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羽絨服也要蹭「北大」,院校維權不該是個老大難問題 | 新京報快評

2024-01-20教育


有關部門不妨順藤摸瓜,對市場上的冒牌情況進行統一摸底、集中整治 。

▲ 北京大學。圖/北京大學官網視訊截圖

文 | 江城


1月19日,北京大學標識管理辦公室釋出聲明稱,兩公司在多個網路平台宣傳銷售印有「北京大學」系列商標標識的羽絨服產品,該辦已提起行政投訴。


根據聲明,北大的很多標識,包括「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北大」「PKU」「學校徽誌」等,都是系列註冊商標,未經授權不得使用。而這兩家公司常年以「在校生、校友」的名義,在多個網路平台宣傳銷售印有「北京大學」系列商標標識的羽絨服產品,卻並未獲得授權。


很明顯,這是一種蹭名校的侵權行為。從媒體報道可以看到,不只是北大,掛著北電、中戲等學校logo的羽絨服在網路平台上也隨處可見。而從商家「和學校的一樣」「可拿原版對比」「還有低配版本,做工品質差一點」等說法中不難看出,大多都是仿品。


其實,院校被一些商家蹭熱度的情況,近些年越來越常見,已經成了侵權重災區。比如,前些年清華大學就起訴了一批掛著「清華」字樣的幼稚園。在不少判決中,清華的權利主張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對於這些行為,法律規定也很清楚。比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就載明,經營者不得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響的企業名稱 (包括簡稱、字號等) 、社會組織名稱 (包括簡稱等) 、姓名 (包括筆名、藝名、譯名等) ,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可見,那些冒牌,無論是明目張膽地使用標識,還是隱晦地提及暗示,都不合法。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市場經營、品牌增值畢竟不是院校的主業,相比企業、公司,院校的維權能力仍有限。北大、清華作為國內頭部高校,法律團隊、維權意識相對成熟,都難免顯得捉襟見肘、疲於應付,其他院校的狀況更可想而知。


比如,此前就有媒體報道,一批零食也開始蹭名校,動輒打著「某某農科院」研制、「某某大學」開發,其實都是冒牌。但作為被侵權大戶的某農業科學院直言,自己「缺乏這些維權的經驗」,同時人力、物力、財力方面都比較欠缺,很難去維權。相信不少院校都有類似的困擾。


因此,對於這種蹭名校行為,除了學校自身主動維權,相關部門也可以協調專項行動,幫助學校進行統一維權。


2020年,市場監管總局曾釋出通知,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清理整治知名醫院等機構被冒牌問題,對「協和」「華山」「湘雅」「華西」「齊魯」「同濟」「天壇」等知名醫院被冒牌問題進行重點整頓。這其實可以成為一種解決思路。


就拿冒牌羽絨服來說,遭受侵權困擾的並非北大一家,相關部門也不妨順藤摸瓜,對市場上的冒牌情況進行統一摸底、集中整治,降低院校單獨打假的成本,幫助其快速有效維權。


同時,電商平台對這些商品也應當加強稽核。從此次曝光的案例看,包括羽絨服在內的很多冒牌產品都在電商平台售賣,平台顯然應當履行稽核義務,無論事前的資格查驗,還是接到院校維權,也或者消費者投訴後的糾紛處理,電商平台都應當提高效率,並針對違規情況提高處罰力度。


隨著院校光環越來越具有市場效應、日益成為有號召力的商業品牌,其維權能力的短板也可能日益凸顯出來。社會各界應當看到這種落差,幫助院校加強權益保障,進一步完善市場秩序,別再讓院校維權成為一個老大難問題了。

撰稿 / 江城(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