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釋出,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
黃河調沙流魚嚴重,下遊村民撿到大魚比板車長,黃河鯉卻很少見
黃河「捕魚狂歡」:一場生態、經濟與文化的賽局
渾濁的黃河水翻滾著,裹挾著泥沙奔湧而下,岸邊人頭攢動,歡呼聲、吆喝聲此起彼伏。
一年一度的黃河調沙流魚奇觀再次上演,吸引著無數目光聚焦於此。巨浪翻騰間,平日裏難得一見的黃河大魚紛紛被嗆暈,翻著白肚皮漂浮在水面,引來岸邊民眾瘋狂捕撈,一場「捕魚狂歡」就此拉開帷幕。
這看似熱鬧非凡的景象背後,卻隱藏著生態、經濟與文化的多重賽局。
我們不禁要問:這真的是一場值得狂歡的盛宴嗎?在這場人與自然的角力中,我們又該如何找到平衡點?
一、 黃河「流魚」:是天賜的禮物,還是生態的警鐘?
「流魚」現象並非黃河獨有,在世界範圍內許多河流都存在,其成因也較為復雜。
以黃河為例,除了自然因素如暴雨、高溫等,人為因素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黃河上遊水庫的排程、調沙工程的實施,都會對水文環境造成一定影響,進而引發魚類異常行為,出現「流魚」現象。
對於黃河沿岸的居民「流魚」無疑是一場「天降橫財」的盛宴。
尤其是那些體型碩大的黃河鯉魚,更是被視為珍貴的食材,價格不菲。在「流魚」期間,一些人甚至可以透過捕撈、販賣魚獲一夜暴富,這也讓「流魚」蒙上了一層神秘而誘人的色彩。
在這場「狂歡」背後,我們更應該看到生態的警鐘。
「流魚」現象本身就反映了河流生態系的不穩定,是魚類在極端環境下的應激反應。過度捕撈無疑會加劇這種生態失衡,導致魚類資源枯竭,甚至影響整個河流生態系的健康。
數據顯示,近年來黃河魚類資源總體呈下降趨勢,部份珍稀特有魚類已經瀕臨滅絕。
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調查數據顯示,20世紀50年代,黃河魚類種類多達191種,而到了21世紀初,這一數位已經下降到82種。[1] 這其中,過度捕撈、水汙染、棲息地破壞等都是重要原因。
二、 「一夜暴富」的誘惑:是機遇,還是陷阱?
「流魚」期間,一夜暴富的故事在黃河沿岸流傳,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鋌而走險。
為了搶奪更多魚獲,一些人甚至不惜冒險夜間下河,在湍急的河水中與死神共舞。近年來,因「流魚」捕撈而發生的溺水、傷亡事件屢見不鮮,令人痛心。
我們更應該看到,這種「一夜暴富」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和代價。
黃河水流湍急,水情復雜,捕撈風險極高。過度捕撈會導致魚類資源枯竭,最終損害的還是當地漁民的長遠利益。
從經濟角度來看,這種「竭澤而漁」式的捕撈方式也是不永續的。
短期內看似獲得了豐厚的收益,但從長遠來看,只會導致魚類資源枯竭,最終損害的是當地漁民的長遠利益,甚至影響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更重要的是,這種為了眼前利益而忽視生態保護的行為,最終只會讓我們自食惡果。
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正如聯合國環境署釋出的【2022年全球環境展望】報告中指出,人類活動已經對地球生態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如果我們不立即采取行動,將面臨越來越多的生態災難。[2]
三、 從「捕魚狂歡」到「生態共贏」:我們需要怎樣的轉變?
面對黃河「流魚」現象,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經濟利益,更要從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
要加強科學研究,探究「流魚」現象的成因,制定科學合理的調控方案。
例如,可以透過最佳化水庫排程方案、改進調沙工程設計等方式,減少對魚類棲息環境的幹擾,降低「流魚」現象發生的頻率和規模。
要加強漁業資源管理,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
可以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建立健全休漁制度、限額捕撈制度等,並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電魚、毒魚、炸魚等非法捕撈行為,切實保護黃河魚類資源。
要積極發展生態旅遊,引導當地居民轉變發展方式。
可以依托黃河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發展觀光旅遊、休閑漁業等生態旅遊計畫,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加收入來源,實作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還要加強公眾教育,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
可以透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普及生態環保知識,引導公眾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
面對黃河「流魚」現象,我們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更要著眼長遠,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流魚」現象,是自然對人類的饋贈,也是對人類的警示。
我們只有深刻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才能將這場「捕魚狂歡」變成「生態共贏」的盛宴,讓母親河永遠流淌,滋養中華民族世世代代。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4). 黃河魚類資源現狀及其保護對策. 水生生物學報, 28(4), 469-476.
[2]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2022). 2022年全球環境展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