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春風裏為群山添新綠 植樹節前夕記者隨雲和造林隊員上山

2024-03-12三農

潮新聞 記者 鄔敏 共享聯盟·雲和 杜媛媛 縣委報道組 陳雅雯 見習編輯 王嘯

三月,正是植樹造林好時節,也是雲和造林隊每年最忙碌的時期,他們持續奔走在省內外的鄉村植樹造林。

2024年3月,雲和規溪村後山,雲和造林員柳紹軒在300多畝的山林種下的萬株櫻花樹山花爛漫。共享聯盟·雲和 王金洪 攝

雲和造林隊最早由雲和農民自發組建,後來周邊縣市農民陸續加入這一行當,形成了以全面造林、補植造林和撫育改造為主的農民造林工程隊群體,包括雲和縣軒明綠化造林有限公司、麗水旭陽林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除了春季植樹造林,他們還在夏秋兩季撫育幼林,冬季砍伐疫木、勘察設計。一年四季,雲和造林隊都在山林裏忙碌,足跡遍布浙江、福建、貴州等地,每年造林面積近20萬畝,產值5000多萬元,帶動500余位農民就業,每人年均增收超6萬元。此外,他們還帶動了外省務工人員就業1萬余人次。

近日,我們一早跟著造林隊員上山,為群山添新綠。

半小時山路爬了一小時

「上山,抓緊時間!」早晨6時30分,太陽剛跳出山尖,51歲造林員、雲和縣軒明綠化造林有限公司總經理柳紹軒就穿上迷彩服和膠鞋,把鐮刀在腰間一別,抄起鋤頭扛在右肩,帶著我們和15位造林員踏著晨光進山。

山,是青田縣石郭下村後山的東堡山,這裏原是一片火燒跡地,整山復綠面積上千畝。柳紹軒此番要復綠的面積有103畝,海拔360多米,走上去預計要半個多小時。

「昨晚下過雨,山路不好走,靠邊慢些走!」走在前面的柳紹軒不時回頭提醒。向上攀爬途中,我們大口喘著粗氣,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泥濘的山路上,我們的深筒雨靴底很快裹起一層厚厚的泥,腳不由得打滑。「小心!」柳紹軒三步並作兩步登上斜坡,順手扶了我們一把。

2024年3月,雲和縣規溪村後山,雲和造林員柳紹軒種下的櫻花樹成了花海 共享聯盟·雲和 王金洪 攝

沿途許多荊棘,悄悄地勾住了我們的褲腿,柳紹軒帶我們揮舞鐮刀開道,順道撿了幾根斷落的樹枝,給我們做「臨時拐杖」。「這條路算是最平坦的,我們還有的路線在山頂上,坡度大,上山跟攀巖一樣。」柳紹軒打趣道。

話音剛落,高大的松樹上,樹枝顫動得厲害,撲騰一聲,冒出了一只毛茸茸的小動物,嚇了我們一大跳。「別怕,這是小松鼠!」在松樹腳下種樹的景寧西林村造林員張蘭進,放下手中的鋤頭提醒我們,他說:「山綠了,樹多起來了,生態也好了不少,還有野豬和其他野生動物呢!」

看到松樹掛著長長的藤蔓,59歲的張蘭進起身教我們握著長鐮刀去清除,這也是造林員種樹護綠的一項工作。他說:「我以前在家養雞種菜,現在在山裏種樹,每個月收入比以前還高呢。」

像張蘭進這樣透過種樹增收的麗水農民,還有很多。「我們的工人很多來自景寧、龍泉等周邊縣市。」一旁的柳紹軒給我們算了筆賬,他一年光發放的勞務薪資就有200多萬元。

「隨時註意腳下。」柳紹軒再次提醒。山路崎嶇,坡陡路滑,我們每個人的心都懸著,就連山道上來回運苗木的騾子,步子也慢了不少。低頭看了看表,原本半小時的上山路我們竟走了一個多小時。

