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供銷社探索高標準農田建管方案

2024-01-18三農

潼關縣供銷聯社(編輯:江峰)

供銷社探索高標準農田建管方案

中國的山地丘陵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3%,在重慶,這一數據高達76%。耕地分布散、面積小、土層薄、礫石多,不適宜機械化大耕作等種種天然劣勢,使丘陵地區農業發展面臨幾乎無法突破的瓶頸。近日,記者來到海拔1200公尺、三面環崖的重慶市萬州區恒合土家族鄉八一村時,卻看到另一番面貌——「靠山吃山」的傳統農耕生活已然煥新,永久基本農田變成高標準農田,2700畝撂荒地變成「糧倉」,2023年畝產優質稻谷超過500公斤!八一村農民靠什麽覆寫了這篇「種糧文章」呢?

斷崖撂荒地變高標準農田

「多種糧 種好糧 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車輛一路向前,在崇山峻嶺間盤桓向上,攀上千米斷崖,薄霧散盡,大幕拉開,醒目的標語未盡覽,良田沃野躍入眼簾。

「過去在山區,我們就坡造田,望天吃飯,一米寬、二三十米長的‘巴掌田’‘雞窩地’種什麽都困難。」如今,看著連片平整土地上綠意盎然的油菜,返鄉過年的農戶臉上滿是笑意。

「現在青壯年大多在外務工,留守老人只能顧好一小片保障口糧的自留地。」八一村村民冉洪中說,「偏遠的山區距離城區100多公裏,用工需要大巴車去請,包吃包住,成本太高,普通老百姓負擔不起。」「沒有水利灌溉設施,沒有田間便道,機器進不去、用不了,再加上生產的作物銷售難、利潤低,大片土地成了撂荒地。」八一村黨支部副書記何中坤談及過去滿是惋惜。他覺得「農民可以非農化,但耕地決不能非農化,更不能放任撂荒」,但土地整治所需的人力物力,非一家一戶所能負擔,怎麽辦?

2021年,恒合土家族鄉被確定為重慶市17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之一,發展迎來轉機——鄉裏與村「兩委」坐在一起,「議」出八一村發展新思路——以土地流轉為突破口,透過招商引資的方式開展高標準農田整治,因地制宜種植高山優質稻谷和經濟作物。

方向要看準,步子還需踏穩。高標準農田整治不僅是土地的「多合一」,還面臨眾多「人」的問題。

「打破邊界以後,我的地怎麽區分?」「流轉出去,以後我還想種,拿不回來怎麽辦?」「把地流轉出去,口糧怎麽保證?心裏不踏實。」……土地流轉的想法一出,農戶的質疑聲紛至沓來。

「為了讓村民們放心流轉,我們使出了渾身解數。」何中坤說。組織村民召開座談會暢所欲言,挨家挨戶多次上門勸服,針對不同的需求制定出了不同方案——為兼顧農民、村集體和種糧業主三方的利益,實作永續發展,八一村探索全新經營模式: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村集體經濟,村集體經濟組織與營運公司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勵村幹部參與管理;為尋找靠得住的企業,經過多方考察,確定了萬州區供銷合作社下屬重慶宜稼欣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承諾修整之後的土地優先讓農戶自己經營,鼓勵大戶承包營運,解決農戶後顧之憂……

如今,「糧食安全 國之大者」幾個大字立在田間,層層梯田錯落有致,春看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相映成趣,秋賞風吹稻浪綿延不絕,「懸崖村」搖身一變成「糧倉」。

建好更要管護好

八一村選擇了供銷合作社後,2022年上半年,300畝示範田成了亮麗風景線。

在萬州,更多高標準農田建設,需要永續管護方案,以確保高標準農業的高質高效,交給誰來做,市場和實踐給出了答案!

