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還有人關心醫療大模型嗎?

2024-03-23三農

題圖|視覺中國

醫療大模型的降溫,來得比預料中更快。

2023年初,ChatGPT的釋出,為已經略顯乏味的人工智慧(AI)技術,開啟了新的想象空間。這種比早期人工智慧模型整合了更多模態和維度數據的大模型,不再只是被動執行指令,更可以創造性地交付出色的工作成果。這無疑更接近人們對數位醫生的設想。試想,如果AI就能書寫高品質的病歷,或者給出準確的檢查、檢驗結果,那麽人類醫生會有更多時間去關心作為獨特個體的每位患者。於是,醫療專用大模型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1年之內,由各大科技巨頭、醫療資訊化公司,甚至創業團隊釋出的醫療大模型,竟有近百款之多。

不過,這些醫療大模型中的絕大多數,都還沒有把入口開放給普通的終端使用者,內部測試持續了很長時間。一些本就不知名的醫療大模型,在測試期間便直接沒了下文。一夜之間爆火的醫療大模型,似乎在一夜之間就迅速冷卻。2024年了,還有人關心醫療大模型嗎?

我們需不需要醫療大模型?

答案是肯定的。

這個問題,在醫療AI興起之初,就被反復討論過。醫療和臨床,一直是AI皇冠上的明珠。在一些可以基於醫學影像做疾病基本研判的診療中,醫療AI已經套用開了。比如在肺部CT報告的制作中,很多醫生慢慢習慣於借助AI來判讀小結節的良惡性,而這種判斷的準確性,通常會大於純粹的人眼觀察。

從模型理論來看,醫療大模型是升級後的醫療AI,而人類的醫療正需要這種升級。且不說仍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還非常巨大,任何改變醫療和臨床的創造,都在改變歷史。就已有的醫療認知而言,疾病機理、醫療知識庫何其復雜,醫療知識和工具的叠代速度何其快,醫生和患者往往都需要一個幫手,來處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

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中國信通院雲大所副所長閔棟表示,醫療大模型可以用在輔助決策、治療方案生成、質控、患者服務、醫院管理、教科研、中醫、藥物研發、公共衛生等9個場景中。

一段時間以來,醫療大模型在輔助決策、治療方案生成等套用上的準確性,一再得到科學研究的證實。2023年6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資訊中心劉加林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上發表了研究文章,證明ChatGPT在臨床多個環節為醫務人員提供了有效的診療決策支持。比如,在診斷方面,ChatGPT在常見病的正確診斷率高達93.3%,而在臨床決策方面,ChatGPT的總體準確率達到了71.7%。

那麽,為什麽「百模大戰」熱鬧一場,大多數的醫療模型都沒有落地?

根本原因在於,現階段,醫療大模型和現實診療行為之間的匹配性很弱。患者或醫生即便用上了醫療大模型,除了增加一些有用的知識,也只能圖一樂,生病還得去醫院,病歷還得親自寫。

盡管最終呈現出很多樣的形態,當前的醫療大模型大都是在通用大模型,或者少量專用大模型的架構基礎上構建,用基於臨床指南、PubMed、常見搜尋等公開數據生成的數據集進行訓練,有的還會增加一些醫學微調。當然,在技術層面,這個過程會很復雜。

不過,究其本質,醫療大模型的構建就是將醫學論文、臨床指南、專家共識等拆解成類似「問題:哪家醫院能治胃返流?回答:建議你用奧美拉唑,同時加用嗎丁啉或莫沙必利或援生力維,另外還可以加用達喜。」的對話,然後投餵給選定的大模型,通常會用到數萬條這樣的對話,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計算和驗證,大模型就具備像專業醫生一樣作答的能力。這個過程其實很接近人類的學習活動。

這樣的醫療大模型,本質只是更智慧的專業搜尋引擎,使用者透過醫療大模型所獲得的,是大機率正確的答案,卻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現實的就醫行為,是更復雜的過程,無論是臨床診斷還是治療方案,是醫生在參考患者主訴、客觀檢查檢驗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過往診療經驗所下的結論。實際上,在很多復雜病例的治療決策中,臨床醫生的經驗判斷,往往是最重要的決策因素,而這是大模型是醫療資料庫中學習不到的數據集。

