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哈佛研究發現,長大後越混越好的孩子,小時候往往都有3個共同點

2024-07-08教育

「孩子小時候的表現,將會決定他長大之後的成就。」對於這句話,很多人並不認可。

因為他們覺得小孩子是「啥也沒定型」的,不僅身體發育差得遠,性格心理也沒有發育完全,所以孩子小時候的表現,和長大之後的成就很難存在較深的關聯。

但事實上,孩子小時候的表現,真的會影響孩子長大後的成就。正如有句老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並不是「迷信」,而是老一輩的經驗之談。

孩子長大之後混得好不好,和小時候的表現有很大關系

英國的卡斯比教授,針對孩子小時候的表現對長大後的成就影響這個問題進行過一次統計調研。

教授隨機抽取了一千名不滿7歲的兒童,並且記錄下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等資訊,然後對這一千名的兒童進行了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這些人在20年後所表現出來的性格特質,幾乎和20年前是相同的。

也就是說, 孩子小時候是啥樣,長大之後有很大的機率也是啥樣。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上,也有一項研究成果的釋出。這項研究針對的就是孩子小時候的氣質,對孩子長大之後的影響。

結果發現,孩子小時候的氣質表現,直接影響了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形成。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小時候有啥表現,長大之後就會形成什麽樣的性格。

美國心理學協會也做過類似的研究,他們針對700名兒童進行了長達40年的跟蹤觀察,結果發現,孩子長大之後的成就,和小時候的性格表現有極大的關系,擁有某些特質的孩子長大之後更容易成功。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做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孩子的智商發育方面,有一半都是在3歲前發育完成的。

孩子的性格形成,幾乎在7歲前就已經基本定型了 。簡而言之,就是孩子在童年時期的發育情況,已經基本決定了他們在成年之後的發展情況。

腦科學研究發現,孩子在出生之後的1000天內,大腦將會呈現一種超快發育的態勢,這段時間內,孩子的大腦將會完成80%的發育,產生大量的神經元連線。

這時候,如果孩子形成某種性格、習慣等,都會深深刻印在大腦中,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通俗點講,就是在大腦發育早期所形成的因素,會給大腦帶來更深的影響。

比如一些擁有「童子功」的人,在長大後會在相關領域變得更加出色,並且這種出色是沒有「童子功」的人難以趕超的,甚至付出數十倍努力也只能望而興嘆。

所以,孩子長大之後混得好不好,和小時候的表現關系很大。

哈佛研究發現,長大後越混越好的人,在小時候都有3個共同點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長大之後越混越好,所以我們不單單需要知道孩子小時候的表現會影響到長大之後的成就,還需要知道到底是哪些表現會讓孩子長大後越混越好,這樣我們才能夠盡早幹預。從而讓孩子在童年階段就形成這些特質,為以後的發展打好基礎。

對此,哈佛大學曾經對一千名30歲以上的成功人士進行過相關的調查研究,發現這些成功人士小時候都有一些特點。

●特點一:愛閱讀

不得不說,閱讀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由古至今,無數名人都擁有閱讀的習慣,比如說愛因史坦、魯迅、蘇軾、屈原、蘇秦、高爾基等等。

而就現代來說,那些有名的企業家也都有閱讀的習慣,比如馬雲、董明珠、李嘉誠、雷軍等等,他們都對書籍趨之若鶩。

甚至李嘉誠還笑稱自己看書是「搶知識」,這充分顯現出了李嘉誠對於看書的渴望。可見閱讀對於一個人的成功來說,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並且值得大家註意的是,這些名人愛看書的習慣,並不是在獲得成功之後才擁有的,而是打小就建立有閱讀的習慣。

所以,如果家長們想要讓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越混越好,就需要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引導孩子愛上看書。

●特點二:會來事

會來事,表面上看起來是說一個人很有「眼色」,能夠處理各種事務,實質上這是一種超強適應力的體現。

會來事兒的人,往往在各種環境中都擁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可以快速融入不同的環境,對於各種秩序規則的接受力也很強。

