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城鎮化建設:是時候按下「暫停鍵」思考一下了

2024-06-26三農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 經歷了從「鄉土中國」到「現代中國」的飛速發展,我們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66.2%,這是內需潛能和發展動能所在,也是世界歷史上建設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大遷徙。」

的確,城鎮化的推進是基於城市對大量人口的需求,無論是大學畢業生、還是進城創業的個體戶、生產建設所需的工人,或者是需要接受教育的群體,他們都是推動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然而,當前百業蕭條,我們面臨的就業形勢嚴峻,各行各業嚴重內卷,有些年輕人正在面臨下崗或者待業,有些選擇「靈活就業」,還有一部份被迫「躺平。」

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城鎮化建設腳步是不是邁的太大太快,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導致創業、就業環境並沒有達到效能同步。

隨著城鎮化建設浪潮,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鎮,反而導致農村的勞動力短缺,一些農村地區出現空心化現象,這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農村生產和發展動力。

大量人口外流使得部份農村房屋閑置、耕地拋荒等,造成土地資源浪費,還有亟待解決的農村養老和留守兒童問題,青壯勞力外出使農村老人缺乏足夠照顧,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臨教育和親情缺失等等問題。

我們想構建中心化城市規模分布格局,這是必然選擇,但是不能因此忽略鄉村長遠規劃,能否魚和熊掌兼得,就看這些規劃方略有沒有放在各級領導辦公桌上最顯要的位置。

如何避免城市體系建設高度集中化,經濟結構單一化,適度均衡的發展很有必要。

整體經濟發展好與壞,不是體現在城市樓房有多高,人口數量有多龐大,城鄉科學布局和區域間均衡協調,才是促進國民經濟永續發展的動力源。

一條腿向前走,後面拖著另一條「瘸」腿,如何才能走的更穩更快?

農村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社會和經濟系統,「留地不留人」、「大農業」取代「小農業」,這些操作都是違反經濟和自然執行規律的。

我們要重視農村市場的開發,如同當年從農村突破一樣。

不要把農村當作經濟發展的配角,而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份;農村地區不只是中國人的「錢袋子、糧袋子」,同樣也是中國經濟的「壓艙石。」

農村是我們社會發展背後穩固的「根據地」,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

鑒於目前形勢,首先我們應當加大對農村的扶持力度,鼓勵更多的青年人才返鄉創業,就像當年知識青年下鄉一樣,重走歷史老路不丟人,或許這才是解決城市創業難、就業形勢嚴峻的突破口。

在政策上: 制定出優惠的稅收、補貼、貸款等政策,吸引年輕人到農村縣鄉創業,給予他們一定的啟動資金和發展保障,提供針對性的農業技能、農村管理等培訓,讓年輕人具備在農村發展的能力。

主動為他們搭建創業平台: 建立農村創業創新平台,為年輕人提供計畫對接、資源整合等服務。

改善農村環境: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適度,吸引更多年輕人走出去,留下來。

鼓勵年輕人下鄉創業: 可以帶來新的科學理念、技術和活力,也能緩解城市壓力,一定程度上減輕城市的就業和資源承載壓力,緩解內卷現象。

當然,要實作這一目標,需要各地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積極發揮群眾路線,營造出良好的氛圍和條件,讓年輕人看到農村發展的廣闊前景和自身價值的實作空間。

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適當放緩腳步,冷靜理性地規劃城鎮化行程和農村協調發展,發揮城市和農村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相融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挖掘潛力,城鄉互動,縮小差距,協同發力。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要做到兩頭兼顧,而不是一頭大一頭小,或者中間大,兩頭小。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城鎮化發展與農村穩定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才能實作更加全面、永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