2022年,按照重慶市農委工作要求,萬州區將白土鎮丘陵山區的1萬余畝土地納入了首批高標準農田改造範圍,需要在當年稻谷收割後到第二年插秧前完成建設,並要承擔後期10年的營運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施工難度大,萬州區的公司大多不敢接手。經過市場競爭,重慶宜稼欣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成為這項任務的承接單位。盡管已有八一村示範田的營運經驗,公司負責人程淩還是在田邊看了又看、想了又想。

「做農業都是皮鞋進去,草鞋出來。」程淩說,從事農業工作二十多年,他看到太多企業鎩羽而歸。作為供銷合作社的企業,回歸主責主業勢在必行。「但從只管建設到保障十年營運、從300畝到1萬畝,這一任務實在艱巨。」程淩說,「嚴格來說,建設面積太大,我們資金比較緊缺、技術人員有限,但我們必須頂上,邊幹邊摸索!」

在萬州區供銷合作社黨委的支持下,宜稼欣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一周組建好管理隊伍和施工隊伍,2022年12月5日緊急開工。時間不夠就節假日無休,人員不夠就加派人手,夜以繼日。

但是,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出現——「原先我們完全按照規劃圖做,後來發現坡度、排水渠、土層等都需要再調整。」計畫負責人劉輝說,「比如土地要宜機宜耕,能排能灌,水渠要寬一些,坡度要讓農機進得來又不會滑坡淹了種苗……」站在正在修建的田中,談起走過的「彎路」,劉輝滔滔不絕,「農田整治不是按圖繡花的標準化工程,而是要以用代建、因地制宜調整的農田藝術。」

歷時100多天,閑置邊坡用地、異形地、撂荒地等小並大、短並長,陡變緩、彎變直,修建農機通行道路、進出坡道,實作「三通一平」,獨具山區特色的萬畝高標準農田滿栽滿插。

2023年7月3日至4日,高標準農田迎來考驗——重慶萬州區遭受百年一遇的暴雨襲擊,由於前期的紮實工作,加上搶修及時,高標準農田作物依然確保了近500公斤的畝產,較高的抗風險能力讓農戶們交口稱贊。

一地生「四金」

暖陽和煦,陽光透過雲層,灑在連綿的山巒上,星星點點的光影中,自然勾勒出寧靜美麗的鄉村畫卷。清風拂過八一村,傳來無人機在村落上空的盤旋聲。不遠處,宜稼欣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的幾個農機手正忙著勘測繪圖。

「我是去年從農學院畢業的,從小看著家裏人起早摸黑種田,就想好好學學技術,減輕種田負擔。」農機手冉烽樺說。如今,隨著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從農學相關專業畢業的年輕專業人才成為大量田間工作的接班人。程淩說:「在我的想象中,未來鄉村是傳統的農村人大量進城後留在城市,越來越多的專業種田人進鄉就業。一片高標準、高品質的土地承擔起更多人的幸福生活。」

如今,八一村的村民有了「一地生四金」的特色農業產業化新模式——流轉土地收租金、務工投勞掙薪金、參股合作分股金、鄉村旅遊賺現金。經過標準化農田改造後的稻田,水稻平均畝產從300多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加上水稻、油菜輪種,每畝純收益從150元提高到400元至600元。除固定的保底收益外,村集體、農民還將參與計畫二次分紅。當地打造的「稻田+民宿」鄉村旅遊IP、特色土家族民族文化等,也讓八一村成為「火出圈」的網紅打卡地。村民開起農康寶,賣起「山貨」。「‘望天田’變成景觀田和高產田,土地裏也能刨出‘金疙瘩’。」村民方紹青欣喜地說。

想著如何讓八一村的未來更有盼頭,何中坤還在不斷摸索嘗試。「我們八一村是保留少數民族特色比較完整的村落,優質田吸引來了眾多遊客,也帶來了人們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我們得讓遊客從‘頭回客’變成‘回頭客’,還得抓住機會傳承發揚好特色民俗文化,讓山區人都過上永續的好日子!」

(來源:中華合作時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