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把女兒吼一頓後,我才發現:溝通最需要的不是耳朵,而是用眼睛看

2024-04-02教育

文/蘭媽談育兒

「你聽見沒有?」

「我說多少遍了」

「你再不起床,就要遲到了」

「我不會再說第二、第三遍了,你自己看著辦吧」

這是蘭媽今天早上催大女兒上學的場景

可有了之前: 「不催不動,越催越不動」 的經驗後,這次我提醒女兒 「時間不早」 後就直接蓋著被子呼呼大睡

本以為「眼不見為凈」,讓孩子自個 憋一憋 就不會再拖拉磨蹭了

事實也證明,3分鐘沒動、5分鐘沒動,到了10分鐘時女兒就 火急火燎 地起床了

從穿衣服、到洗漱,也只用了不到十分鐘時間

但到了臨出門時,女兒又可憐巴巴地找到我說:「媽媽,我感覺不舒服,頭好疼」

一想到女兒之前不想上學就裝病的伎倆,我頓時火冒三丈,對她吼著說:「頭疼也得去上學」

被吼之後,女兒氣沖沖地背著書包就離開了家

當時我還暗自生氣,覺得老大脾氣太差、也太記仇了,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心懷愧疚

事情還要從吃午飯開始說起,中午放學後,我看到女兒用紙不停地擦鼻涕,就關心她的身體狀況

沒想到,她也順勢說出了心中的委屈:「媽媽,為什麽妹妹每次不舒服的時候就請假在家裏休息,而我每次不舒服,你就兇巴巴地吼我呢」

聽到這裏,我內心一緊,跟她解釋說:「那是因為妹妹年齡小抵抗力又比較差,如果強行送到學校可能會加重病情,而你現在又是學習知識的關鍵階段,媽媽也是擔心會耽誤你的學習」

盡管這番交談讓大女兒內心不再那麽大的反應,可我依然從她的眼睛裏看到了委屈

也就是從那一刻我逐漸明白了,和孩子溝通最需要的:不是用耳朵聽、而是用眼睛去看

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做好這一點,建議記住以下三招,可以跟孩子建立有效的溝通頻道

01

先等一等

認真聽孩子把話說完

為什麽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系總容易變得針鋒相對?歸根結底還是「愛之深、責之切」

就拿蘭媽自己來說吧,兩個女兒都是一樣養,可小學和幼稚園終究是不同的

自打上小學開始,老大的學習就不怎麽跟得上,老師每學期也多少會有那麽幾次電話存取

特別是某段時間貪玩心強、沒有好好學習了,那老師不出一個星期就準打電話過來

不想大女兒的學習掉隊太後,將來在學習方面更吃力,平時對她就稍微嚴厲一些

這次不舒服鬧情緒事件也是一樣

我和女兒之間最大的溝通隔閡就是:「急性子」

孩子一說「不舒服」,我就潛意識覺得她在裝病,這是第一大錯

擔心不舒服請假會耽誤學習,就強硬態度地命令:「必須要上學」,這是第二大錯

而孩子被傷害、從此關上溝通大門,也只需要這兩句話就夠了

幸運的是,我在傷害大女兒之後,她沒有把這份委屈吞在肚子裏,而是拿出來質問我「為什麽妹妹生病就可以請假休息」

恰好是這番質問讓我更深刻地看到了孩子的內心需求

因為妹妹不舒服就可以請假在家休息,所以姐姐也想偷懶得到同樣的待遇

這過分嗎?從小朋友的視角來說,真的是再尋常不過了

特別是二胎家庭裏的兩個小孩,為什麽要爭寵?原因還不是在比較中看誰更能引起重視

當大女兒說完她的委屈,而我也解釋了自己的觀點後,我還發現:「好的溝通就是多聽一聽對方的心意」

特別是解釋「擔心請假會耽誤學習」過後,大女兒繼續反駁說:「不會的」,我沒有再急著打斷她的話

而是耐心地等一等,聽她講述最近學習進步的一些細節,說到老師誇獎的地方,我還配合著點贊,表揚她:「最近進步很大」

後來,等到午飯過後臨上學時,我又問她:「好點沒有,如果還是難受不如在家休息半天」

沒想到,事情卻發生了反轉,女兒直接對我說:「沒事,就是總流鼻涕,這都是小事」

再看著女兒哼著小曲,背著書包一蹦一跳地離開家的一幕,我的心情也跟著明朗起來

看吧,這就是好好溝通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不停下來等一等,等待孩子把自己心裏面所想的話講出來,那我們對孩子的了解也只限於當初的負面標簽

認真聽孩子把話說完,這是我們和孩子溝通的必修課,也是給彼此重新認知的一次機會

02

後問一問

需要爸爸媽媽怎麽做

孩子不講道理、或者故意跟父母頂嘴,本質上有所需才會有所爭執,也相當於孩子的求救訊號

多年之前,有一位單親媽媽遇到這樣崩潰的一幕

當時,她的兒子正在一旁做數學題

那一邊抓耳撓腮、一邊不停翻書的模樣,看起來好像是遇到了什麽困難

為了幫助到兒子,媽媽就急忙詢問:「怎麽回事,到底是哪道題把你難住了,把自己搞得那麽難受」

沒想到,兒子聽到後情緒大漲,特別焦躁地對媽媽吼著說:「你煩不煩呀,別管我」

就是這句話,把媽媽激怒了,她忍不住開始對兒子抱怨:「你對我發什麽脾氣,這麽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以後還怎麽考大學」

