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輟學少女逆襲世界冠軍,這個00後贏了

2024-01-14教育

從技校學生到世界冠軍,逆襲,成為了她的人生關鍵詞。從小城出走,讓她明白了技能之於人的重要性;走向世界,在世界技能大賽中實作「零的突破」;獲得金牌,寫就了職業教育新的輝煌。她讓人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讓世界見證了中國青年的潛力與魄力。金牌不是她的終點,成功不會為她設限,知識不分優劣,奮鬥永無止境。

姜雨荷這個名字,是從2022年開始受到關註的。這年11月27日,姜雨荷在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化學實驗室技術計畫中拿下金牌,實作了中國該計畫金牌「零」的突破。

在過往大多數報道的描述裏,她是穿著領獎服、戴著金牌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冠軍。但事實上,原本的姜雨荷,可能並不符合這種期待。

她說,自己小時候不愛學習,還喜歡看言情小說之類的課外書;她不愛幹凈利落的高馬尾,更多時候會把頭發披散下來。作為一個「路癡」,她在不大的商圈裏走了20分鐘,才找到我們約定好的吃飯地點。

但在化學這個領域,她又會表現出作為一名選手和老師的專業:實驗報告上的英文縮寫,她條件反射般地就能知道是什麽意思;學生的實驗失敗,她會迅速提出哪個步驟可能出了問題。

姜雨荷世界技能大賽比賽現場

與那些成熟且富有經驗的「成功人士」不同的是,姜雨荷身上的驕傲很少。她身上依然保留著一名「00後」的平凡和稚氣。見到比她大三歲的記者,2002年生的姜雨荷,甚至會稱「姐姐」。12月初的開封,最低溫度已經降到零度以下,但姜雨荷會把這稱作秋天。

這是一個讓人感到內心幹凈並且善良的人。在更多人的認知裏,培養冠軍是一個「造神」的過程,但對於姜雨荷來說,一切不過是剛剛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發生了。

此時距離姜雨荷拿到金牌已經過去一年多。她被廣為講述的,是大眾眼裏的關於逆襲的故事,但除下金牌的光環,她身上流淌著的,是這一代年輕人困且益堅,歷盡千帆而不墜青雲的誌向與勇氣。

南風窗

,贊132

「2023年度青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化學實驗室技術計畫金牌獲得者

打工和打工之間,是有區別的

一句姜雨荷常說的話是:「打工跟打工之間是有區別的,但凡知識和技能你掌握一個,都可以靠這個養家糊口。」

姜雨荷是河南南陽人,家境一般,母親在紡織廠打工,父親在家種地。在鄉下上學時,姜雨荷總是坐不住,喜歡跟小夥伴們去掏鳥窩、捉蝦,小學階段「越往上學就覺得越困難」。這一度讓她對學習失了興趣。

2015年,姜雨荷在河南鄧州的一個小城上了初中。當地的教育資源沒什麽優勢,而她又比較好動,上課還老喜歡神遊,看了不少【火花】之類的言情小說。因此,在剛剛接觸化學時,她並沒有打下什麽好基礎。

沒堅持到初中畢業,她就決定不再上學了。

農村許多輟學者會到南方的城市打工。2016年的【中國童工情況調查】指出,據初中的輟學率推斷,每年有將近300萬的輟學青少年準備進入勞動力市場。

電影【村小的孩子】劇照

姜雨荷很快就加入了輟學的大軍。2017年,她連畢業證都沒拿,就跟著表姐來到了東莞。她記得,當時班裏有好幾個同學也中斷了學業。

這些青少年對義務教育的重要性尚且不明不白,對自己即將面臨的就業市場更是一無所知。

很快,姜雨荷就發現打工和自己想象的根本不一樣——憑借自己的初中學歷,只能進工廠做流水線女工,從早幹到晚,每個月最多也就4000多元薪資。

工廠裏的日子一眼就能望到頭——女孩們再大一些就結了婚生小孩,再了不起也就是當個組長。

她不想這樣過下去。

那年春節回家,她決定了,要去學一門技術。

讀書,變得有意思

在大眾的認知裏,技校裏的學生魚龍混雜,教育水平也難有保障,但對於義務教育基礎薄弱的學生(尤其是肄業生)來說,技校確實意味著另一種機會。

2023年3月23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釋出會透露,全國目前有中等職業學校9752所(含技工學校),2022年招生650.69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的40.71%;在校生1784.61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的39.67%;在高等教育階段,高職(含職業本科)學校有1521所,2022年招生546.61萬人,連續4年超過了普通本科的招生規模。

姜雨荷的母校河南化工技師學院

姜雨荷就讀的河南化工技師學院(下稱「河南化院」)位於開封市,以初中畢業生為主要生源,同時面向高中肄業生、高中畢業生和社會人士招生。她看招生簡章上寫著不要學費,還包就業,過完年就讓父母給自己報了名。

相比初中,姜雨荷的學習狀態有了很大改變。

河南化院是一所含笑量很高的學校,電梯裏提示:微笑成為習慣;校園裏還有一處景觀提名為「開心走廊」/ 南風窗高級記者 施晶晶 攝

姜雨荷選的專業是化工分析與檢驗,課程以專業課為主,文化課偏少。初中時對化學「不太感冒」的她發現,這個專業還挺有意思,「(這裏的)實踐性比較強,在實踐中去學,特別好玩兒」。上課的時候,姜雨荷還主動坐到第一排。

