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牛肉:中國提早步入世界工廠,為什麽卻更慌了?

2024-06-10三農

點選藍字,關註我們

牛肉進口速度越來越快,進口肉所占中國牛肉消費總額比例越來越大,這不就是當年我們所期待的世界工廠模式嗎?——讓全世界為我們生產產品,我們只需要享受、消費就好了。但為什麽我們卻越來越慌了?簡單聊兩句。

世界工廠模式本質是國力強盛到一定程度,友好國家或者附屬國家較多,可以放心的把相應的資源依賴型或者人口依賴型產業轉移到他國,生產國的可替代性很高,而自身仍然保有核心產業或者核心技術的一種模式。

肉牛業本身是一個資源依賴型產業,當前中國發展肉牛業的主要制約就是集中飼餵成本高,沒有草場,所以競爭不過進口牛肉。那我們的肉牛業為什麽不能喜迎世界工廠模式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群不是我們的。 現在我們主流肉牛品種安格斯、夏洛萊、利木贊、西門塔爾等全都是外來牛種,最優質的種源在國外,盡管經過幾十年的國內純化研究,但由於牛生產周期太長,收獲並不大。最主流的方式還是國外引進凍精進行改良。

沒有核心品種就沒有反制手段,比如當年的白羽肉雞,剛進來的時候種苗7美元,一度高達35美元,數量完全由外國公司把控,給多少就得買多少,中國是沒有話語權。後來還是聖農透過種種手段把種雞搞成了。可以說, 沒有聖農就沒有今天9.9的雞肉。

肉牛也一樣,核心種在別人手上,一旦外國不給供貨,我們國內一方面無法產出那麽多肉,另一方面品種數年內迅速退化,沒法產出優質的父母代生產商品肉牛。只靠國產肉,很多國人是吃不起的。

其次,工業品可以做世界工廠,畜牧產品較為困難。 工業品的主要特點是標準化、運輸儲藏條件低,如果一個區域的工廠出了問題,只要核心技術在,很快就可以在其他區域迅速生產出相同的標準品。

畜牧產品尤其是鮮肉,國內自產冷鏈跨省運輸成本都很高,更別說跨國運輸了。而凍品只能是低端產品,口感風味較差,而且一旦出意外解凍,基本是全部損失。相應的農產品如玉米、大豆又不同,運輸的大多是幹品,儲存條件並不嚴苛,更類似於工業品。

再次,進口牛肉來源國可替代性很弱。 全球牛肉貿易額也就在1000多萬噸,去年中國進口了接近300萬噸,主要來源就是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烏拉圭,澳洲和美國也有部份但不多。一旦出於某種原因停止供貨,而中國本身的肉牛產業崩盤的話,很難找到其他國家做進口替代,而且我們基本沒有任何反制手段。

最後中國牛肉進口速度太快, 從18年到現在國內產業還未完成轉型,還有大量的基礎從業人員。一旦轉型世界工廠,很大一部份人要失業,而且資本已然投入大量資金在養殖端,推進進口加工模式有一定阻力。

世界工廠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前提一定要有一定的核心技術在手。 我們有他們必須要的東西,他們才能持續為我們供貨。

目前的來料加工模式也不錯,起碼將中國某些企業在海外的利潤轉移到國內,又滿足了老百姓的吃肉需求。

什麽時候我們的養牛業真的強大了,才有底氣將前端養殖放心的放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