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長說,她參加了一個家長培訓班,專家說「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專家旁征博引,用大量例項證明這個觀點。
家長聽後感覺很有道理,從此以後,只要孩子在家,她就什麽事都不做了,所有時間都陪伴在孩子左右。孩子看電視,他就陪孩子一起看電視,孩子看書、做作業,她就拉把椅子坐在旁邊專職陪孩子,當然,家長記著專家說的話——絕不玩手機,就一心一意陪孩子,連書都不看,就陪在孩子身邊,兩眼盯著孩子身上……
可是,一學期過去了,孩子成績沒有提升不說,連性格都變了,變得沈默寡言,雖然家長天天陪在孩子身邊,但孩子卻很少和她說話,老師反饋說,孩子在學校也變得孤獨、孤僻起來,不願和其他同學交往,天天郁郁寡歡。家長於是找專家咨詢,專家聽了家長的敘述說,孩子這是想患抑郁癥的前奏啊……
這下,家長懵了,我天天陪孩子,孩子怎麽還會孤獨、抑郁了呢?是現在的專家「看」錯了,還是前面的專家講錯了?
在這裏,兩個專家都沒有錯,卻是我們這位家長對陪伴的理解錯了。她的這種陪伴還是陪伴嗎?說輕了,就像是考場上的監考者,說重了,像監獄裏的教官啊!
現實中,這樣的家長還不少,從孩子上幼稚園起,就做全職陪讀媽媽,陪孩子上幼稚園、上小學、上中學,上高中,可最後,孩子高考卻一塌糊塗,嚴重者,孩子根本撐不到高考,就抑郁了,這是為什麽呢?
陪伴的本意是「隨同做伴」,是指一個人做事,另一個人隨同一起,為其提供支持幫助。也就是說,陪伴是兩人「一夥」「一心」。而前面那位家長,實際上把陪伴變成了監督,借陪伴之名,行監督之實,把家庭變成了考場,把孩子當成考生,自己當成監考員,讓孩子的一舉一動,一頻一蹙,都處在家長的嚴密監控之下,使孩子失去自主、自由,身體得不到放松,內心倍受煎熬,心理長期處於壓抑狀態,時間久了,孩子精神抑郁甚至崩潰就成為必然……
所以,家長陪伴孩子,不能僅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站在孩子身邊,用身體陪伴,更不能把陪伴變成監督。真正的陪伴,是家長身和心都要和孩子一起、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心心相印,心靈上保持呼應,給孩子以自由、給孩子以獨立,孩子自己能行的時候,家長仿佛不存在,而在孩子「需要你」的第一時間出現,這樣的陪伴,才是智慧的陪伴。
智慧家長,都這樣陪陪伴孩子:
第一,盡可能親自接送孩子上下學;
第二,孩子在家,家長在家。孩子回家後,要有獨立的空間,獨處的時間,讓在學校緊張一天的孩子在身心上得以自由,得到放松、放飛。當然,孩子這時雖然不在家長眼前,但家長卻仍是不要玩手機、看電視、更不能打牌、打麻將,應該做好家長應該做的事情、特別是有益的事情,比如,能在家中完成的一些單位工作、看看書、讀讀報、寫寫文章等,但家長在做這些事情時一定保持清醒的頭腦——記得自己這時不是自己在家,不要做事專心致誌忘了孩子,家長一定要記著,自己是在「陪」孩子,要把孩子時刻放在心中,在孩子需要時,隨叫隨到,給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幫助,對孩子的行為、作為給予客觀的評價,積極的鼓勵,真誠的贊賞。
第三,孩子的成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的陪伴也是一個慢功,家長要真心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真心陪伴孩子,就要在心理年齡上要和孩子一樣大,說孩子喜歡的話,做孩子感興趣的事,把「說教」扔進垃圾筐,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長。
第四,孩子上學後,不要把學習當成孩子成長的全部。其實,學習——知識學習、考試成績,只是孩子成長的副產品,孩子只要心態陽光,心理向上,培養起自我學習的內驅力,學習好、考高分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所以,在學習這件事上,家長一定要相信孩子,相信學校,相信教師,相信孩子在學校就會學好。回家好,要讓孩子有回家的感覺,感受到家的溫暖,從家中、家長那裏汲取學習的力量,而非是回家後,讓孩子感到仍是學校學習的繼續,家長是只是教師的助手,仍在學習的環境中,身心得不到放松而疲憊。因此,回家後,只要孩子不說、不談學習,在家中家長盡量不要主動談及學習,甚至不談學習。
家長一定要明白,學習、作業學校教師有要求,每個孩子都冰雪聰明,都有上進心,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知道作業要完成,考個好分數是好事,在家長面前能昂起頭。所以,家長不要求,他們為自己學,家長若把學習當成孩子成長的全部,過度關註,孩子就變成了給家長學,學習就成為了負擔,學習內驅力盡失,孩子還怎麽會學好呢?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智慧家長從來都不是「以身陪身」,而是「以心伴心」,唯有父母與孩子心心相印,孩子才能快樂成長,天天向上!
對此,您怎麽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