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一個門外漢家長陪娃闖進名校:原來推娃最重要的是知道往哪推」

2024-01-24教育

大家好,我叫Lynn,兩個孩子的媽媽,現居青島。

2022年,兒子考入被譽作「天才音樂家搖籃」的耶胡迪梅紐因(青島)學校,學習小提琴。

我的本職工作其實是轉譯,和先生同屬「音癡」,家裏也沒有任何人是搞音樂的。作為音樂門外漢的家長帶著一個琴童, 一路上並不如古典音樂般美妙浪漫,反倒是磕磕絆絆、辛酸苦楚。

為人父母之初,常會對教育有諸多天真的設想,不如意後又往往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而 帶娃之旅,恐怕就是一個時時自省,最終與現實握手、相洽的過程。

誠然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世上也無萬能的育兒「聖經」,但是仍存在著許多共性問題。這裏,且跟大家分享下自己育兒的經歷和感悟。

在關鍵的節點「推」孩子一把

還記得娃在美國上的幼⼉園有間⾳樂教室,墻上掛滿了各種樂器,⽼師常常在此演奏不同的樂器。和孩⼦們做遊戲。這段時光,仿佛在娃的意識荒漠中拋下了⼏粒⾳樂種⼦。

後來為了帶娃體驗更多元的⽂化,我們輾轉到其他國家的國際學校。因為下午放學太早,覺著孩⼦每天瘋玩也不是個事⼉,就帶他去附近的⾳樂學校試課,不料他⼀眼就相中了⼩提琴。

從那一眼的初遇到成為一名琴童,中間隔著十萬八千裏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多年來這句話深入人心,但作為家長真的教育實踐後發現,它恐怕並非沒有值得商榷之處。

孩子來到世界上,對很多事情都充滿了好奇,東看看,西瞧瞧。有人會說,如果孩子不嘗試,怎麽知道自己喜歡哪個,不知道喜歡哪個,又怎麽能堅持下去。

這話看似看似邏輯正確,卻忽略了一個最大的漏洞——娃的興趣和他們的身高一樣,都在不停改變。

兒子3歲的時候,對【小豬佩吉】【汪汪大隊長】癡迷得不行,可是5歲以後又會對阿特曼愛不釋手,即便把佩吉玩具擺他面前,也絕對會視而不見。

興趣的航道改之又改,結果是,他會永遠只停留在起跑線上。

很多家長給娃光課外班就報4個以上,非得把體育,藝術,學科等全部覆蓋。這麽做說不上有什麽問題,德智體「全面開花」嘛。除了小提琴外,我家娃也去參加遊泳訓練,假期還會去上書法班。

可同樣是給娃嘗試不同的興趣,我見過很多家長最後陷入失望。

一類是什麽都管,門門要出好成績,結果所有的興趣都給雞成了垂頭喪氣;

一類是什麽都不管,家長把娃送進興趣班,自己在外面優哉遊哉地玩手機,結果可想而知。

還有一類好一些,是讓娃遍嘗所有興趣,然後擇其愛好從之,但家長仍把信任寄托在單純的興趣上。就我身邊的例子來看,這類娃最後多數也一無所長, 因為在體驗的路上,興趣不一定能找到,娃卻無數次記下兩個字,「放棄」。

這讓我意識到,興趣是需要培養、也是可以培養的,但另一方面,興趣一定是需要堅持的。所以我推娃的⽬標從始⾄終很專⼀:選了⼩提琴,然後堅持練下去。

我知道家長間會傳不少「神童」的故事,說某某的孩子從不刻苦練琴,一學就會。其實那都是騙人,編造這些故事,只是為了滿足虛榮心。

即便19世紀最重要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小時候都是被他爸爸關在小房間裏,完成練琴任務才能獲準吃飯。如果他爸爸覺得拉得不好,不會讓他吃任何東西。

莫札特的天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僅有絕對聽力,還擁有影像記憶,只要聽過的曲子立即能彈奏出來。天賦如斯,他父親仍然帶著他遍訪名師,督促他勤學苦練才有之後的成就。

