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沙質鹽堿撂荒地變蔬菜種植基地 文昌翁田鎮這樣做→

2024-02-01三農

工作人員在檢視秧苗生長情況。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攝

■ 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近日,走進位於文昌市翁田鎮王堂村的大唐文昌龍虎山光伏電站,一排排光伏板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光伏板下,十余名工人正忙碌著給瓜菜除草、澆水。一片片綠色瓜菜長勢喜人,讓這片原本荒涼貧瘠的沙質鹽堿撂荒地發出源源不斷的綠電,成為帶動當地村民就業謀發展的「寶地」。

「我們這裏一共有約1700畝,分為農業大棚種植區域和露天種植區域,其中,農業大棚種植區域有110個農業大棚,目前種植了西瓜、茄子等近十種瓜菜和作物。」大唐(海南)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工程部副主任傅燮彪介紹,該計畫為大唐(海南)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於2021年開工建設的「農光互補+儲能示範」計畫,透過采用「光伏板+農作物」套種模式,利用光伏板下空間建設簡易大棚,並選擇「15+N」種常年蔬菜種植品種,將撂荒地開發成蔬菜種植基地。發電種植兩不誤,一地兩用,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降低了光伏產業發展成本,又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

海南日報記者看到,基地的農業大棚主體結構三縱四卡,采用加粗卡簧,抗風采用螺栓地錨加尼龍抗風繩,薄膜采用高透光無滴PO膜,保證薄膜抗風性。計畫配套了灌溉用水源工程、供電、排水及控制系統,配置防爆滴灌帶,可實作滴灌營養液及滴灌水。

「在這裏發展農業種植最大的阻礙就是沙質鹽堿土壤。」傅燮彪介紹,當地大多為細沙白色土,土壤肥力低。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他們特邀農業專家到場調研,商討改良和種植方案,同時多次走訪當地村莊和農戶,了解傳統作物種植型別,「專家建議采用添加復合肥的方式提升土壤肥力,我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改良土壤,試種地瓜、西紅柿、白蘿蔔、辣椒等對土壤要求較低的作物,終於在去年5月完成了首批蔬菜的種植,地瓜和白蘿蔔還迎來了豐收。」

大棚內,翁田鎮茂山村村民董春影仔細清理著西紅柿旁的雜草,並將藤蔓小心固定在支架上。「要固定好,要不然長不高,也不好結果。」董春影邊說邊忙碌著,看著自己種植好的一排排整齊的西紅柿,有些已經開始掛果了,她臉上露出了微笑。「我家就在附近,騎車十多分鐘就能到基地,很方便。每天工作8個小時,收入也比以前穩定多了。」董春影說。

基地內如董春影般的村民還有不少。「這裏的工人大部份是周邊村民,在農業種植高峰期每天能有100多名村民在這裏務工,平時每天也有60多名村民在這裏務工。」傅燮彪說。

如今,在傅燮彪帶領的計畫組和工人們的努力下,西瓜、豆角等都長出了長長的枝蔓,辣椒、西紅柿等作物都陸續結果,露天種植區的白蘿蔔也待收獲……眼前場景,傅燮彪看在眼裏,喜在心裏。「現在還只是在‘試驗田’的階段,我們還要繼續嘗試更多品種的種植,還會考慮發展種苗培育,讓這片土地挖掘更多價值、發揮更大作用,更好地助力當地鄉村振興。」

(海南日報文城1月3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