兒子聽後,生氣地推了她媽媽一下,然後撂下一句:「我考不考得上大學,和你無關」,就離開了房間

看著兒子在房間多待一秒都難受的樣子,媽媽被氣得眼淚直流

她不明白為什麽會被兒子如此 忤逆 ,也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修復這段連溝通都 費勁 的破碎關系

聽完這段經歷,我突然想到曾經上心理課時聽老師講了這樣一段話:

「當一個人特別渴望把某些事做好,而能力有限又不能做好時,這個人的大腦就會分泌皮質醇,使人產生強烈的壓力激素,內心也會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郁悶地發泄憤怒」

其實,孩子動不動發脾氣、頂嘴、或叛逆,從心理上來說,就是屬於 「無能憤怒」 的沮喪感在作祟

特別是當孩子的年齡逐漸增長、或者自我意識強烈的時候,他們的好勝心和自尊心也會隨之增強

這個時候孩子特別想要把某件事情做好時,他們就會投入過高的 期待

一旦沒有按照預期效果發展,還會因為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而將 壞脾氣 發泄在別人身上

所以,孩子亂發脾氣、叛逆頂嘴了,也相當於一種求救方式,是他們處理不好自己情緒、也是遇到了困難的求救訊號

理解並掌握這一規律,每當孩子發脾氣、情緒沮喪時溫柔地抱一抱孩子,當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後問一問:「需要爸爸媽媽做些什麽」

這種以孩子感受為主的溝通形式,就是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安全感,也是用「眼睛」觀察才能發現的細節

03

再看一看

發現孩子進步的地方

之前寫了一篇文章,是關於「孩子一言不合就發脾氣」的話題

有位媽媽看到這篇文章後就給我留言,她說:

我家兒子就是這樣,不管你讓他幹什麽都是一副「憑什麽」的樣子,就連他自己的事情也是那樣,讓他寫作業不聽,故意拖延、磨蹭、甚至亂寫亂畫氣人

你讓他吃飯也是一樣,不好好吃飯就算了,還故意挑三揀四,不是說菜鹹了、就是說湯不好喝,我讓他讀一讀優秀作文,他便要去看漫畫小說

總之,就是你讓他做的事情不幹,你不讓做的事情偏要做

聽完媽媽的一番描述,我似乎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曾經女兒跟我頂嘴的時候也是這樣,總是能把你氣得 火冒三丈 ,說很多苦惱又傷人的話

後來,我接觸了一個名詞,叫做:「挑釁式需求」

也就是這個名詞讓我意識到,孩子的所有情緒都和他們的需求有關

只不過呢,大部份的孩子都缺乏完整的表達能力,只表達欲望、而不交流需求,就很容易發生不同的爭論

比如,孩子做完作業之後想跟同學出去玩,他會先想著跟家長商量說:「我可以寫完作業去找同學玩嗎」

需要註意,在這份需求裏有多個重要資訊:

第一,約好了出去玩,有孩子對同學的承諾

第二,寫完作業後玩,是孩子放松的正常需求

第三,學習好壞和玩無關,貪玩是孩子的童年標誌

很明顯,當父母的我們不考慮這些感受和需求,總是固執地認為 「孩子一玩就會耽誤學習」, 那不同的認知差異就會很快激起一場 「權力之爭」

家長希望用強勢態度壓制、命令孩子,可孩子又豈是乖乖聽話的主兒呢

為了捍衛自己的 權益 ,也因為看不慣父母的強勢態度,他們就會選擇故意跟父母作對,這其實也是孩子用 憤怒 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曾經,還遇到過一個特別溫柔的媽媽,蘭媽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就值得大家學習

那一次,這位媽媽帶著她女兒到餐廳吃飯

小朋友嘛,總喜歡 活蹦亂跳 ,剛坐在沙發椅上就 迫不及待 地脫掉鞋,赤腳站在椅子上跳來跳去

旁邊的爺爺奶奶、和爸爸都勸說:「趕緊下來,太危險了,在工作場合脫鞋也是不禮貌的行為」

女孩不聽,繼續蹦蹦跳跳,展示自己剛買的魔法棒

好在,正在任性揮舞、而其他人都勸說不動的時候,溫柔的媽媽來了

只見,媽媽蹲下身子,摸了摸女孩的頭,然後指著地上的水晶鞋說:「今天的鞋真幹凈,聽說今天這鞋是你自己穿的、也是自己擦幹凈的,媽媽要表揚你,最近真的進步很大」

小姑娘一聽,趕緊乖乖地坐在椅子上,還現場給媽媽展示自己穿鞋的認真模樣

這就是溫柔媽媽的聰明之處,巧妙地用優點激發孩子本能地做好某事,這種用心程度也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心靈感應

你用眼睛看到孩子的優點,再用表揚的語言表達出來,那孩子在這種進步狀態下自然就充滿行動力

屆時,我們再多鼓勵孩子做好某事、提些建議,孩子是不是就會更好地接受了呢

那麽,關於溝通最需要的不是用耳朵聽、而是用眼睛發現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