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教師要做學生成長的「催化劑」

2024-09-29教育

教室,就像化學變化的載體,師生的教學活動就如同化學反應,透過交流互動、思維碰撞實作知識、素養的轉化、重組和提升。從這個角度看,提高教學效果就是提高化學反應的速率,高效便捷的方法就是使用「催化劑」。追求優質教學效果是每一位教師走向優秀的必由之路,尋找適合學生成長的「催化劑」也是我多年來的孜孜所求。

激趣——

保證「催化劑」的高效性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基礎。多年來,我不斷摸索,嘗試找準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創設真實、有意義的情境,選好教學切入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在此過程中,我也走了一些彎路。但正是這些彎路,讓我意識到每個年齡段學生的興趣點都是不同的,不同年代、不同時期學生的興趣點也有所變化。與學生真實而富有生氣的生活相匹配的環境、事件、情境,才能更大程度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進行「鐵及其化合物」教學時,我從央視健康生活相關視訊匯入,引導學生談論日常生活中健康生活小知識。這一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讓平時在課堂上較為沈默的學生也能暢所欲言。當有學生提到不能用濃茶來吃藥和保健品時,我適時丟擲問題:補鐵劑說明書中明確提到,服用補鐵劑時搭配維生素C同服利於吸收,而不能和濃茶同飲,這是為什麽?

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透過小組合作、查閱文獻,很快就能做出解釋:茶葉水中含大量的鞣酸,鞣酸與Fe2+生成鞣酸亞鐵,它的性質不穩定,很快被氧化成鞣酸鐵的絡合物而呈藍黑色,使「茶水」變成了「墨水」,從而使補鐵劑失去相應功效。但是,維生素C具有還原性,可以將鞣酸鐵中的Fe3+變回Fe2+,有助於補鐵劑的吸收。緊接著,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向「墨水」中加入維生素C能不能將其再變成「茶水」?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探究課題,馬上鼓勵他們去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多次實驗後學生們發現「墨水」並沒有變回「茶水」。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更濃了,學習積極性更加高漲。他們紛紛提問:茶葉中是否有鞣酸?為什麽形成鞣酸亞鐵後更容易被氧化?維生素C在該過程中究竟發揮了什麽作用?……

面對學生們的熱烈討論,我看到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只有當教師不拘泥於預設的教案,眼中有學生,才能及時捕捉到學習行程中的資訊並快速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憤悱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課堂教學才能是高效的。

啟思——

保證「催化劑」的持續性

興趣是激發學生潛能的第一步,啟發學生理解化學、啟迪學生掌握方法、促進學生思維品質進階提升,是保證高效課堂持續性的關鍵。我曾經開設過一節公開課「SO2制備與性質檢驗實驗」。作為一節經典驗證性實驗課,我在備課時考慮到,如果僅僅以講授、紙筆實驗等傳統教學方式組織教學的話,教學過程以知識清單的形式羅列,達不到啟迪學生思維的目標。於是,我設計了幾個小任務:一是從類別和價態的角度分析SO2制備的原理;二是小組合作設計實驗;三是動手實驗,分享、評價實驗結果;四是改進、完善實驗。經過這樣設計,就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且符合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也對科學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學生一旦具有了科學的思維品質,構建了思維認知模型,再解決類似問題就會有依據、有方法、有效率。如後來學習「Cl2制備與性質檢驗」「NO2制備與性質檢驗」,學生就會嘗試用同樣的辦法自主、高效地完成實驗探究。

當然,只有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知識能力「最近發展區」的「啟思」課堂教學才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才能最大程度實作同頻共振。我曾指導一位青年教師執教「純堿」一課。磨課時,該教師結合「侯氏制堿法」創設問題情境組織教學,既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又有利於實施「啟思」教學。但在具體實施時,該教師設計了一個任務——探究侯氏制堿法的工業生產流程。學生因為不具備相關的知識,使得課堂變得鴉雀無聲,出現了「卡頓」,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課後分析原因時,我建議該教師要提供相應的「支架」(資料、文獻等),並把這個任務轉變為幾個小任務,減少知識盲點,降低思維跨度。改進後,這節課得到師生的一致認可。

