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新春走基層)山東手藝人傳承非遺中的「龍文化」 以獨特賀禮迎龍年

2024-02-09三農

中新網濟南2月9日電 題:山東手藝人傳承非遺中的「龍文化」 以獨特賀禮迎龍年

作者 孫婷婷

甲辰龍年春節臨近,山東草編、剪紙、面塑等非遺手藝人紛紛亮出絕活,圍繞獨具中國特色、綿延數千年的龍文化,以「龍元素」為主題創作出「草編龍」「龍鳳呈祥」「二龍戲珠」「龍飛鳳舞」「龍龘龘」等不同題材和形式的龍年作品,用一雙巧手為即將到來的2024年春節獻上獨特的文化賀禮。

蘆葦、蒲草、柳條等,這些再普通不過的材料,經過桓台縣馬踏湖區民眾的巧手編織,變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有生命力的藝術品。隨著農歷龍年的臨近,桓台縣馬踏湖畔「80後」非遺傳承人田孝賓制作的充滿濃郁湖區風格的「草編龍」迅速走紅,受到市場歡迎。

田孝賓在傳承和發展傳統草編工藝的同時,利用所學知識,為作品融入時尚元素,創作出年輕人喜歡的「草編龍」「草編兔」等工藝品,生肖主題在網路上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

記者在田孝賓的工作室看到,他以馬踏湖區的蘆葦、草繩、麥稈等為原料,制作的最大的「草編龍」身長3公尺,最小的「草編龍」只有20厘米,讓草編手藝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愛。

剪紙,又稱刻紙,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聊城市茌平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計畫代表性傳承人董月芹以「龍騰盛世」為主題,創作了祥龍送福系列剪紙作品,整幅作品高1.36公尺、寬0.66公尺,由一對雙龍送福、祥雲、牡丹、魚和水紋組成。

董月芹介紹說,畫面裏,雙龍於雲中昂首騰飛,牡丹花紋裝飾其上,寓意富貴吉祥、福壽綿延。作品中龍足化為魚形,魚和龍均為中國傳統吉祥物,因其外形以及文化內涵的相通性,所以魚和龍時常相伴出現,存在著相融相生的關系,魚幻化成龍,象征著家族興旺、生生不息。周圍的水紋,寓意著福山壽海、萬世升平;祥雲福字,襯托出節日的喜慶氣氛,同時傳達著天下喜樂吉慶的祈盼。

農歷新年臨近,臨沂市沂南縣紅石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面塑藝人左安勝創作出「龍鳳呈祥」迎新年面塑作品,栩栩如生,喜迎新年到來。王彥冰 攝

揉、搓、捏、切……在臨沂市沂南縣紅石寨非遺文化館裏,面塑藝人左安勝正在制作龍年吉祥物,一塊普通的面團在他手裏很快就變成各種造型的「面塑祥龍」,有的昂頭揚尾,有的體態矯健,有的如騰雲駕霧般活靈活現,非常惹人喜愛。

農歷新年臨近,臨沂市沂南縣紅石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面塑藝人左安勝創作出「龍鳳呈祥」迎新年面塑作品,栩栩如生,喜迎新年到來。王彥冰 攝

今年54歲的左安勝,傳承面塑手藝已有30余載,是臨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左氏面塑的第五代傳人。為了迎接龍年到來,左安勝制作了「龍鳳呈祥」「二龍戲珠」「龍飛鳳舞」等10余套面塑「祥龍」。其中,「二龍戲珠」格外引人註目。

農歷新年臨近,臨沂市沂南縣紅石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面塑藝人左安勝創作出「龍鳳呈祥」迎新年面塑作品,栩栩如生,喜迎新年到來。王彥冰 攝

一條紅龍,一條黃龍,色彩艷麗,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五彩的龍珠、傳神的龍睛、細膩的龍鱗,特別是張揚的龍爪將兩條龍爭奪龍珠的戲耍表現得淋漓盡致。傳承手藝多年來,左安勝一直在家傳基礎上進行創新,熟練掌握了制作面塑的各種技法和技巧,他所捏制的面塑作品柔潤鮮明,不裂不皺獨具風格。

