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三部門聯合釋出了【關於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9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中醫類除外,不含並購公立醫院)。
早在2014年,國家衛健委就釋出了【關於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其中規定「允許境外投資者透過新設或並購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設立外資獨資醫院。除香港、澳門和台灣投資者外,其他境外投資者不得在上述省(市)設定中醫類醫院」。
但到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釋出修訂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醫療機構納入限制類。之後的2017年,國務院釋出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再次明確,醫療機構的參與形式僅限於合資、合作。2023年,國務院發文,政策再次松動,明確「支持符合條件的外籍及港澳台醫生在京開設診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放寬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因此,對外商獨資醫院的開放更多是受到頂層設計的影響。在政策利好下,外商獨資醫院在中國的發展趨勢會是什麽樣的,將面臨哪些挑戰和機會?
中國擬允許多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圖/視覺中國
高端市場不是唯一選項
對外商獨資醫院來說,定位是最關鍵的,也就是目標客戶是誰,提供什麽樣的服務,希望達到什麽樣的戰略目標。
從市場各方觀點來看,普遍認為外商獨資醫院將定位高端,除了優質服務之外,高價藥品和耗材等都是吸引患者的主要優勢。不過,這只是基於過去二十多年中外合資辦醫的市場實踐,並不代表外商獨資醫院未來真實發展的趨勢。而且,在中國市場,外資醫院中既有和睦家這樣的高端醫院,也有類似慈林醫院這樣紮根於縣域以醫保支付為主的醫院。
過去10年,中國醫改進入了加速期,雖然政策聚焦點在公立醫院,但隨著以醫保為主的支付方式改革的推進,對所有接入醫保的醫院都帶來了明顯壓力。從藥品帶量采購到按病組(DRG)支付方式在全國推開,從異地就醫醫保直接結算到醫保基金監管強化,醫保支付體系改革行程明顯加快。
中國很多非公醫院長期能維持高凈利率,主要原因是非公醫院能有效規避內部人員的以藥養醫。但隨著醫保支付價格持續下降,藥品利潤空間明顯收窄,導致原先的盈利模式出現較大的壓力。與此同時,考慮到中國非公醫院的技術能力並不強,其所開展的手術大都集中在常規疾病,DRG對其的沖擊是強過大型公立醫院的。
而且,隨著異地就醫醫保直接結算的加快和醫保基金強監管,部份原先遊走在灰色地帶的違規操作將面臨監管的持續壓力,這將導致部份非公醫院的收入受到超出預期的壓力。
從這一角度來看,外商獨資醫院如果將醫保作為主要支付方,將面臨較大的挑戰,如果定位於高端非醫保醫院,更適合進行差異化競爭。但是,除開投資機構,真正有著豐富營運經驗的外資醫院其實在應對醫保改革上已積累了較好的管理經驗。無論是DRG還是藥價改革,海外市場的醫保改革已進行了三十多年。目前來看,在美國有40%的醫院出現虧損,而在日本,虧損醫院超過50%。在已開發國家,真正能保持盈利並有意願向海外擴張的醫院在應對醫保改革方面的經驗更為豐富。
因此,外商獨資醫院的定位並不會因為自己的身份而限定自身的發展戰略,既可以進入為少數高收入人群服務的高端市場,也可以進入為大眾服務的以醫保為主要支付方的市場。
如何避免局限性發展?