體驗——

保證「催化劑」的穩定性

體驗是引發學生學習的載體,體驗的物件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實問題,也可以是制定的計畫任務,學生基於自身水平胡團隊的協作,設計並實施方案,透過問題解決的過程進行體驗學習。課程標準中明確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為了讓學生真實體驗化學的學習和價值,在教學「電鍍」時,我就以「學校水龍頭生銹如何解決」為題,引導學生運用電解池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本節課我首先讓學生課前分組透過圖書館查閱資料、問卷調查和工廠實地考察等方式調研電鍍在生活中的套用,學生走出課堂體驗社會並透過自己努力收集資訊獲取知識,這是對傳統學習方式的一種突破。

隨後,學生根據調研提出「我們可以在水龍頭打磨除銹後在表面鍍銅」的設想,而我給出引導性問題「在哪裏進行電鍍」,學生立馬把思路聚焦到電解槽的設計上,跨學科融合物理知識,運用電焊筆焊接電極連線電路,設計了串聯、並聯等多種電解槽用於不同需求的電鍍。實際情況顯示各組電鍍效果不同,為了加深對電鍍的理解,我提出:「哪些因素會影響電鍍的效果,如何做出更好的鍍銅水龍頭呢?」學生分組運用控制變量法動手實踐,分別探究電鍍液濃度、電極距離、電壓、電鍍時長、鍍件光滑程度等因素,學生基於實驗結果歸納出最佳的電鍍條件,並取下學校生銹水龍頭進行鍍銅,完成後重新安裝使用。

親身體驗才會印象深刻,加之每當學生看到在使用的鍍銅水龍頭都是一種無形的激勵,透過實踐證明等學習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提升高效學習的穩定性。

適切——

保證「催化劑」的選擇性

化學反應中,對於不同的催化劑來說,對一種反應的催化作用是不同的,這種性質被稱為催化劑的選擇性。教育也是有選擇性的,我堅持的原則就是「因材施教、適切培養」。不同的學生,他的基礎、特長、追求、潛能等都是不一樣的,「適切」的核心在於強調教育過程與內容的個人化、精準化及適應力,能夠根據每名學生的獨特興趣、能力、學習風格以及發展需求,提供合適、有效的教育策略和資源,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潛能最大化。

學生小沙在化學學科上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充滿好奇。然而,他在理論學習上遇到了一些困難,特別是對復混成學概念的理解和套用方面明顯感覺比較吃力。小沙的這種情況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新課程實施以來,對學生在探究意識、科學精神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進而特別強調重要概念、理論的建構。在進行「酸堿中和滴定」的教學時,我有意識地把所帶班級裏像小沙一樣的學生集中起來,帶著他們走進實驗室,開展名為「走進定量分析的世界」的微課題研究。他們對此都很興奮。經過共同交流,該項研究形成了酸堿中和滴定的3個子任務:自制指示劑、視覺化探索、滴定曲線分析。學生們透過采摘葉片、分離提純、實驗驗證等過程體驗探究過程,順利完成指示劑的制備。接著,學生們利用數位化傳感器探索中和滴定過程中微觀粒子的變化,加深對滴定原理的認知。最後,根據實驗結果,學生們繪制出一條條優美的滴定曲線,對中和滴定的認識又一次得到提升。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能夠獨立完成復雜的化學實驗並準確記錄和分析數據,理論理解能力也有所增強,能夠較好地掌握和套用復雜的化學概念。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和熱情更加濃厚了,他們開始主動探索化學領域的未知問題並積極參與課外科研活動。

做到「激趣、啟思、體驗、適切」,需要教師厘清「教」與「學」的深層含義,幫助學生揚其所長、擁其所愛,向往大海給他一副船槳,向往藍天給他一雙翅膀。作為教師,需要靜下心去觀察、去評估、去分類、去選擇、去支持,助力學生不斷發展。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