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楊祁雲:重現「田間聞鳥語,水渠見魚蛙」

2024-05-24三農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她與團隊的努力下,這些已不再僅僅存在於詩句中的描述,而是變成了眼前的美景。她就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楊祁雲,她一直致力於植物病蟲害災變機制、綠色農藥研制、綠色防控技術等創新與整合套用研究,為農業的綠色發展不斷貢獻著「她力量」。

▲楊祁雲(右)與林壁潤(左)

「成為一名植物醫生也不錯」

「我是一個行勝於言的人,積極向上,勤奮工作,註重科研實效。」楊祁雲出生於揭陽,高考後在老師的建議下填報了華南農業大學的植物病理學專業,「我一直希望能繼承父親的事業當一名醫生,但在偶然的機會下卻念了植物病理學這一專業,現在回想作為植物醫生也是很好的!」

植物病理學是植物保護學科的重要專業,它主要研究植物病害的成因、發生、發展和防治方法。「當時選擇農業相關專業的人並不是很多,本科時期華南農業大學植保學科就植物病理學和農業昆蟲兩個專業,各1個班,每個班不到30人,很多課程都交叉一起學習。」回憶起求學的時光,楊祁雲的眼中依然閃耀著光芒。

事實上,在楊祁雲看來,植保學科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如醫學學科,是植物醫學:「中國一直以來都是農業大國,但農作物病蟲害高發、突發、頻發嚴重影響糧食產量;化學農藥不合理使用,帶來的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問題突出,嚴重制約農業的永續發展。這些問題都需要植保工作者透過科技創新來解決,這就是我的夢想。」

心懷著理想和夢想,1988年楊祁雲畢業後,選擇進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工作,擔起一名「植物醫生」。

「你看,白鷺回到了廣袤的田野」

得益於楊祁雲求學時期的努力與勤奮,參加工作後的她充分套用已學到的知識和長期以來實踐得到的經驗,在科研工作中不斷乘風破浪、埋首耕耘。

從參加工作伊始,楊祁雲便一直從事病蟲害綠色防控研究工作。病蟲害綠色防控實際上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農作物保護策略,科研人員們旨在透過生態控制、生物防治和科學用藥等方法來有效管理和控制農作物病蟲害,同時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進而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降低環境汙染和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安全的目的。

「農藥是國家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物資,特別在病蟲害突發、爆發時是需要使用農藥來應急防控的。但傳統農藥劑型主要是乳油和粉劑,前者需要大量使用二甲苯等有毒有害有機溶劑,汙染環境,影響人的健康;而後者生產和使用中出現大量粉塵,容易對施藥者和環境造成汙染。」楊祁雲在采訪中介紹著農藥的相關情況。

隨著農藥行業的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傳統農藥急需轉型。農業生產實際需求推動了農藥制劑的創新,而農藥制劑研發的精細化、功能化以及農藥的高效利用已經成為現階段乃至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方向。

「從1994年開始,我便開始了對綠色農藥的關註。」在多方的支持下,楊祁雲和團隊成員聯合科研、生產和農業推廣單位協同攻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廳和農業農村廳等計畫資助下,突破綠色制劑關鍵技術和核心助劑合成技術,建立以有效成分、劑型設計、施藥技術為核心的水基性和粒狀農藥制劑技術體系,研制出系列綠色農藥產品,創立了農藥精準使用技術體系,有力推動了綠色農藥制劑發展。「使用綠色農藥制劑後最明顯的效果是田裏的魚回來了,青蛙回來了,我們的白鷺也回來了,整個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訪談中,楊祁雲眼中滿是笑意與自豪。

「他們都影響著我」

在科研道路上一路走來,楊祁雲身邊不乏對她影響深遠的人。

「一路走來影響我的人很多,其中給我印象深刻且影響我最大的是,到工作單位參加工作帶領我們團隊的當時農科院院長伍尚忠研究員。」伍尚忠研究員對科研與工作細致、認真負責的態度直到如今依然影響著楊祁雲。「伍尚忠老師雖然是院長,行政事務繁忙,但是他一直堅持在科研一線,帶領我們,親力親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當時撰寫國家科技進步獎申報書,他嚴謹認真進行設計,從每一段、到每一句,最後到每個字都斟酌,很認真很細致用筆寫,逐字逐句修改,這也培養了我們嚴謹認真的態度與習慣。」「我們的成果成為開創了大面積套用抗病品種防治華南水稻重要病害的成功案例」。

在伍尚忠研究員的影響和帶領下,楊祁雲真切感受到植保學科對於農業的無限重要性,要保持好奇、不斷延續自己學術研究、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堅持理論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科研成果直接服務農業生產,幫助更多的農戶……

除了伍尚忠研究員,影響著楊祁雲的還有他。「很幸運的是認識了我的先生,這麽多年來,我們都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進步。」談及身邊的良師益友,楊祁雲與其先生林壁潤相視一笑,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

林壁潤研究員亦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職工,與楊祁雲研究員生活中互敬互愛、責任共擔;工作中相互扶持,共同拼搏。「我們是在讀大學時候認識的,當時他是華南農業大學1984級研究生,我是1984級本科生,我們學同一個專業,又是高中校友,所以我們從華南農業大學畢業後就到植保所工作,並一直攜手共進至今。」

夫妻二人在家庭和事業上始終相互尊重、理解與支持。在科研道路上,共同探討,互幫互助、互相促進,不一樣的思維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多年來,他們更是獲得了不少的碩果。

近10年來,他們共同致力於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發、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工作,在全省大面積推廣套用高效低毒農藥、統防統治服務、綠色農藥制劑替代高毒農藥和傳統劑型等。在世界銀行貸款廣東農業面源汙染治理計畫實施過程,建立了激發村鎮技術推廣員和農戶積極使用綠色農藥的生態補償激勵機制等技術推廣模式 ,有效解決農業技術推廣「最後一公裏」問題。計畫實施效果明顯,農田重現了「田間聞鳥語,水渠見魚蛙」的生態景象,為中國糧食安全和農產品品質安全提供有力技術保障。

楊祁雲科研生涯依然是進行時,她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將研究成果套用於現代農業,投入到農業生產中,為農業綠色發展做貢獻,惠及更多的人……

人物簡介

楊祁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課題組組長。長期從事作物病蟲害災變機制、綠色農藥研制、綠色防控技術等創新與整合套用。主持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計畫,以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計畫、世行貸款廣東農業面源汙染治理計畫等40多項;獲得國家、省部級以上主要科技成果獎2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1項等;第一發明人獲授權發明專利10件;制定廣東省地方標準3項、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12項;已發表科技論文12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Plant Disease」、「Molecular Breeding」、【中國農業科學】、【植物保護學報】等發表論文60多篇,SCI論文20多篇,出版專著6冊(套)。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 | 陀艷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稽核 | 馮海波 劉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