絕不是說在今天還要去提倡棍棒教育,這又是走極端。然而,我覺得 在關鍵的節點和層面推娃一把,是家長真正需要下意識去做的。

尤其是像樂器這樣的技藝,任憑孩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真的能學成麽?對於幾歲的孩子來說,感興趣是一瞬間,放棄一件事兒也可能只是轉瞬間……

國外啟蒙,國內打好底子

幸好家⾥沒有⼀個⼈懂樂器,否則絕不可能那麽快就同意他的選擇,直到⼀年後才知道,⼩提琴是最難⼊⻔的樂器。鋼琴不存在⾳準問題,一個鍵⼀個⾳,然而⼩提琴即使⽼師⼿把⼿教,都不⼀定能做對。可謂失之毫厘,差以千⾥。

兒子剛接觸音樂的時候,在國外遇到了一些特別會鼓勵孩子的啟蒙老師。娃的⼩提琴⽼師是⼀位年輕漂亮的烏克蘭⼥孩,即便娃上課很拉垮,她也會⽤⽆⽐誇張的詞匯來誇獎他,隨後才指出需要改進的地⽅。

為了輔助練琴,我們還專⻔找了⼀位⽼師教娃唱譜,可娃明顯不太上⼼,我去陪了一節聲樂課才知道原因。那位⽼師是⼀名上了年紀的英國⽼婦⼈,教學模式有點刻板嚴肅,難怪娃⼀進⻔就開始打哈⽋。

那段時間,盡管我們還學了鋼琴,但也只是為了輔助⼩提琴練習。娃⽤⼀年內時間快樂地完成了⼩提琴啟蒙, 直到回國後跟了國內的⽼師上課,才知道中外教學差距有多⼤。

在啟蒙階段,國內⽼師⾮常註培養孩⼦紮實的基本功,⽽國外的⽼師則真的是在培養興趣。兩者雖然都在⼤浪淘沙, 國內的教學⽅式有利於資質⽋佳但意誌堅定的琴童,國外的教學⽅式更適宜天賦型⼉童。

那時選擇回國好像冥冥之中註定娃要⾛專業路線。以我們對娃⾳樂天賦的評估,似乎不適合⾛純粹快樂教學的路⼦,再在國外學下去,錯過打底⼦的最佳時期,也可能真的就只能學個興趣。

這樣帶著5歲的兒子回國後,我們本來也考慮了國內的央⾳附⼩和上⾳附⼩,但它們⼀般都只招四五年級的學⽣。故而,偶然得知英國耶胡迪梅紐因學校在⻘島開了全球⾸家分校,欣喜異常。

本校位於倫敦的梅紐因,可以說是全世界⼩琴童⼼中的聖地了。著名⼩提琴家呂思清即出⾃該學校。他又作為創校校長,在青島開辦K12分校,全⾯引⼊了英國梅紐因的教育理念與培養體系。雖是⾸次招⽣,但參考梅紐因英校建校⾄今在校⽣⼈數從未超過百位,申請難度可想⽽知。

下定決心後,我和兒子開始了漫長的備考環節。

考上名校後,淚水汗水比以前更多

我們備考大概用了半年多時間,每天七八個小時的苦練,即便對於一個成人都不容易,何況對於一個五歲的娃。

看著娃的肩胛骨被琴磨出血又結痂,新肉剛長出又磨破,說不心疼是假的。 說堅持夢想從不想放棄也是假的,只是日子每過一天,又多了一點兒不放棄的理由。

那段日子最是難熬,恰恰也是成長最快的。

眨眼間到了面試那天,先是演奏兩首曲目,接著聽力、視奏、視唱的難度對5歲娃無不是越階挑戰,如果以為這就結束了,那簡直太天真,最後的溝通環節據說才是噩夢的開始,據說有的娃被問到巴哈哪年去世的。

梅紐因(青島)

踏進踏進校園的那一刻,覺得之前所有的努力和淚水都是值得的。

學校坐落於青島美麗的唐島灣濱海公園內,每—座建築都充滿音樂的韻律、節奏和靈動;

