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稭稈焚燒困局:嚴防死守下,農民與基層幹部如何找到出路?

2024-03-31三農

稭稈焚燒難題:嚴防死守下的「燒」與「不燒」

隨著種植方式的變革,稭稈數量增加,如何處理成為難題。嚴防死守下,稭稈焚燒問題依舊頻發,基層幹部和農民面臨困境。如何在環保與農業生產之間找到平衡點,亟待解決。

視訊載入中...

本視訊來自大皖視訊,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隨著農業種植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的田野上迎來了豐收的喜悅。然而,在這片喜悅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棘手的問題——稭稈處理。近年來,稭稈焚燒問題引起了廣泛關註,各地紛紛出台政策禁止焚燒,以防治大氣汙染。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一問題的解決卻遠非想象中那麽簡單。

半月談記者近日在東北部份地區走訪發現,隨著種植品種和種植方式的變化,農田裏的稭稈數量明顯增加。以玉米為例,各地推廣的大壟雙行、三行密植玉米種植模式,使得稭稈株數變多。而為了防止倒伏,農民普遍噴施矮壯素,這又進一步增加了稭稈量。在這些客觀因素的制約下,部份地區難以完全貫徹執行禁止焚燒稭稈的政策,有些稭稈最終仍難逃一燒了之的命運。

黑龍江的一些農民表示,秋收後地塊被嚴看死守,實在處理不了的,他們只能在春耕前「找機會」燒了。但春天燒稭稈相比於秋天更為困難,因為此時稭稈濕度大,不易點燃,發煙量也大,且春季風大,火勢容易失控。這種無奈的選擇,讓農民和基層幹部都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為了嚴防稭稈焚燒,一些鄉鎮幹部可謂是拼盡全力。他們告訴半月談記者,秋收後到落雪前和谷雨前後是農民燒稭稈的多發期。在這期間,從鄉鎮長到村裏的「屯長」,都要在地頭執勤,白天晚上都得盯著。一旦出現火點,他們就可能面臨問責。然而,即使如此嚴防死守,稭稈焚燒問題依然頻發。

東北北部一個農業大縣的農技推廣中心主任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秋收後到落雪前約1個月的時間裏,全縣僅供應看守幹部的餐食費用就需支出十多萬元。這位幹部無奈地說:「值守到最後還是燒了,這錢花得多冤枉。」這樣的投入與產出,讓人不禁思考:我們是否能在稭稈處理上找到更為合理、經濟、環保的方式?

面對稭稈焚燒的難題,我們應加大對稭稈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鼓勵農民采用更為環保、經濟的處理方式。同時,還應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讓他們認識到稭稈焚燒的危害性。

可以設立專門的稭稈收集點,方便農民將稭稈運送到指定地點進行處理;或者與相關企業合作,將稭稈作為生物質能源進行開發利用。

總之,解決稭稈焚燒問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需要政府、基層幹部、農民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場「燒」與「不燒」的較量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實作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相關話題:

1. #稭稈處理新技術#

2. #農業環保與永續發展#

3. #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

4.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5. #稭稈焚燒監管與獎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