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鄉村振興韶關武江樣板,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2024-09-11三農

鄉村全面振興,最直觀的變化在哪裏?一條條街巷幹凈整潔、一座座農家院落舒適雅致、一個個富民產業拔地而起、一張張笑臉幸福洋溢……走進韶關武江區的村村落落,美麗宜居、和諧美好的鄉村新畫卷比比皆是。

秀麗的自然風光 歐德亮 攝

近年來,武江區奮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轄區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主引擎」

發展鄉村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武江區堅持抓重點、補短板、強根基,以產業振興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深入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推動全區「三農」發展再上一個台階。

依托蔬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蔬菜省級農業產業園放射線帶動作用,推動建設千畝以上蔬菜種植基地4個、蔬菜種植大棚、水肥一體設施960畝,初步打造蔬菜全產業鏈條,培育家庭農場111家、專業合作社59家、龍頭企業27家,並投資3.2億元建設田心村、馬屋村等地面分布式光伏計畫,打造武江「漁光互補」現代漁業示範園區。同時,依托優越的自然景觀、家庭農場、山蕉知青文化園等資源,深入挖掘整合沙山水庫旅遊資源,南嶺詩意文化康養園景區,並將其打造為武江區第一個3A級旅遊景區,成為市民近郊休閑遊玩的打卡地。

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繁忙景象 陳勵 攝

2024年,武江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動特色產品擴大規模。其中,韶關市文川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麗珠集團四川光大制藥有限公司合作在西河鎮山蕉村建設廣藿香種植示範基地100多畝,龍歸鎮經營主體在龍歸江灣等地合作種植中藥材百合270畝,龍歸後坪和山前村種植五指毛桃130畝,江灣天冬生產基地擴種至480畝,並與廣西藥企合作生產天冬飲片、天冬面等衍生品且生產銷售穩定,並且積極探索經濟聯社與強鎮富村公司一、二產融合的新模式,種植香蜜薯,發展番薯加工,進一步做大香蜜薯品牌。

人才是鄉村振興「關鍵要素」

為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武江區建立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堅持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和「百千萬工程」所需精準發力,打出人才「聚育留」組合拳。

武江區鄉村振興人才驛站與武江鄉村振興培訓實踐中心一體建設,坐落於武江區龍歸鎮。站點引進了全國工程勘察大師倪陽教授與華南理工的葉紅教授團隊,活化利用原龍歸糧倉大師小築升級改造而成,設施裝置完善,各類功能分區一應俱全,站點特色與場所功能兼備。目前,站點已簽約進站專家31人,登記在庫人才923人,涵蓋農業、工業、醫療衛生和教育等行業領域,人才集聚效應正在形成。

武江區鄉村振興人才驛站

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武江區鄉村振興人才驛站著力加強人才培育,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站點多渠道收集轄區高層次人才和計畫需求,多級聯動匹配專家人才,為轄區內農戶、群眾和企業提供技能培訓、技術指導。自建站以來,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訓,「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三項工程培訓,蔬菜和水果栽培和管理技術、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電商直播等實用技能培訓24場次,參加人數918人,培育「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29人。

同時,站點堅持以事業留才、感情留才,透過積極打造人才創新平台、舉辦人才交流活動、「一對一」跟蹤服務等方式,營造愛才惜才扶才濃厚氛圍,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匯聚武江、建設武江、紮根武江。目前,武江區已建設廣東省博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21個,柔性引進服務高層次人才417人次,舉辦各類人才交流活動132場,持續將驛站打造成人才入縣下鄉第一站。

文化基因為鄉村振興「鑄魂」

龍舟特色彩繪迎客,幹凈整潔的村間道路,老榕樹下幹凈的休憩場所,江南水鄉特色的徽派農房,如織錦般美麗的千畝油菜花田……有著「龍舟之鄉」美譽的重陽鎮水口村被眾多遊客連連稱贊。

近年來,武江區圍繞水口村龍舟傳統文化打造「龍舟傳統文化小鎮」。周邊道路、停車場、下水碼頭、觀景台等設施翻修,180棟農房也進行外立面風貌的改造提升,原村委會也被打造成龍舟傳統文化展覽館。此外,武江區更是創新引入鄉村營運團隊,探索「營運主體+強鎮富村公司+村委+村民」的整村營運模式,進一步盤活文化資源,開展龍舟文化體驗活動、煙花主題秀、繽紛燈光秀等活動,逐步形成以龍舟文化旅遊區為龍頭帶動鄉村旅遊發展新格局。

