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空心村背後,誰來種地?

2024-02-10三農

#空心村背後,誰來種地?

山畔的太陽漸漸起,你睜開雙眼,看到的第一幕是82歲老農手持一把犁,在田間緩慢地走動。他的眼裏有泥土的味道,他的皮膚上沾滿泥土的痕跡,這只是「空心村」的一天開始。一個普通的日子,一個難解的問題:「空心村背後,誰來種地?」一個治愈系的三農博主在此,讓我們深入一號檔的故事,探秘那些被遺忘在田間地頭的人們。

2024中央一號檔釋出了一個懸疑:「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我們都知道,這背後隱藏著一份來自田間地頭的呼喚。

從2011年起,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葉敬忠,就帶領43人的團隊在山東、湖南、陜西、浙江、河北等5個省共計10個村開展了深入的農民生活研究。他們用逾百萬字的訪談資料,敘寫出鄉村裏的駐足、期盼與困境。

「誰來種地」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當年的「誰來煮飯」議題。如何讓飯桌上的一碟碟菜肴變得色香味俱全,背後要付出多少辛勤的努力,而「誰來種地」同根同源。「誰來種地」,真實而迫切,它不僅是誰來生產糧食的問題,更承載著數億鄉村居民的生活和生計問題。

在寮國的背山上有一句諺語:
「沒有稻米就沒有鄉村。」穩定的農業生產,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我們可以去超市購買大米,可以回家煮飯,但那些為我們耕種的農民,他們的生活如何維系?

年輕的農民們離開了土地,流向城市,繁忙的農業漸向老齡化,田間的主人變成了年過古稀的老農。他們每年都在重復三十年前的勞作,他們是歲月裏不曾改變的一茬人。記得有一位農民在訪談中說:「我可能是最後一茬種地的人。」不少農民都有這樣的困擾和無奈。他們在農田裏耕耘,但他們的子女未必願意繼續這樣的生活,因為種地不賺錢,這阻止了他們回到田間。

在傳統農耕社會中,一代代的農民們將農業知識和技能傳承下來。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年輕人紛紛離開鄉村,回到農田的,也只有那些日益衰老的農民們。他們揮舞著手中的鋤頭,種下一粒粒的希望,但是,當他們離開這片土地的時候,誰來接過他們的手中的鋤頭,繼續種地呢?

我們一直在說,將農業科技化、生態化,將農田向無人農場轉變,但我們忘記了,還有幾億的農民在農田中,他們該如何延續他們的生存呢?我們開啟講述農民處境的一號檔,我們看到「空心村」背後的聲音,我們嘗試解答「誰來種地」的問題。

對此次事件您有什麽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註:原創不易,抄襲、洗稿必將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