從這個意義上講,醫療大模型能否落地的關鍵點,不在於模型本身,而在於數據集。往更深處講,純粹的科技、商業或者互聯網企業,其實是不具備開發醫療大模型的基礎條件的。

醫療大模型也要基於醫療服務流程

關於醫療大模型的討論,最終還是要回歸臨床。不同於科技和互聯網企業對醫療大模型快速跟進,醫療服務企業大多基於內生需求去升級技術配套,布局醫療大模型要略慢半拍。但他們中的一部份,已經開始體驗AI帶來的效率提升。

3月20日,平安健康釋出了2023年財報。2023年,平安健康旗下兩大業務模組醫療服務和健康服務,毛利率分別上升4.9%和5.0%,對應期間,公司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分別下降25.4%和15.3%。平安健康認為,出現這樣的變化,除了最佳化資源配置外,公司透過資訊化、數位化、AI賦能等技術手段提高經營效率,在費用控制上取得了良好進展。

同時,基於AI技術的賦能,平安健康累計問診和咨詢服務近4.8億人,30秒內接診率達到92.9%。其核心樞紐家庭醫生更進一步前置並最佳化主動、全流程的服務能力,打造出王牌醫健服務品牌「平安家醫」,目前家醫會員覆蓋近1300萬人,家醫年均使用頻次是3.7次,較去年同期提升了0.8次,主動服務覆蓋率達到74%,滿意度98%。

財報顯示,2023年,平安健康為超過4000萬付費人群提供醫療、健康、體檢、養老等相關服務,涉及大量產品和權益的組合和拆分。 比如,作為近年戰略調整的一部份,平安健康將平安體系的綜合金融客戶池作為重要的使用者來源,這就需要結合不同使用者的畫像和服務需求,進行醫療健康養老服務及產品的多元化設計、組合。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產品設計、需求匹配,還是服務落地,都用到了人工智慧的賦能。

平安健康的前身,是國內領先的互聯網醫療平台。作為一家嘗試用互聯網技術來實作醫療資源更高效配置的創新企業,平安健康一直高度重視醫療科技的能力建設與積累,在很早之前就布局了醫療AI技術。目前,透過對海量醫學專業知識庫、醫學問診資料庫和電子病歷資料庫的深度學習,平安健康的醫療AI能力已經覆蓋1500萬問題、3.6萬種疾病庫,實作了全服務環節AI賦能,在分診、初診、病例預填、隨訪等診療環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比如,在診療的核心環節,依托AskBob人工智慧演算法,平安健康開發了包含智慧重癥監控、AI智慧輔助問診、合理用藥監測、智慧醫療安全監控等模組的AI輔助診療系統,讓AI包攬了大部份的重復性工作,比如基礎問診、病例整理等,同時,AI會根據對使用者咨詢內容的辨識做出初步判斷,進行智慧分診和導診,將使用者與需求科室、擅長醫生精準匹配。以此,不僅為醫生開展醫療服務提供更多的知識和效率賦能,還有效提升了診前收集患者資訊的效率,進一步縮短接診時效,並大幅改善使用者的體驗。

再如,據平安健康財報披露,2023年,公司B端累計服務企業數量增加54.2%,是全年使用者數量增速第二快的業務模組。在B端業務中,平安健康以「體檢+」產品為切入口,為企業提供客製化的健康管理解決方案。為此,平安健康成立了「數智體檢研究院」,在提供「1+N+X」專業客製化體檢服務解決方案的同時,實作體檢報告智慧解讀功能,並結合醫療知識圖譜形成完整體檢報告解讀,為使用者提供檢後一站式視覺化健康管理服務。

平安健康CEO李鬥強調,「醫療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事情」,「AI對我們來講是一個輔助醫生診療的定位」。

可以看出,與特定的醫療健康服務流程深度融合,是醫療AI實作永續商業化的邏輯基礎。而作為更先進技術的醫療大模型,也應該以醫療健康服務為起點,讓場景去找技術。據了解,包括平安健康在內的多家醫療健康服務企業,都在加快布局醫療大模型。

回到最初的問題,醫療大模型這個命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大模型,而是醫療本身。科技讓生活更美好,自然也會讓醫療更便捷、精準。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