水口村舉辦市級龍舟比賽 陳勵 攝

無獨有偶,在距離水口村數公裏外的西河鎮山蕉村正結合區域特色,深挖知青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等元素,積極探索「文化+」推動鄉村文旅融合,成功打造集展覽、研學、聯誼、休閑於一體的山蕉知青文化園旅遊景區,並利用園區周圍的閑置房屋謀劃打造民宿、農康寶,將閑置宅基地打造為手工課堂、農產品集散中心等。

夕陽下的山蕉知青文化園 胡德強 攝

文旅產業的發展給山蕉村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益,山蕉知青文化園自開園以來,接待遊客量達17萬人次,接待團隊活動等集體活動約260多場次,產生近80萬營業額,山蕉村正乘著這輛「知青列車」不斷前進。

文化在武江正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主引擎」之一。

綠色發展提升鄉村生態「顏值」

行走在武江的村道上,鄉野田疇處處「豐」景宜人,一個個生態優、環境美、面貌新的美麗鄉村,星羅棋布地鑲嵌在山河間,繪就一幅鄉村振興新畫卷。

鄉村要發展,環境是底色。「以前我們村裏環境衛生臟、亂、差,垃圾隨處可見,很讓人頭疼。現在透過環境治理後,村子舊貌換新顏,讓大家住著舒心、安心。」龍歸鎮沖下村村民茹玉英說。武江區積極推行升級版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打擂比武」,調動村民主動參與,從提升村容標識、修繕公共設施、深入推進農房風貌提升行動等方向持續發力。截至目前,全區累計開展了8批「打擂比武」評選活動,評選出105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莊」,全區277個自然村全部達到「幹凈整潔村」標準,美麗宜居以上村202個,比例達到72%,建立「四小園」突破了1000個,農村人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文旅產業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美麗的龍歸水岸 歐德亮 攝

武江區持續開展森林總量品質雙提升行動,進一步改善林相、提升林分,完成森林品質精準提升8480畝,興起全民「植綠護綠愛綠」新熱潮,全面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和誌願者力量,拓寬「認種、認養、認捐」渠道,形成愛綠、植綠、護綠、興綠的全民綠化氛圍。同時,依托46萬畝商品林,大力發展林油、林菌、林藥經濟,建設武江花卉林木產業示範園,打造武江「林」手信,2023年全區林業產業總產值同比增長約28%。

此外,結合轄區現有的山體、水系等自然資源和地方特色文化,打造高品質鄉村綠色景觀,加強景觀提升工程,實施拆違補綠、立體見綠、地面插綠、植樹添綠,實作一村一景。同時,以鄉村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態環境為基礎,融入鄉村特色,打造具有較強城鄉聯結功能的綠美城鎮;深入推進美麗鄉村「打擂比武」行動升級版,重點加快「龍歸——江灣」和「西河——重陽」兩條鄉村旅遊精品線沿線、武廣高鐵沿線及中心城鎮周邊村莊的連片集中綠化美化提升,建立一批特色精品旅遊路線,推動農村面貌全面提升,發展鄉村綠色經濟。

黨建引領激發鄉村振興「新效能」

基層黨組織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心骨」。

2021年以來,武江區聚焦黨建賦能領航,最佳化發展路徑,突出四個重點,切實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力、組織力、領導力、號召力,讓基層戰鬥堡壘更加牢固,黨員作用發揮更加充分,鄉村治理、鄉村發展更有成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建立「2+1」結對幫扶機制,由1個先進村黨組織和1個企業黨組織共同幫扶1個後進村黨組織的工作機制,進一步盤活區域黨建、經濟、人力等資源,推動轄區集體經濟收入高於10萬元的行政村占比從2021年的80.4%提升至2023年的100%。全面織密黨建網格,健全「村到組、組到戶、戶到人」三級組織體系,建立一級網格47個、二級網格387個、三級網格2228個。在全區387個村民小組中單獨或聯合建立黨組織100個、覆蓋村小組387個,覆蓋率100%,確保把黨的工作觸角延伸到基層的每個角落。

把黨組織建在農業產業發展鏈上,以農業特色產業三級黨組織推動形成武江「125」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布局,推動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成功建立省級蔬菜產業園,覆蓋5個鄉鎮,2021年以來新培育國家級名特優新農產品9個、粵港澳「菜籃子」基地7個。推行「支部引領、黨群參與」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全區累計登記集體資產25.88億元、自然資源95.71萬畝,資產總額位於全市首位。紮實開展「千企幫千鎮 萬企興萬村」,78家企業對接幫扶49個行政村,實施計畫162個,幫扶投入資金1712.08萬元。

在選人用人上,註重建強村級「頭雁」隊伍,高標準選派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員74名,其中駐村第一書記32名,透過東莞、區直單位幹部份別掛任鄉鎮副書記、副鎮長的方式密切團隊合作,推動引入更多資源要素,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範縣的建立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文、圖 | 記者 歐陽誌強 通訊員 鄒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