再危險,也要把樹種上去

「這裏就是我們種樹的區塊了。」來到東堡山西北側的土坡前,石壁中間長著百余株雞爪槭,這是隊員們去年春天種下的,如今已長成半人高,迎風而立,正在抽芽吐綠。

2016年3月27日,雲和縣規溪村後山未種植櫻花復綠前的模樣。拍友 何偉平 攝

「幾年前,這103畝的山林還是一片青翠,一把山火把八成的苗木都燒毀了。」柳紹軒帶我們來到另一處斜坡,指向了一排樹苗。「這是木荷,常綠樹種,可以當防火帶,我們一般會在山腳繞山一周種上木荷。」柳紹軒說。

柳紹軒和造林打了14年交道,復綠的山林多是火燒跡地。2000年,擔任雲和縣安溪畬族鄉黃家地村村主任期間,村裏後山著了火,林木被燒毀殆盡,他就扛起鋤頭,組織村民們運苗上山、挑水種樹。當時沒經驗種遲了,四成的樹都沒活。柳紹軒沒有放棄,第二年他又上山,帶著村民們補種。經過悉心打理,後山如今已長滿了馬尾松和板栗樹。就這樣,抱著開荒造林的念頭,他帶著10多位村民成立了雲和軒明綠化造林有限公司,守護起鄉村裏的廣袤青山。

接過一株1.4公尺高、重10多公斤的美人梅,我們扛在肩上,艱難走在斜坡上。坡度接近40度,能走的地方只有一腳寬。我們弓著腰,一手扶著樹,一手扶著石壁,一步步往前移。「身後沒有防護,腳下的泥土松軟,踩穩了再走。」一邊走,柳紹軒一邊朝我們喊話。

「放下樹,往旁邊退後幾步,挖點新土。」來到土坑位置,柳紹軒將綁在樹苗根系上的繩子割掉,教我們種樹。好不容易挖好一個15厘米深的坑,我們往土穴裏撒上有機肥,將樹苗正放在土堆中間,挖出邊緣的新土回填,用腳將新土牢牢踩實。很快,山坡上多了幾棵樹苗,此時我們的腰部隱隱作痛,腿止不住地打顫。

無人機巡查,種樹更精準

下午,我們在山道上遇到了背著黑色背包的雲和造林員、麗水旭陽林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飛。

「來啦,無人機準備巡查邊界,你們要不要試試?」眼前的劉飛,一身軍綠色外套,腳踩運動鞋,向我們發出邀請。

記者和造林員在斜坡上種樹。拍友 柳松青 攝

36歲的劉飛是一個「林二代」。父親是造林員,半路出家的他經常跟著父親到山區、入海島,辨認圖紙、背苗種苗等傳統造林環節了如指掌。與父輩不同的是,他還懂原理、搞設計、會技術。他拿到了林業工程師證書,取得林業規劃調查設計資質,創辦了麗水旭陽林業開發有限公司,給隊員配了工具車、平板電腦、無人機等裝備。

找著一塊空曠的地方,他放下背包,教我們操作無人機。我們長按遙控器電源鍵,一聲清脆的開機音響起後,展開機臂,平放在平坦的起降點上,隨後操作方向舵操作桿操縱機身,向上推動油門桿,無人機螺旋槳快速旋轉,緩緩升空。

地面上,我們一邊觀察即時傳輸到操控儀螢幕的畫面,一邊操作無人機進行遠、中、近景拍攝。「無人機可以輕松翻山越嶺,不受地形限制,即時觀測林地情況、查邊界、找疫木,監測範圍更廣、效率更高。」沿著無人機顯示的藍色邊界線,劉飛帶我們邊走邊檢查苗木種植情況。

「我們承包的這塊山林500多畝,要種8萬多棵樹。原來我們巡查要看專業紙質圖紙,圖紙上有等高線,分山脊、山谷等不同地形部位,一旦圖紙遺失,邊界線難以區分,容易超種或少種,現在方便多了。」劉飛說。他教我們上下滑動螢幕,把地圖放大。我們發現自己所處的位置顯示為一個圓點,周圍幾塊綠色區域要種木荷、楓香,黃色區域種雞爪槭、美人梅、木荷,地圖底部還標有苗高、株高等資訊。

仔細比對後,我們發現山裏苗木種植位置準確,沒有少種或超種。「黑科技,真給力!」我們豎起了大拇指,劉飛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臨近黃昏,我們和劉飛揮手告別。余暉下,他和隊員們繼續扛著樹、舉著鋤,走在山坡上,大片的綠意在他們身後慢慢延展開來。

2024年3月12日7版刊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