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八年時間,他用一股鉆勁闖出「千萬」創富路

2024-03-23三農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小萍 王萬紅 通訊員 聶金鋒

3月18日,走進盧氏縣連翹科研選育基地,現代化的陽光棚鋪就在該縣文峪鄉的青山綠水之間,在陽光照射下顯得蔚為壯觀。基地裏停車場上,停滿了懸掛「陜」「甘」「鄂」等字打頭牌照的外地車輛,一個個手拎、肩扛、懷抱連翹幼苗的客戶,滿面春風地穿梭在陽光棚之間,呈現出一派繁忙興盛的景象。

圖為各地客商在采購連翹種苗

「您在導航裏搜盧氏縣連翹科研選育基地就行,導航直接就能到達,實在不好意思,真的是太忙了,沒法去接您,還請見諒。」在盧氏縣連翹科研選育基地,負責人宋成虎耐心地回復一波波來考察連翹種苗的各地客商電話。

圖為陜西農戶透過抖音平台找到宋成虎,購買連翹種苗

「這兩年花椒效益不太好,連翹效益倒是一年比一年高,在網上看到盧氏這邊連翹品種好、產量高,我和妹妹一起開車過來看看,打算逐步把200畝花椒改種成連翹,今天先初步買400棵苗子回去種種試試,效果好了我們再來大量購買。」來自陜西延安的農戶劉興虎抱著一大捆連翹幼苗高興地說。

「這兩年很多地方都在發展連翹,但是存在種苗品種不行產量不高的情況,一般的連翹一畝地產量能達到200斤就算不錯了,咱們這盧翹源3號品種連翹,在管理到位的情況下,盛果期畝產量能達到900斤左右,按去年35元一斤青翹的價格算,畝產值比普通品種翻了近5倍,能達到3萬元左右。」宋成虎拿著長滿芽點的連翹枝條說。

圖為宋成虎在介紹連翹品種

宋成虎,1962年出生於河南省盧氏縣官坡鎮碾道村,1979年高中畢業後,在村裏的基建隊幹起建築工,憑著吃苦耐勞、學歷高、記性好,沒多久就當上了基建隊的會計。改革開放後,他透過種植食用菌走上發家致富之路,1986年成為村裏首批萬元戶。2007年宋成虎所在的村遭受到了百年一遇特大洪災,家裏種植的食用菌被山洪刮走,損失慘重,面對突襲的天災,宋成虎沒有氣餒,頑強的站了起來。

2016年脫貧攻堅戰役打響,盧氏縣把連翹產業作為群眾脫貧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出台了獎補、培訓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宋成虎敏銳地感覺到機遇來了,種植連翹肯定會「錢途」光明,迅速轉戰連翹種植產業,和同鄉一起成了盧氏縣群樂連翹種植專業合作社,走上了連翹繁育、品種選育之路。

圖為工人在苗床為嫁接過的連翹澆水

宋成虎硬是拼著一股鉆勁,抓住河南農大、河南科技大學來盧氏舉辦連翹技術培訓班的機遇,透過拜師學習、自學等途徑,苦苦鉆研連翹種植、繁育、品種選育技術。經過不懈努力,在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他先後培育出了豫翹一號、豫翹二號、盧翹源三號、盧翹源四號等優良品種,其中一個未命名的品種還隨著神舟飛船登上了太空。2020年宋成虎被中國農業科學院評為高級農藝師,2021年被盧氏縣委、政府評為脫貧攻堅成果先進工作者,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

圖為盧翹源四號品種連翹,具有產量高、抗性好、品質優的特點,深受翹農厚愛。

在學習的過程中,宋成虎的連翹種植面積也由最開始的10多畝發展到了現在的100多畝,2022年群樂連翹種植專業合作社入駐了位於盧氏縣文峪鄉王村的連翹科研科普基地,邁向了高品質發展的道路。

該基地占地41畝,包含8個高標準陽光大棚,總面積6792 平方米,育苗總量達到500多萬株,2023年銷售額達到了1000多萬元。

「科技永遠是第一生產力,沒有好的連翹品種,就沒有高報酬高收益。少數人富不叫富,只有大家都富起來才叫富,這幾年我感覺最欣慰的是,能培育出了幾個高產連翹品種,幫助連翹種植戶提升了連翹的品質和產量,也算是實作了共同富裕。」宋成虎說。

目前,盧氏縣連翹資源總量達到200余萬畝,有連翹專業合作社30余家,連翹種植村150多個,10多萬種植戶依靠種植連翹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