「今年是龍年,龍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吉祥物,我做這些‘面塑祥龍’,就是祝願我們祖國在新的一年裏龍騰虎躍,大展鴻圖。」左安勝說。

非遺糖畫中國龍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體現了民眾對龍圖騰的敬仰和崇拜,展現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農歷龍年前夕,泰安市寧陽縣李氏糖畫非遺傳承人李然然在傳統平面糖畫制造的基礎上,創新性塑造立體「龍龘龘」。陳陽 攝

農歷龍年前夕,泰安市寧陽縣李氏糖畫非遺傳承人李然然在傳統平面糖畫制造的基礎上,創新性塑造立體「龍龘龘」。

農歷龍年前夕,泰安市寧陽縣李氏糖畫非遺傳承人李然然在傳統平面糖畫制造的基礎上,創新性塑造立體「龍龘龘」。陳陽 攝

「我們李氏糖畫的特點主要是立體美觀、形態逼真,今年我創作了以龍、泰山、祥雲為元素的作品【龍行盛世】。」李然然說,龍年是一個吉祥的年份,代表繁榮和幸運。願借此作品,祝祖國新的一年,永珍更新、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從清水濕紙、掃刷掃紙入凹、拓包上墨,到拓印完畢揭紙,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所拓紅龍如真龍一般,仿佛在雲間舞動,又似在九天之上翻騰。陳陽攝

「龍行龘龘,妍妍家國」。一張紙,一碟墨,一拓包,一陶盤,一條活靈活現的騰飛之龍顯現……泰安市級非遺岱宗傳拓第五代傳承人許修峰,將傳拓技藝和龍文化交相融合,拓印出龍騰盛世的圖案,以這種方式迎接農歷甲辰龍年,為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營造喜慶氛圍。

許修峰在傳授拓片技法。陳陽攝

從清水濕紙、掃刷掃紙入凹、拓包上墨,到拓印完畢揭紙,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所拓紅龍如真龍一般,仿佛在雲間舞動,又似在九天之上翻騰。龍尾如波浪般翻滾,既顯威嚴又顯靈動。許修峰用他的傳拓「三寶」,將清水拓、掃紙入凹法的傳拓技藝,表現得淋漓盡致、爐火純青。一雙巧手拓印出來的拓片字口清晰、拓片完整、墨色均勻、墨不透紙。

「龍在中國是人人皆知的吉祥物,它代表著吉祥、正義、興旺和力量。幾千年來,華夏兒女在它身上寄托了無數美好的願望。甲辰龍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是特別有意義的一個年份。」許修峰希望借此拓片,祝願祖國新的一年龍騰盛世、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在龍年即將到來之際,淄博市沂源縣的「能工巧匠」用惟妙惟肖的非遺葫蘆畫迎接新年到來。「朱氏葫蘆烙畫技藝」起源於民間「百日孩子抱葫蘆剪頭發辟邪、祈福」風俗。

今年45歲的朱慶鳳是沂源縣「朱氏葫蘆烙畫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朱慶鳳用鑷子將柔軟、扁細具有韌性的黃銅色氧化鋁,按圖案設計稿,掐成各種紋樣,蘸以白芨戎漿糊,粘在葫蘆上做成的景泰藍掐絲工藝葫蘆顏色分明,龍的姿態變化萬千。

年僅21歲的褚常然是淄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雲仙景泰藍掐絲工藝的第五代傳承人楊雲的徒弟,也就是第六代傳承人。懷著對非遺的無限熱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他以鐵為筆、以火為墨,在葫蘆作畫而成的葫蘆畫讓龍頭更加威武霸氣。

除了草編、剪紙、糖畫等,記者采訪了解到,風箏制作技藝(濰坊風箏)、非遺計畫濟南陶塑技藝等眾多傳承人紛紛圍繞「龍元素」進行創作,描繪龍的形象,傳遞龍的精神,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