並且,他們不僅適應力強,本身的學習能力和邏輯性也很強,情商、逆商也不弱。

所以,要想孩子在以後越混越好,就需要在小時候讓孩子變得「有眼色」,註意培養孩子的逆商和情商。

●特點三:懂自律

自律的人,真的很可怕,因為他們能夠將任何事情堅持到底,能夠更好地去執行自己的計劃,從而達到預期目標。

通俗點講,就是他們想發展成何種程度,就基本上能夠達到何種程度,而這種特質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

所以,家長們應該在小時候就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這樣孩子才會獲得更好的自我提升效果,才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父母該如何維護和培養孩子的這三個特點?

1)培養孩子閱讀習慣並不是逼著孩子看書

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孩子發自內心的一種閱讀欲望,並不是被動地、在消極狀態下的閱讀。

因為只有主動地閱讀,在閱讀的時候充滿積極性,孩子才能夠從中獲取足夠的好處。

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時候,一定要采用正確的方法,使用引導的方式來讓孩子閱讀,而不是像監督犯人一般看著孩子閱讀。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從 講故事、聊天入手,讓孩子喜歡上故事 ,比如經常陪孩子說話,給孩子講小故事等等。

當孩子稍微長大一些之後,我們就可以拿著繪本書給孩子講故事了,在孩子閱讀的時候,我們要註意采用「指讀」地方式,讓孩子知道我們在念什麽,從而激發起孩子對文字的興趣,引起孩子最初的閱讀欲望。

2)想讓孩子「會來事」就得給孩子做出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而孩子對於社會適應力這件事,單憑「講解」是無法讓孩子明白的,家長需要給孩子作出形象的示範。

比如家長在與人交際的時候,最好帶上孩子,讓孩子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交際環境,掌握交際技巧。

比如家長帶孩子到一個比較陌生的環境中時,要明確地示範出不同環境我們應該遵守的秩序,就像在遊泳館我們可以穿泳褲。

但是在大街上逛街的時候就不能穿泳褲,讓孩子知道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秩序規則。

最後,家長還需要主動地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比如給孩子買一些關於情緒管理的繪本書籍等,或是家長可以給孩子示範不同情緒的不同處理方式,從而提高孩子的情商等等。

同時我們要註意,家長平時的情緒控制能力,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情商發展,所以家長在孩子面前千萬不要表現出情緒失控的狀態。

3)培養自律不是壓抑孩子的本性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自律性認知產生了誤解,比如有的孩子寫作業很不專註,10分鐘的作業斷斷續續能寫兩個小時。

而家長告訴孩子,如果10分鐘做不完就需要受到打罵等懲罰,迫使孩子在10分鐘內做完。

之後,家長發現孩子每次做作業都能夠在10分鐘做完了。對於這種情況,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這種行為是「自律」。

但其實是孩子的本性被暫時壓制,長時間這樣的話會讓孩子產生極大的厭學甚至厭世情緒,對於親子關系、家庭和諧、孩子的發展甚至人身安全都是不利的。

所以,培養孩子的自律性,還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和興趣的引導開始,我們要對孩子多加「利誘」而不是「威逼」。

比如讓孩子知道早早寫完作業就可以痛快的和小白玩等等,讓孩子因為積極的因素而主動的管控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因為消極的因素被動的壓制自己的本性。

寫在最後

很多家長都覺得「小孩子啥都不懂」,所以對孩提時期的孩子不加以培養,導致孩子的成長被耽誤。

而在認識到孩子「以小看老」的事實之後,希望家長們都能夠重視起來,在孩子小時候就培養孩子這些特質,讓孩子長大之後也可以越混越好,越來越優秀。

【互動話題】:你覺得孩子小時候擁有哪些特質,長大後會很有出息呢?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