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江山:陽原縣揣骨疃村市級非遺計畫圪渣餅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一進入臘月,我總要打起十足的精神。淩晨4點半,別人還在睡夢中的時候,我已經忙碌起來。自從向嶽父程振全學習制作圪渣餅,到如今成為市級非遺傳承人,我已經在揣骨疃村這個「前店後廠」的作坊裏堅守了17個寒暑。
酥脆香甜的圪渣餅。 趙曉剛 攝
近幾年,隨著揣骨疃這座戰國時期就建成的古鎮不斷引文化活水,灌旅遊之花,讓很多遊客在「走進來」的同時,也將當地傳統美食「帶出去」,讓這裏的圪渣餅、手工麻糖、豌豆涼粉香飄萬裏,成為春節裏很多人走親訪友的必備。因此,臘月和次年正月是我最忙碌的時候,兩個月時間圪渣餅就能賣五六千斤。
王江山正在搟餅。 趙曉剛 攝
為何叫「圪渣餅」?緣於我們當地人稱「鍋巴」為「圪渣」。聽其名,斷其義,就知道這種傳統美食必然薄脆。說起制作圪渣餅的過程其實並不神秘,選料上無外乎面粉、白糖、精制植物油等常見的食材,經過擦酥、和面、搟餅、烤制等工序制作而成,而且最難控制的「看爐」一關,如今已不再使用吊爐,而是被溫度精確的烤箱所代替。出鍋後,看著薄薄的、顏色金黃的圪渣餅時,人們忍不住想嘗一塊。酥脆香甜的味道,讓他們連連說好。
王江山正在分成小劑子。 趙曉剛 攝
據說,揣骨疃圪渣餅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而且在清鹹豐年間,揣骨疃村人李增光出任濱州知府時,曾以圪渣餅進貢朝廷,得到了慈禧太後的贊賞,遂成為宮廷禦膳。此後,貌不驚人的圪渣餅名聲大噪,成為我們村美食的代名詞。
碼放圪渣餅禮品盒。 趙曉剛 攝
剛烤制出爐的圪渣餅。 趙曉剛 攝
每到春節,歷史悠久的揣骨疃村總會舉辦各種民俗表演,引得縣城周邊乃至山西、內蒙古、北京、天津等地的遊客紛至沓來。我漸漸摸清了門道,還特意客製一批禮品盒。眼下,我抽空就將圪渣餅小心翼翼地放進袋中,再裝進顏色喜慶的禮品盒中,等待著八方遊客的到來。如今,村子出名了,圪渣餅也更好賣了,真沒想到在紮根鄉村也能做出「大名堂」。 (河山新聞記者 趙曉剛 白君 李宇星 整理)
編輯 帆帆
來源 河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