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做不了就別做了」,愚蠢又固執的母親,是子女最心酸的無奈

2024-02-13三農

女兒回家發現母親在做飯上的問題

暑假回家,明明想好了和媽媽好好相處的李梅,第一天就在餐桌上嘗到了失望的味道。來自農村的媽媽張玉英,做飯的手藝完全沒有進步。粽子中間還是半生不熟,菜裏全是水,燜的有些葉子都起了褶。

李梅提議改進做法,張玉英卻一派倨傲「我煮了幾十年飯了,懂什麽」。李梅再三勸說,媽媽就是不聽,還時不時瞪她一眼。李梅心中充滿無奈。

母親成長經歷:自卑與不自信的根源

要找到媽媽做飯固執的根源,我們得回望一下她的成長經歷。張玉英生在一個山溝溝裏的小村子,從小家境貧寒,父母忙著插秧鋤地,沒有時間教她烹飪知識。

小時候她經常面對空蕩蕩的米袋和鍋碗,就著白水咽下幾口老窩窩填飽肚子,對於什麽好吃的完全沒有概念。

長大後張玉英嫁到縣城,丈夫是一名普通工人,薪資低微。為了省錢她只買最便宜的菜肴,簡單粗暴的炒一炒,勉強維持一家三口的溫飽。好不容易存了點錢,孩子上學的費用又把家用刮得幹幹凈凈。

李梅學會了更多烹飪知識回來後,張玉英感到自卑。她不願改變這些多年的習慣,因為害怕承認在這些小事上,女兒比自己更強。這種自卑逐漸轉化為了盲目的固執。

母女在廚房裏的矛盾

每當李梅回家,她和媽媽張玉英就會在廚房裏因為做飯的方法發生爭執。李梅學到的新鮮食材和烹飪技巧,張玉英全部一棍子打死,堅決要按她的老方法來。李梅建議用小火悠長熬粥讓米煮透,張玉英卻一把扭掉了火,又加了兩大勺水。

李梅紅著眼睛哀求媽媽相信自己,張玉英冷著臉斥她不懂事。

張玉英內心畏懼女兒的眼神,害怕被女兒看扁。一想到女兒長大後會像現在這樣看不起自己,她就羞恨交加。她故作鎮定端菜出廚房,李梅在一旁淚眼婆娑。

母女之間的鴻溝正在不斷加深,李梅感到自己對媽媽的怨氣也在積聚。

這種家庭教育錯誤的危害

張玉英不僅在飲食方面執迷不悟,在李梅的學習和生活選擇上也經常過度幹預。她強迫李梅選擇一個自己看好的專業,完全無視李梅的興趣愛好。李梅夢想成為一名編輯,但張玉英故意打擊她,說女兒連做飯都不如自己在行,怎麽可能當編輯。

張玉英的權威性思想將李梅的自信心擊得粉碎。若任由媽媽這樣管著,李梅遲早會像一只失去翅膀的飛鳥,喪失自己的判斷力和選擇能力,淪為媽媽手中的提線木偶。

到時在事業和感情路上,她的所有決定都要受制於媽媽,失去了本該屬於自己的幸福。

這種家長不僅極其自私,也沒有意識到這種管教方式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多大傷害。他們的自我設防,會讓母女關系日益疏遠。

家庭教育的根本:愛

我們要理解張玉英這樣的家長,因為她們也是那個時代的受害者。一個在絕望的貧困中掙紮求生的農村女子,在來到城市後依然過著小資生活,她渴望透過控制女兒的人生來找回一點安全感和榮耀感。

所以,改善這類家庭教育的誤區,還是要從根本著手——愛。這就要求父母首先為子女營造一個溫暖、寬容和諧的環境,而不是一味強調自己的權威,要以理性和開放的心態傾聽子女的想法。

張玉英需要正視自己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落後,主動學習現代知識;李梅也應該學會站在母親的角度思考問題,體諒她內心的卑微和脆弱。只有增進雙方的互相理解,才能使這層鴻溝慢慢彌合。

展望未來

李梅和媽媽的關系問題並非不可調和。隨著時代的發展,家長的思想必將變得更加開明,子女也會學會更多理解和包容。

相信過不了多久,張玉英就會逐漸接受現代生活方式,改變自己在烹飪和其他生活細節上的傳統觀念。到時候,李梅回家吃飯再也不用忍受半生不熟的食物。

李梅也會在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成熟獨立,她會選擇一個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業,過上屬於自己的生活。而與母親疏遠的關系,亦會慢慢地恢復溫暖。

屆時,她們將像普通朋友一樣,坐在餐桌兩端聊天談心,分享各自的生活趣事。那會是多麽溫馨美好的景象。

請問這段對未來的展望是否符合主題和邏輯?如果有需要改進或補充的地方,請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