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畝產值1.5萬元!華農大教授支招連山「稻鱔共養」生態種養

2024-10-18三農

怎樣做好鱔魚防逃?土壤培肥有何技巧?水體增氧如何實施?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章家恩一行人日前來到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永豐「稻鱔共養」示範基地調研,現場向基地技術人員和養殖戶詳細講解技術要領,為連山推廣、壯大「稻鱔共養」生態種養提供科技支撐。

「稻鱔共養」模式是一種生態農業的典範,透過動植物共生,實作病蟲害的減少和農藥化肥使用量的降低。 連山的永豐「稻鱔共養」示範基地占地200多畝,經過近年培育發展,畝產值可達1.5萬元以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該縣力爭透過做大做強「稻鱔共養」模式,實作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連山的「稻鱔共養」模式,助力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加強校企合作

推廣綠色生態種養模式

連山永豐「稻鱔共養」示範基地位於福堂鎮永豐村,是一個集水稻種植與黃鱔養殖於一體的生態農業示範基地。

在「稻鱔共養」過程中,黃鱔在稻田中活動,不僅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還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通氣性和保水性。 同時,黃鱔的排泄物還為水稻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促進了水稻的生長和發育。稻鱔共作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農產品品質,還能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永續發展,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推廣價值。

此次調研,是連山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推動綠色生態種養模式推廣和套用的具體舉措。

調研期間,章家恩一行深入「稻鱔共養」基地,實地考察基地執行管理情況,了解水稻和鱔魚品種的選擇搭配、鱔魚和泥鰍的混養模式、病蟲害及福壽螺的防控措施等關鍵環節,對基地精細化管理和科學種養模式給予高度評價。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章家恩一行人現場調研。

「要確保稻鱔共作模式的高效執行,必須註重技術細節的把握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現場,章家恩一行現場示範土壤培肥等技術措施,為基地人員和養殖戶提供了寶貴的專業建議。

章家恩建議,基地要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充分發揮高校的技術和人才優勢,共同推動稻鱔共作技術的研發和套用;要加強與農戶的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和困難,為他們提供更加精準的技術支持和服務。

擴大發展規模

實作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

連山永豐「稻鱔共養」示範基地規劃面積200多畝,其中核心試驗示範面積15畝。基地內配備了完善的水利設施和養殖裝置,確保了水稻和黃鱔的生長發育需求。同時,基地還根據黃鱔養殖的生態要求,選用了連山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抗倒伏號品種「連山香絲苗8號」,保證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

該基地透過實施章家恩研發的稻田水產「三點六化」健康養高效綜合種養體系,不僅提高了農田的利用效率,還實作了農產品的穩產高質和生態環保。

「三點六化」健康養高效綜合種養體系, 具體包括三點技術: 稻/魚品種多樣性種養最佳化構建和時空最佳化配置技術;水/肥/藥/飼施用-稻田水體環境-魚健康養殖的協同調控關鍵技術;稻魚專用飼料及病蟲綜合防控技術。 六化是指: 稻田水產化、生態化、減量化、智慧化、輕簡化、高效化。

如今,該基地的稻鱔共養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經濟效益方面,透過稻鱔共養,基地不僅收獲了優質的水稻,還獲得了高產的黃鱔。據統計,黃鱔的存活率高達90%以上,畝產量達到400斤左右,按每斤38元的最低價格計算,畝產值可達1.5萬元以上。在生態效益方面,稻鱔共養模式有效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農業面源汙染,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時,透過生態養殖的黃鱔和水稻品質更高,成為了無公害綠色產品,滿足了市場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

未來,連山永豐稻鱔共養示範基地將繼續擴大規模,提高稻鱔共養技術的普及率和套用水平。同時,基地還將積極探索農業與旅遊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將農業生態資源轉化為旅遊經濟資源,吸引遊客前來觀光體驗,進一步推動鄉村旅遊業的發展。此外,基地還將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提升稻鱔共養技術的科技含量和創新能力,為鄉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註入新的活力。

南方+記者 黃津

通訊員 李啟標

點選圖片,一鍵報料↓↓↓

【作者】 黃津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