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在崇明這裏,一株水稻也大有可為

2024-05-29三農

說到綠色植物,人們自然想到,它會釋放出氧氣,吸收二氧化碳。如果說,綠油油的水稻會產生溫室瓦斯,一定讓人心生疑問,這碳從何而來?近年來,橫沙島開展水稻碳匯功能測定,解鎖水稻碳匯之謎,以一株水稻的減碳路徑,助推負碳島建設,落小落實國家雙碳戰略,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眼下,新農墾崇明大米橫沙種植基地即將迎來插秧季。大片農田裏,一台形似氣象觀察的裝置佇立在田埂上,這是一架用於檢測稻田碳收支情況的生態通量觀測裝置,用來監測土壤水分、氣象資訊和作物生長狀態等指標,融合衛星遙感和智慧檢測桿,將相關數據傳輸至後方智慧感知平台,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即時預測水稻生長情況,這些農田「智慧大腦」讓水稻生長全程有了「千裏眼」和「順風耳」。「我們的數據匯集是透過無線網路傳輸,整合到大數據分析平台的。自主傳輸的封包括二氧化碳的即時監測量,就是吸收和排放減除後的凈交換量,這個即時數據在一秒內能夠有10次采集量。」橫沙鄉城市執行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沈吉說。

農業科技專家解釋說,水稻田在淹水的厭氧環境下會產生大量甲烷,水稻種植過程中,過度施肥、不恰當的農藝等行為會增加稻田碳排放,並導致農業面源汙染。

橫沙島開展水稻碳匯功能測定,提出了一套水稻智慧化管理方案。在長江口碳中和實驗室,武漢大學研究員利用多元素分析儀,監測水稻生長各環節中的碳排放量。據測算,每平方米稻田固碳量接近500克,引入水稻低碳種植技術,每畝稻田能減少15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掌握了水稻田碳的變化規律,智慧平台反饋給橫沙農林公司,並上線農田管理「水稻智腦」App,指導科學施肥,提高單產。去年,橫沙農林公司按照智慧化管理,水稻畝產增收,化肥投入減少,大米品質得到提升。「透過技術指導,在節水減肥的基礎上,我們同比減肥量達到12%,有明顯增效。去年我們的國慶水稻還在上海得到了金獎。」橫沙農林公司總經理於海泳告訴記者。

一畝稻田就是一個碳庫,最佳化農業「碳賬本」潛力巨大。調查顯示,中國水稻種植產生的溫室瓦斯排放約占農業排放量的23%,上海市種植水稻約155.5萬畝,若農田水肥管理增匯技術在全市推廣,預計可增加固碳4976噸,減少碳排放12751噸,落實雙碳,一株水稻也大有可為。

去年,橫沙水稻智慧種植減汙降碳協同增效計畫獲得農業節水科技獎,並入選上海市減汙降碳協同增效農業領域優秀案例,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目前,橫沙正在建設負碳島,已在全島部署了先進的智慧監測網路,包括3座通量觀察站和10根智慧檢測桿,涵蓋稻田、橘園、森林等生態系,讓農業在減碳固碳上發揮更大作用。

記者:張永昌

編輯:朱怡婷

責編:李琳、陸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