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新聞8點見丨川普遭槍擊的已知與未知;快評:別真把大學上成了中專

2024-07-17教育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當地時間7月13日下午,美國前總統川普在賓夕法尼亞州舉行競選集會,現場發生槍擊事件。當時川普剛開始發表演講不久,突然響起槍聲,川普隨後臥倒在演講台下。從視訊畫面看,當時,川普的臉上顯露出痛苦表情,並用手捂住右耳。川普的右臉和耳朵上有血跡。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確認,賓夕法尼亞州貝茲帕克市的20歲男子湯瑪斯·馬修·克魯克斯是此次槍擊案的槍手,他是註冊的美國共和黨人,但其作案動機尚未查明。美國輿論認為,此次槍擊事件將給今年美國撲朔迷離的大選選情再增不確定的政治因素。

距離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還有不到4個月的時間,在這個節骨眼上,釘選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川普遭遇槍擊。美聯社稱,此次川普遭遇槍擊,讓政治暴力再次震撼美國。1968年勞勃·甘迺迪在加州遇刺後,競選活動的風險變得更加緊迫。1972年,阿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勒斯參與總統競選,但在華盛頓特區外的一次競選活動後遭到槍擊,這導致美國對總統候選人的保護力度加大,盡管威脅依然存在。

CNN認為,今年是美國大選年,本來選情就難以預測,此次針對川普的襲擊事件又增添了一個不穩定的政治因素。原先兩黨的許多政客都在擔憂,在槍支如此容易獲得的美國,政治言論會產生什麽樣的後果。此前早就有人呼籲防止槍手在集會現場襲擊川普,但這一警告在13日還是成為了現實,勢必會對美國選舉產生深遠影響,只是遭襲的川普會如何對待此次襲擊事件仍未可知,具體有何影響仍應觀察。 閱讀全文>>>

動畫速覽川普遭槍擊。

這起槍擊事件讓川普聚齊了所有有利的大選政治符號。在網路上,此次槍擊事件引發了各種方向的討論。

視覺分析派註意到了川普高舉拳頭的一幕,在藍天、美國國旗、特勤局人員的背景襯托下,剛遭遇槍擊的川普舉起拳頭呼喊「FIGHT」。這一幕比他此前競選時親吻美國國旗更能「塑造一個不屈服的硬漢形象」。這一幕顯然已成功打動了部份美國民眾。

而陰謀派則認為,不能排除這起槍擊事件有自導自演的可能。其證據之一是,AR式步槍發射出的高速旋轉的子彈如果擊中了川普的耳朵,造成的傷害不會像視訊和照片顯示的那樣輕微。有分析認為,子彈並沒有擊中川普,他的耳朵受傷是提詞器玻璃碎片所致。

無論如何,這起槍擊事件以及能給民眾帶來直觀感受的視訊、照片集齊了美國大選所有應該具備的政治符號:有暴力,有懸疑,有硬漢。這些符號產生的效果,無疑超過了川普團隊此前所有的宣發。

一定程度上說,川普遭槍擊事件不僅是川普遭遇的危機,更是拜登和民主黨遭遇的最大危機。那幾顆射向川普的子彈,在事後同時也「射向了拜登和民主黨」。

客觀來看,在槍擊事件發生後,拜登和民主黨團隊的應對已是能作出的最佳應對。拜登譴責了暴力行動,一些民主黨大佬也紛紛對川普表示慰問。

但是,與首場電視辯論和北約峰會上那個木訥、呆板、頻頻出錯的拜登相比,川普的槍擊受難者和「硬漢」新人設,完全壓倒了拜登主打的有經驗人設,讓拜登更顯軟弱。 閱讀全文>>>

當地時間2024年7月13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美國前總統川普在舉行競選集會發表演講時,現場響起槍聲,他在特勤人員保護下立即撤離了演講台。圖/IC

歷史上,美國大選期間曾多次發生暗殺事件。

1912年,美國前總統狄奧多·羅斯福在擔任美國總統後決定再次參選。當年10月14日,他到密爾瓦基發表演講。就在他登台準備演講時,刺客施蘭克從人群中沖出,朝他開了槍。

1968年6月5日,勞勃·甘迺迪(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弟弟)在洛杉磯的一家酒店發表勝選演說,那時他是紐約州國會參議員,剛剛在總統大選民主黨初選中拿下了加州。而就在他走過酒店的儲藏室時遭槍擊,第二天去世。

1972年,阿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勒斯參與競選總統,但在華盛頓特區外的一次競選活動後遭到槍擊。槍擊導致其腰部以下癱瘓,後來他重新考慮了自己的政治立場。 新聞多一度>>>

「今天我們大部份的大學畢業生,其實就相當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專生、大專生。」近日,有經濟學者一則關於大學的言論在社交平台廣泛流傳。該學者在短視訊中表示,今天的大學畢業生,應對自己有客觀認識,今天的一本院校相當於以前的大專、二本院校以下就相當於以前的中專。這引發了熱議。

某高校畢業典禮現場,學生正在拍照留念。資料圖/新華社

單從當前的高等教育規模、大學及以上人口比例看,這一說法似乎沒有問題。但是,接受高等教育,不但要付出更多精力,還要支付學費、生活費,畢業如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提高收入,就會出現高等教育報酬率走低及「學歷高消費」等現象。

對此,一是要思考,發展高等教育如何提高報酬率,讓受教育者認為接受高等教育有價值;二是,受教育者如何面對新的社會發展形勢,而不是用傳統教育觀、成才觀看待今天的上大學?