如果要進入高端市場,市場很小,發展潛力有限,其局限性有三方面。第一,高端人數不可能出現爆發增長,高端市場早期從外籍外派人員市場做起,服務這批從國外來中國就業的高管和他們家屬的醫療需求,配合的是高端醫療保險,但隨著外資企業的本土化及外企在中國面臨的挑戰增加,外派人員成本也在增高,因此外派市場的發展逐漸放緩,最近幾年這一市場表現出增長頹勢,因此大部份高端服務已經轉向本土人士的需求。第二,高端醫療機構的競爭者已經較多,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發展瓶頸非常大。第三,這類醫院的服務能力局限在門診和簡單手術,真正復雜的治療需要轉診公立醫院。新進入的外資醫院投資方必須考慮到高端市場的經驗才能避免重走局限性發展的老路。
而要進入以醫保為主的市場,如何平衡成本與投入就很關鍵。從海外市場的經驗來看,應對支付方改革帶來的壓力下,醫院的主要應對策略有三點:在人口密集和經濟發達地區發展優勢專科,重點發展重癥等有門檻的專科並加大人才投入,控制成本並尋求更低成本的商業模式。
第一,要想維持並獲得增長,醫療機構不得不集中在人口密集地區。一般來說,人口密集也代表著經濟更為發達,經濟發達才能提供更多工作崗位,由於高收入群體集中在人口密集地區,其繳納的醫保水平也更高,商保的購買能力也更強。因此,無論是需求還是支付能力,都是人口密集地區更強,醫療機構也才能獲得更多增長的動力。
所謂優勢專科是指醫院能建立起優質技術服務能力並能獲利的專科。在日本,雖然兒科需求持續萎縮,但由於高齡產婦增加後導致新生兒重癥增加,推動了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的建設,而醫院如果具備相關能力,其所獲收入是普通兒科治療的數倍。因此,日本兒科醫生的數量在近年來不減反增,但分布更不均勻,更集中在類似東京都這樣的發達地區。
第二,在DRG和價值醫療實施之後,支付政策偏向於重癥,輕癥的收入出現持續的下降。因此,發展急診和轉診,獲取相關的重癥就成為醫院的主要策略。以美國最大的營利性連鎖醫院營運商HCA為例,HCA的住院病人次中,3/4來自急診室,而住院手術中,一半轉自急診室。可見急診室對於HCA獲取病人和手術的重要性。過去10年中,HCA的急診室就診量從2013年的697萬人次增加到2023年的934萬人次,年均增速為3%。
第三,面對支付模式改革帶來的精細化監管,有效管控成本是醫院能否盈利的關鍵。成本主要分為人力成本和產品成本,人力成本控制並不容易,但藥品和耗材等成本的削減較為容易實施,特別在集采和國家醫保談判的大趨勢下,產品價格持續下行對醫院控制成本會是助力。
最大挑戰是人才
不過,無論是高端還是以醫保為主的定位,外商獨資醫院的最大挑戰都是人才。
由於中國和主要已開發國家的醫療服務價格差距較大,如果直接從海外引進頂級醫生,醫院的營收可能都無法覆蓋成本。而從本地引入醫生,雖然可能給予更高的陽光收入,但由於年資較高的醫生更依賴於編制帶來的各種隱性福利,外資醫院的高收入吸重力並不強。
醫生的編制和體制內所提供的平台、名譽和品牌優勢一直是私立醫院難以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中國醫生的品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所在醫院,醫院的金字招牌就是可信可靠的保證,醫生在這樣的平台中得到的不僅是病人的數量,更多的是建立自身招牌的方式,離開了這一平台,也就失去了這一最重要的吸引客源的因素。這一點會是除了薪酬之外,醫生離開體制最大的考慮因素。
從現有中外合資辦醫來看,更符合實際的模式是透過提供比較好的薪酬以及工作環境,並用與國際接軌的職業培訓和再發展來吸引本地和海外的中青年醫生,尤其是本地大醫院的中低年資醫生作為骨幹,同時邀請大型公立醫院的高年資醫生透過多點執業來坐診,並透過遠端醫療的模式為國內的重癥患者提供海外名醫的二次診療等服務。
事實上,縱觀世界各國的醫療服務體系,醫療服務始終是一個在地化的市場,當地最優質的醫院一般都是在本地深耕多年的大型公立醫院或私立非營利性醫院。從這個角度來看,受制於優質人才的匱乏,外商獨資醫院在中國的發展將只是國內醫療服務市場的一個有益補充,更多是提供有價值的管理模式、理念和技術水平。
(作者系醫療戰略咨詢公司村夫日記創始人)
作者:趙衡
編輯:杜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