義,在鼓勵、促進非遺傳承工作的同時,提高群眾自身參與感、榮譽感。

朱碧霞介紹,2023年以來,樓上村透過提供研學、旅行、夏令營等活動場地和食宿的形式,已累計接待各種活動的遊客達3000余人次,綜合收入接近45萬元,為鄉村發展註入不竭動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田勇

視訊/石阡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 葛永智

二審 楊聰

三審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