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強國復興有我丨殷立京:站在老爸的肩膀上看過世界後,我回家發展成為「新農人」

2024-07-13三農

說起雲南抗浪魚,你一定會想到有「魚米之鄉」之稱的宜良。在宜良馬街鎮有這樣一個地方,坐落於縣城40公裏外的馬家沖社群,依山傍水,青山環抱,一灣灣碧玉般的魚池一個接著一個,白鷺、蒼鷺以及不知名的水鳥或停駐在池畔。但這裏不是濕地公園,也不是觀鳥勝地,而是雲南土著魚的秘密基地—雲南茂灣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也是「新晉塘主」殷立京的戰場。

「我的朋友們都叫我魚二代,因為我繼承了父親的1860畝魚塘,這是回到馬街以後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殷立京打趣說道。回家繼承魚塘並不是她最開始的夢想,大學畢業後的她憧憬著美好的生活,她沒有想過要回到這個從小長大的地方工作。從很小的時候,殷立京便看著父親殷樹茂研究魚類,沒日沒夜地投身養魚事業,這是她最不理解的事情。

一直被打上標簽的殷立京一心想脫離父親,脫掉父親帶給她的光環。在外打拼多年後,她也漸漸理解了父親多年來的堅持和良苦用心。「我的父親是個非常執著的人,他的執著源自於熱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父親的使命就是保護這些魚類」,此後殷立京內心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受到父親的影響,2022年殷立京選擇回到馬街鎮,開始了「新農人」的創業之路,和爸爸學習土著魚養殖,從事雲南珍稀土著魚類的收集保護、繁育養殖、高原特色綠色食品開發等相關工作。「我和我爸有很多理念上的不相同,他是傳統的老一代的思維方式,包括做事的風格,我比較可能偏向互聯網一些,想透過網路來助力自己的企業發展,老一輩的人覺得他們覺得這是不務正業」,這是殷立京和父親在養魚事業上最大的分歧。殷樹茂認為他們的任務只需要做好養殖端,而女兒想要的是養殖和銷售都同樣出彩,希望透過互聯網的力量將抗浪魚的影響力擴充套件至全國。

面對銷售端的短板、宣傳力度不夠大的問題,殷立京便四處奔走,尋找抗浪魚的銷售渠道,期間也遇到很多的挫折,但她從沒有想過放棄,不斷的探索一些新的出路。在她的帶領下,做了抗浪魚的第一次線上直播,直播的效果也非常可觀,透過直播等方式讓魚類銷售的埠不再欠缺。抗浪魚從原來的零市場到現在突破到全國,基本上是算是雲南走出去的第一條魚。

「農業生產是比較辛苦的,不像其他產業可以見效很快,農業是屬於要長期投入的一個行業,特別是水產業,因為傳效慢,所以收益也慢」。殷立京想透過自己的經歷告訴更多的年輕人,鄉村的發展需要註入更多新鮮的血液,用新的方式才能走出一條致富之路,在鄉村也大有可為,有人才有鄉村振興。

殷立京為了更好地助力養殖基地發展,組建了自己的創業團隊,吸納了更多的90後、00後加入她的團隊,她希望有更多的大學生能回鄉創業,將外面好的思維模式和方法帶到自己的家鄉,透過新時代青年的力量和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搭建成功後殷立京帶領自己的團隊開展研學活動、技術研究,讓小孩乃至更多的人重新認識雲南的稀有魚類資源,在科普方面做了一件很意義的事。

作為一位回鄉創業的90後「新農人」,殷立京帶領養殖基地轉型升級,將茂灣基地養殖魚塘改建為仿野生生態迴圈養殖魚塘,對土著魚實作仿野生環境養殖,養殖用水迴圈使用,養殖更加生態環保,基地養殖的鮮活鱇浪魚連續三年分別獲得中國昆明國際農博會「金獎」和「優質農產品獎」。

回鄉後的三年時間,殷立京憑著種養新手段、行銷新思路,植根鄉村,為馬街鎮發展不斷註入新活力,帶來新希望。「新農人」也有自己的新天地,站在鄉村的舞台也能閃閃發光。

來源:宜良之窗

編輯:姜蕾

稽核:鐘玲

終審:彭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