第一學年結束後,機會出現了。

2018年,河南化院啟動了化學實驗室技術培訓計畫。2019年,培訓隊開始招人,姜雨荷的老師賀攀科註意到了她。

姜雨荷回憶起來,當時有八九十個人報名,但她「一開始很不起眼」,成績只能排到班裏的15名左右。

不過,這裏的選拔標準不是「唯分數論」,除了理論和操作以外,還考察心理和體能。姜雨荷的心理測試成績是當中的第一名。「他(教練)認為實操還有理論是可以慢慢補起來的,但一個人的性格難改,所以教練決定把我留下繼續觀察。」

姜雨荷/技能中國

剛剛入隊時,姜雨荷覺得拿獎還是件離自己「很遙遠的事兒」。當時,姜雨荷的學長賀江濤即將前往俄羅斯喀山參加世界技能大賽,聲名大噪。她想:「我跟他距離十萬八千裏,這種好事怎麽可能輪到我?」

但不論如何,教練堅持要求她試一試。姜雨荷從班裏的12名選手中脫穎而出,一路參加市賽、省賽乃至國賽。

4年的訓練,辛苦是必然的。那段時間,姜雨荷每天都要學12個小時,周末也不休息。逢過年的時候,姜雨荷臘月廿九回家,大年初三就被學校的車接了回來。「做實驗的時候,教練覺得我做得不夠好,告訴我要這樣那樣調整,我有時候還會發脾氣。」

訓練又苦又累,不斷有選手結束或是被淘汰。到2019年底,校集訓隊只剩姜雨荷和另一名選手。最後,唯一的夥伴也離開了。

但姜雨荷明白,想成功就必須堅持。「即使不出眾,也沒那麽優秀,但只要能堅持下去,你就能成功。」她說。

冠 軍

2022年11月,姜雨荷坐了10小時的飛機,作為中國選手前往奧地利參賽。

比賽一共進行三天,加起來有20個小時左右,需要完成三個實驗和11頁的英文報告。但在拿到試題的那一刻,姜雨荷「崩潰」了。

這套題超出了她的設想,跟她在國內接受的訓練模式不太一樣。在國內做實驗,試題要做什麽、要用什麽都寫得很清楚,藥品和儀器也會分好類,但比賽現場的儀器跟「大亂燉」一樣,全都扔在桌上一起堆著,試劑也是四五十個藥品全放在一起。「那些東西我都不熟,有的儀器我都沒用過(因為國內不用那種)。」

考題也只給了簡單的描述。「比如給你一個透明的玻璃瓶,玻璃瓶裏面放了粉末狀固體,提示玻璃瓶裏面有三種物質,你要把它測定出來,然後出具一個報告。它告訴你過程中要註意這個藥品容易揮發或者不穩定,所以你要考慮到用棕色的瓶子等等,但完全沒有告訴你具體應該怎麽做。你需要自己根據提供的試劑和儀器,設計一套實驗方案。」

姜雨荷是沖著金牌去的,但她當時想:這可完蛋了!

但姜雨荷想起,參加比賽前,心理老師告訴她:「在考場上不一定要發揮100%的實力,發揮出平時80%的實力,就已經距離成功很近了。」

姜雨荷花了二三十分鐘才回過神來,一步一步梳理,順利把實驗進行了下去,還拿了第一。

上台領獎的時候,姜雨荷雖不至於熱淚盈眶,但還是興奮得有些緊張。回看視訊的時候,她才發現銀牌和銅牌的獲獎人原想和她握手,可她當時完全沒有註意到,「因為我當時太緊張了」。

還算圓滿,這是姜雨荷四年逆襲故事畫下的句號。

姜雨荷以前喜歡一句話,叫「狹路相逢勇者勝」。「在同一條路上,會有很多人跟你一起去爭奪一個名額,那麽這個時候就要看誰比較勇敢,誰能夠堅持下來,誰能夠放下一切,靜下心來做一件事,不怕失去所有,非常勇敢堅定地去做一件事。不管是比賽還是什麽,可能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困難,我覺得只要我埋頭過完自己的坎,一步一步朝著終點走,也不往回看,也不看其他人,只要做好我自己,我就能夠成功。」

姜雨荷

如今,姜雨荷已經成為河南化院的一名教師。周一到周五,她都在實驗室裏指導學生做實驗。她想多學一些實驗的技巧,也希望能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後輩。

輟學、南下打工、回到學校、參加比賽……可以說,技校的教育覆寫了姜雨荷的人生軌跡;也可以說,覆寫她人生的是她自己。姜雨荷說:「如果不是因為這場比賽,我就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人。」

但現在,她是一顆耀眼的星星。

采訪那天,姜雨荷把我送到校門口,說:「學校門口以前全是擺攤,賣小吃和衣服,就像夜市一樣。」她想起了廣東的燒烤:「我比較喜歡吃辣一點口味的,廣東對我來說比較清淡,但是那邊也有很多好吃的,我晚上的時候喜歡去吃燒烤。北方沒有海鮮,所以我們這邊的燒烤沒有廣東的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