數據顯示,199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招收本專科生108.36萬人。而2023年,全國共招收研究生130.17萬人,畢業生也多達101.5萬人,已接近1998年的本專科招生數。簡單以數量論,說現在的研究生相當於20世紀90年代的專科生,也不為過。

但是,如果上大學與不上大學直接就業,沒有什麽明顯差別,讀大學的意義又是什麽?

而要吸引適齡學生上大學,就需提高報酬率。其根本就在於保證人才培養品質,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此,要求高等學校要從保障品質出發,確定招生規模,以及嚴把品質關。

大學只能報酬給受教育者一張文憑,結果就是學歷貶值。一些研究生只能從事專科生就能勝任的工作,再看「一本相當於大專生,二本以下相當於中專」的論調,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大學強調培養品質,就會形成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迴圈。高品質人才進入社會後,推進產業發展升級,創造更多崗位,實作所有青年人更好就業。這才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積極意義所在。

另外一個值得註意的問題是,至今還有一些學生和家長認為「考上大學就好了」。這無疑是一種過時的觀念。需要明確的是,無論上大學還是考研,如今都不能只是追求一紙文憑了,而是要堅持提升能力,才能讓自己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就此去看,作為受教育的學生,別真把大學上成了中專,也需要認真算一算高等教育報酬率這本賬,規劃好自己的學業與職業發展。 閱讀全文>>>

俄烏沖突已經持續兩年有余。隨著國際局勢不斷變化,這場沖突何時結束、如何結束再次成為全球焦點。近日,記者專訪了俄羅斯著名國際問題專家、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學術主任安德烈·科爾圖諾夫。

俄羅斯著名國際問題專家、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學術主任安德烈·科爾圖諾夫。新京報記者 謝蓮 攝

科爾圖諾夫表示,現在很多專家和政客都認為,我們應該分階段處理這場沖突,從停火開始,然後繼續推進,最後也許在很多年後達成一個政治解決方案。普亭總統暗示的是,他不相信這種零碎的方法。

我認為他不相信這一點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他認為,即使停火得以實作,烏克蘭方面也很容易打破停火。第二個俄羅斯方面的擔憂在於,這場沖突不僅僅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問題,也是俄羅斯和西方的問題。這意味著,我們不僅需要讓烏克蘭人坐在談判桌上,還需要讓歐洲人甚至美國人坐在談判桌上。

這就是為什麽普亭總統堅持要求一個全面和最終的解決方案。這樣的解決方案並不容易找到,我認為目前的情況也還不成熟,無法達成這樣的協定。但我希望在某個時候,我們能接近這樣的協定。

有人猜測俄羅斯可能會在今年某個時候發動大規模攻勢,但這些只是猜測。關鍵在於俄羅斯是否準備好承受巨大損失,因為任何進攻都會有重大損失。而且,我們也不知道烏克蘭的韌性極限在哪裏。我們不知道(進攻)什麽時候會發生,也不知道是否會發生。到目前為止,只能說,我們可能會看到(俄羅斯)持續緩慢推進,而這取決於俄羅斯在戰場上可能面對的機遇或限制。

沖突何時結束很難說,我們只能希望明年是一個轉折點,至少在這場沖突的軍事層面上,雙方可能達到一個點,然後決定適可而止。雙方需要(就結束沖突)達成一致,但現在我們有兩個計劃,一個是澤連斯基計劃,另一個是普亭計劃,雙方很難調和。因為對於這場沖突應該如何結束,雙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立場。

我認為,在國際格局不斷變化、世界動蕩不安之時,保持一些穩定和持續的關系非常重要。而俄中關系絕對是一個重要的穩定因素,它們也展現出許多積極的動態。譬如貿易,俄中在雙邊貿易方面創下了紀錄。

毫無疑問,俄中關系正在快速發展。但我們不應該低估我們遇到的各種問題,在某些領域俄中關系還可以變得更加多樣化、更加多維。俄羅斯和中國的利益也並不總是一致的。但是,我認為我們可以對俄中關系的未來持樂觀態度,因為兩國都需要彼此。即使拋開地緣政治因素,兩個擁有很長共同邊界的大國之間開展合作、發展良好的關系是非常自然的。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