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犁是犁路,耙是耙路」的鄂州春耕圖

2024-01-15三農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隱居於古鄂州之時,在其【歸園田居】中的詩句,詩中描述了詩人悠然閑暇的古鄂州農耕生活,一派美妙的古鄂州山鄉田園牧歌景色。

可以說,有晉一代,陶氏家族與古鄂州結下了不解之緣,先是有其爺爺陶侃治理古鄂州種植普都,以助農耕的故事;後有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長期隱居於古鄂州之地傳承田園文脈。

言歸正傳,在鄂州地區一帶農村流傳著這樣一路農耕諺語:「犁得深,耙得勻,土裏長出金和銀。」意思是說犁田耕地,犁耙缺一不可。犁田僅僅只是農耕的前奏熱身運動,緊接著就要進行第二道程式——耙田。

不過,與犁相比,耙的結構簡單許多。鐵質的耙齒、橫梁、豎梁、翹梁和扶手,就組成了一張鐵耙,也有地方的耙全部用木頭制成,鄂州地區比較普遍的是用鐵木相結合的耙。

其制作方法是選用棗木或者槐木作為主材料,鋸出兩根長約2公尺的大橫木。然後,在每根長約2公尺的大橫木上,釘上一排前七後八「大鐵刀」作為「耙齒」。不過這種大鐵刀,要請打鐵師傅特制。粗度一般在7~8厘米左右,上寬下尖,長度25厘米左右,打入木頭至少要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才能有一定的拉力而不被拔出來。

大橫木要求通直,而且是比較堅韌的雜木,為了讓「大鐵刀」能夠深深地打入,首先要在大橫木上鉆孔,然後「大鐵刀」順著孔洞打入。大橫木的粗度達到15~20厘米,上邊做一個平行於耙的扶手,再加幾支豎著的材料固定即可。

如果是用純鐵打的鐵耙,粗度就不需要這麽大。一般用料直徑3厘米左右即可,總寬度在1.3~1.5公尺左右。太粗太大,變得笨重,人工就不容易拿動,不方便於作業。在水田上使用時,通常先用鐵耙深耕一二遍,再在鐵耙下邊加上一支可以套上耙齒的橫木,借此以淺耕或者壓平泥面。

俗話說:「犁是犁路,耙是耙路!」比喻辦事認真,毫不含糊,不混為一談。耙主要將犁翻耕過來的田地,從高處往低處反復地碾壓,打碎地表的土塊或板結層,或者在水田中,把泥疙瘩、土餅子耙爛,將田塊耙平,並清除雜物,這樣才便於禾苗健康茁壯的成長。

史料【農政全書】也記載:耙制,有方耙,有八字耙。如犂,亦用牛駕,但橫闊多齒,犂後用之。蓋犂以起土,惟深為功耙以破塊,惟細為功。耙之後又用耖用耮。俗作䎱。

雖然,耙的制作比犁簡單。但,耙地的技術要求卻比犁地要高。這一點從鄂州地區流傳著「犁虛耙實」、「死犁活耙」的俗語就能看出來。

因為,犁地時翻起來的是很長很長的泥塊,土地也是高高低低不平整的,尤其是春耕時田地都是經過晾曬的,土塊比較硬結,要把這樣的地塊整平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時,就要用牛拖著耙子來回反復地耙,以便把田塊拉平,把泥塊耙碎耙絨。如果遇到泥塊太大,或田裏高低懸殊過大,或倒幹不濕的「黃昏田」,還要人站在耙子上以增加重量,采取條耙,或者耙的方法,從高處往低的地方反復使勁地耙。

具體操作方法就是:人站在耙上面兩腿分開,左手拉著駕馭牲口的韁繩,右手持鞭子,由牛拉向前走。但是,牛一拉著耙,耙就前後左右不停地搖擺顛簸,就好像大風大浪中顛簸的船。人想牢牢地站在耙上,絕非一日之功。特別是耙板田,真得要功夫,腿要站穩,腿隨耙抖動而動。

在鄂州地區農村經驗豐富的「用牛」老手,在牽牛扛耙的間隙,站在田埂上瞄幾眼,就知道田裏哪裏高,哪裏低。隨後,土地就成了農民眼裏一塊巨大的畫布,犁耙就是他們手裏的畫筆,從高處插下耙,在一聲聲「籲喔喔」的用牛口令吆喝響起後,橫的、豎的、斜的,或輕或重,或空白或重復,或間斷或持續,把田土一耙一耙運到低處,直到田面同一水平,就把耙貼著土面,跟著牛來回溜達幾趟,一幅壯美的田園風景圖便被耕耘成功了。

而,沒經驗的新手,認不準田面哪邊高哪側低,盲目把田土耙來運去,人和牛都累得氣喘籲籲,依然是田面不平、土草連結,讓插秧的眾人怨聲載道。有時候,一不小心眼睛打野,腿滑進耙空裏,疼痛難受。

對於鄂州農村長大的孩子們,壓耙是比犁田更好玩的事情。由於大人太重,耙齒插入土裏太深,牛一般不容易拉動,不輕不重的小孩子就正好派上了用場。站上耙,兩手抓著耙上的兩根豎木,說一聲,「抓好了」,大人就開始揚起鞭子,喊著號子,哪裏有「不平」就走向了哪裏。

但是,筆者小時候壓耙從來都是兩腳蹲在上面的,兩只小手緊緊地抓住前沿的兩個鐵耙齒不敢松手。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壓耙時不懂,楞要學著爺爺瀟灑的樣子站在耙上,結果還沒抓好,爺爺就揮起了鞭子一喊,牛一受驚嚇起步速度太快,猛地一拉,瞬時我一個四仰八叉的從耙上晃下來摔倒,幸好被田土是松軟的,摔下去也不是很痛,就是突然那麽一下很心驚膽跳,自此以後有了心裏陰影的我便只敢蹲在耙上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精耕細作是農人的優良傳統,農人深知「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的道理,只有把田地一遍又一遍耙過,將粗大的泥塊搗碎,細細的泥土才能被耙出來,形成的軟綿綿泥土才會讓平坦遼闊的田地變得鮮活起來,種植上賴以生存的禾苗才能健康茁壯成長,最後獲的豐收,給人們幸福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