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時代背景下,作為水產行業的從業者,我們不得不正視並應對自身行業帶來的汙染挑戰。特別是水產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尾水問題,其處理與改善已成為行業永續發展的關鍵議題。7月16日, 第三屆水產養殖尾水綜合治理學術研討會暨新產品、新技術套用對接會 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成功召開,這次盛會匯聚了眾多行業精英,共同探討如何高效治理養殖尾水,推動漁業新質生產力 建設。筆者從中篩選整理了部份內容供大家參考,具體如下:
會議現場
報告主題: 浙江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技術與經驗
報告嘉賓: 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原居林
針對內陸淡水池塘養殖尾水分布及汙染特點,構建了「沈澱池+過濾壩+曝氣池+過濾壩+生態池」(簡稱「三池兩壩」)多級組合處理工藝,在池塘升級改造基礎上(進排水分開),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態的方法實作迴圈利用或達標排放,適用於淡水集中連片池塘。可根據養殖面積、養殖品種、養殖密度和養殖所在地環境的不同,增減相應的「池」和「壩」的數量和面積。透過定期現場監測,考察組合工藝對低汙染、中汙染、高汙染型別對應的3個示範點尾水主要汙染物指標去除效果及各單元的沿程去除情況。
該技術方案的主要特點是建設及營運成本低,適用性廣,容易復制,便於普及,一般占養殖總面積的6%-10%。根據當地養殖品種的養殖尾水汙染水平不同,對養殖尾水治理設施面積制定了相應的要求。我們對汙染的檢測手段也十分方便,現有的159個汙水處理點,用無人機花20多分鐘就能準確收集汙染數據,然後用電腦擬合反應出汙染程度,電腦反應區域越紅,汙染程度越嚴重。
報告主題: 魚菜共生技術與示範推廣
報告嘉賓: 重慶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 翟旭亮
魚菜共生技術作為一種新型高效的水產養殖尾水處理技術,主要利用水生植物如蔬菜、水葫蘆和水芹等為主體,高分子材料或無機非金屬材料等作為載體,充分吸收利用水體營養物質,改善水質,同時還具有改善景觀、操作簡單、成本較低、易管理等優點。
重慶地處山區,池塘非常分散,做不到像浙江那種大面積的集中治理。所以重慶很早就就采取這種魚菜共生技術,探索適合自己的養殖模式。
池塘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作為全國重點推廣技術和重慶市農業主推技術,不僅有美化環境、凈水、抑菌、光合作用增氧及降低池塘水體富營養化的作用,還提高水產品品質、生產綠色蔬菜,規模在全市推廣套用達5.7萬畝。在重慶市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畫時,也以此為契機,最佳化浮床制作、水生植物品種搭配和凈水增效等技術,強化示範基地建設和技術推廣力度,提升休閑化、景觀化、生態化發展效果,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健康發展。
針對汙染物的檢測,我們對三千多個池塘進行了摸底排查,對於池塘內的汙染來說,分為2期,第一期是3-5月份,在超標率中,總氮約29%,總磷約17%;第二期是7-9月高溫月份,汙染相對更多,比第一期情況稍差。而對於尾水處理數據來說,全部達標的約占65%,只超標一項的約占17%,所以總體達標率約在82%。
報告主題: 廣東省百萬池塘轉型升級技術與模式
報告嘉賓: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謝駿
廣東作為全國前列的水產養殖地區,池塘轉型升級計畫的實施有助於推動廣東省乃至整個中國的漁業向現代化、智慧化發展。透過標準化改造和引入先進技術,提高水產養殖的效率和產量。尾水治理和生態養殖模式的推廣有助於減少環境汙染,促進永續發展。透過改善養殖環境和加強管理,提高水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
廣東省計劃在三年內完成100萬畝池塘的升級改造,五年內改造珠三角9市養殖池塘面積的60%。這一改造包括池塘標準化建設,如池塘規整、深度適宜、灌排配套、設施先進、生態優美等要求。強調尾水排放的線上監測,規範設定養殖尾水排放口,以及加強養殖水體和尾水水質的線上監測。推廣綠色、健康、生態養殖模式,如「貨櫃+生態池塘」集約養殖、陸基高位圓池迴圈水養殖等,以及生態養殖模式如漁稻綜合種養、漁菜共生等。建設示範性美麗漁場和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區。
總的來說,珠三角池塘轉型升級計畫不僅提升了水產養殖的效率和產品品質,還促進了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對整個地區的漁業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