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億萬農民的聖地!曾是全國第一村的大寨村,如今現狀到底如何?

2024-07-15三農

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老一輩人記憶裏肯定有這麽一句話 「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 ,這裏的大寨就是指的大寨村。

起初的 大寨村 可謂是 一貧如洗的小山村 ,後來為何能變成全國學習的榜樣?如今的大寨村怎麽樣了,還有昔日的風光嗎?

生不容易活不容易的大寨村

風光更與誰說,大寨村能成為天下第一村,其實離不開人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我們所說的這個村莊,其實就位於山西省晉中市西陽縣轄區之內。由於 村莊位於太行山深處,所以與外界的交通十分不便

據了解,大寨村主要建立在虎頭山下,此地的 平均海拔也在千米以上

這裏的山路崎嶇,導致本就不多的人口,在當時居然能錯落的分布在 1.88平方公裏的土地 之上,可見在這片轄區內能蓋上一所安身立命的穩固房屋是多麽的不易。

其實,這裏讓人們感到不易的不止是建房難,而是難在各處。原來,在最初的時間裏, 整個村莊內一共才劃分了400多畝 的耕地 ,房屋也在41間左右,額外的就只 有少量的農業用具以及牲畜 了。

雖然土地畝數聽著不少,但是由於這裏屬於山脈,所以經常存在溝壑交錯的情況,最嚴重的地方甚至能讓 0.47平方千米的土地被分割成近五千塊 的小隔區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山西當地身處內陸,周遭環繞山脈,所以很難受到海風的吹拂。

在溫帶大陸性的氣候的影響下,導致這裏 冬季寒冷幹燥,夏季炎熱 ,並且 風沙也很多

雖然說當地的降雨每年平均都在500-600公釐左右,但是降雨時間卻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夏季,還經常會形成暴雨。這也就導致當地不僅要考慮防旱問題,嚴重的時候還要考慮防汛。

在那個還是民以食為天的年代, 氣候與地質地貌如此的惡劣, 其實也就導致人們的生活十分的困苦,大寨村的居民們可謂是生活在了最為實際的水深火熱之中。

用實踐破解發展困境

盡人事,聽天命,如果我們不奮力的去改造整個環境,難道又要讓環境適應我們嗎?大寨村其實就靠著這種精神,上下一心的將這裏改善成了 天下第一村

從本質上來講,其實大寨村的氣候與環境也是具有一定的優勢的,那就是這裏雖然降雨時間分布不均,但卻實實在在的於 每年都有降雨

只不過是由於人們的治理沒有到點子上,這才讓這裏形成了 風蝕水切 的惡劣地質地貌。

所以說,只要能對當地的雨水進行合理的利用,就能保證土地的受到的侵害減少,同樣也能讓農作物不再缺水。

由此,當地人在幹部們的帶領下,開啟了很長時間的 治山治水活動 ,並且在溝壑縱橫的坡地上 開出了一片片梯田 ,還透過與水利工程的連線,實作了 引水澆地 的良策。

可惜天不遂人願,時至1963年,在一切都在向好的時候,大寨村卻遭遇了一場極為嚴重的淹水災害。

上級領導在聽說此事後,隨即展開了對當地的物資救助,可是 村民們卻不願意接受這些物資。

他們堅定自力更生的精神,硬是花了 五年的時間 ,不僅讓大寨村實作了重建,整個村的生活水平也向前跨了一大步。

那麽,村民們與領導幹部到底都做出了哪些成績呢?據了解,在上世紀50年代左右,改造過的梯田每年不僅能保證村民的用度,甚至還可以 保證向國家上交20萬斤 的糧食

而在治理環境與交通方面, 1.88平方公裏的大寨村,還興造了千畝樹林,與外界連線的公路也修建了12華裏。

同時為了讓當地避免受到淹水災害,前後修建的 六個蓄水池 ,可保證 過萬立方米的容水量 。如此再加之鋪設成功的三萬余米地下水管道,灌溉措施實實在在達到了機械化的水平。

可以說,在村民們數十年的精心打理之下,大寨村已經從一個不適合居住的村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村。

就在人們生活有了保障後,當地還發展出了福利制度,那就是孩子們可以免費上完小學,而老人也可以 根據年齡的不同領取不同區間的保險金

考上大學的年輕人還可以獲得百元到千元不等的補助 ,這些錢在現在看來可能不多,但在當時不可謂不是一筆巨款了。總而言之,在上世紀90年代左右,大寨村的風光一時無兩。

走得快不如走得穩

時代的發展讓農業的地位上升,可是對於個體來說, 從事農業的價效比卻在不斷的降低 ,這種情況在當時同樣也影響到了大寨村。

在上世紀末期, 下海經商幾乎就是人們討論最火熱的事情 ,前往更為發達的城市博取成功的機會,是每個年輕人的向往。

而在農業發展已經到達瓶頸,並且農業技術也在不斷提高的大寨村,其實 已經不需要讓大部份的年輕人都留在當地了 。於是在兩方面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才選擇外出探尋發展機遇。

可眾所周知,發展最需要的就是人才, 隨著年輕村民的外出, 當地的發展肯定也無法實作進一步突破,一切在當 時居然有向頹勢發展的趨勢

當時的幹部們也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點,所以很早便展開了布局。據了解,在1993年時, 當地就投資了近百萬元興建教學資源 ,隨後又增加投資,花費120萬元改善盤山公路的路面情況。

到1995年時,更是拿出了 千萬余元的資金用於建設森林公園 ,其中不僅包括大量的人文景點,還有千畝的樹林、花卉等自然風景區。

而在後續不斷的宣傳下,大寨村也從依賴農業轉向了對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如今, 當地每年接納的遊客數量都在數十萬 ,最多時甚至達到了三十萬。

2020年時,在農業與旅遊業的同步發展下,當地的集體經濟收入就達到了2300萬元, 人均收入則在2.6萬元 左右。

曾經大寨村的農業確實極為優秀,但是這種發展更像是一種偏科。如今花費上億元退田還林,發展旅遊業雖然看起來發展速度不如從前,但是產業結構卻要更加健康了。

可以說,大寨村並沒有抱著農業走向落寞,而是洗盡鉛華,從萬千道路中找到了最具有生機的那一條發展道路。這種發展選擇,同時還可以吸引外地人才,並且讓當地人才更願意回村發展,形成良性迴圈。

資訊來源:

百度百科

新華社新聞 2021-07-10 從土裏刨食到還田於林——中國標桿鄉村大寨綠色「蝶變」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