115間獨立琴房和音樂教學工作室經過專業的聲學設計,在隔音、吸音和聲場上均能達到國際一流的演奏標準,能為每個學生提供獨立的專業練琴空間;

老師們也非常專業,堪稱業內翹楚,柴獎得主、央音教授比比皆是,還會有倫敦本校的老師、美國和歐洲的音樂教授指導教學……

光環迷人眼。本來以為考上梅紐因學校後,可以從此躺平, 沒想到娃的眼淚⽐之前還流得多。

在我們的眼⾥,娃已經⾛上了「專業道路」,可在教授的第⼀節專業課上,才感受到什麽叫雲泥之別, 娃除了對⾳樂的感知⼒受到教授的肯定,其他簡直⼀⽆是處。

也是那時我們才知道基本功的重要性。 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天賦根本⽆法施展。

教授開始嚴格調教他的基本功,可糾正以前練了⽆數次的姿勢和⼿型,真是⾮常痛苦的過程。

轉眼間已經在梅紐因讀書一年有余,娃的成長有目共睹。不僅數次代表學校赴北京、寧波等地參加全國巡演,還有幸參加了呂思清校長的大師課,受益匪淺。

想站在舞台的聚光燈下享受鮮花和掌聲並不容易,尤其是在梅紐因學校這樣天才紮堆的地方。

兒子的老師Patrick Lechner說:「成功沒有捷徑,無論你多麽有才華,都必須付出努力。」 只有每天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的苦練,才能真正拉好小提琴。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為了不打擾鄰居休息,深夜十二點在車庫練琴已是常態,飽受蚊蟲叮咬和寒冬酷暑之苦。

每天練琴四小時起步,從未中斷一天,哪怕住院做手術,也不敢在手背埋留置針,怕耽誤練琴。在醫院的過道裏,沒有窗戶,沒有常明燈,不得不打著手電筒看譜練習。

每當看到孩子嬌嫩的手背上密密麻麻的針眼,總仍不住潸然淚下。即便做完手術,躺在病床上無法拿琴,仍要堅持做手指練習。

如果不進行基本功訓練,是無法演奏樂曲的,說實話訓練基本功是一項無比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且要日復一日的練習。

就算有了基本功,也還不能將一首曲子演奏得優美動聽。每個音的處理,音與音的變換,句與句的銜接,如何更具有歌唱性,是一件極為瑣碎繁雜的事情。

於是放棄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在跳出來,我氣得砸過琴,折過弓,可娃每每抱著殘破的琴和弓默默流淚,卻始終沒有說過放棄,做家長的也只能再咬牙堅持。

以我的分析, 娃至今沒有放棄過小提琴,可能源於平時對他的引導和體育鍛煉的影響。

他從三歲起便在國際泳總指定的訓練中心跟著奧運選手們一起訓練,他們那種突破人類體能極限的體育精神,無時不刻不在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即便娃當時懵懵懂懂,也堅持每天頂著炙陽暴雨參加訓練。真沒想過透過遊泳出成績,意外培養了他吃苦的意誌。

除此之外,和娃保持密切良好的溝通也是十分必要的。 引導他去思考,而不是命令他去做事。 會常常和他探討練琴辛苦的問題。

我先問娃假如從美國到中國,坐飛機和遊過太平洋,哪個更快?他自己體會過坐飛機需要十幾個小時也很辛苦。娃回答坐飛機後,我告訴他的小提琴家夢想就是中國,梅紐因學校就是那架飛機,娃一下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接著我問他假如不學小提琴了,改做其他的會成功嗎?他說不知道。 我告訴他會成功的,只是每一個成功需要付出的努力都一樣多。 如果現在改行幹別的,要把之前三年吃得苦再吃一遍。娃聽完直搖頭,表示堅決不放棄小提琴。

許多人看完娃的表演,贊他有天賦。可在我們看來, 他只是一個從未放棄過的普通小孩 。也許他最初喜歡過,但遠談不上熱愛,所以沒人知道他的天賦是不是小提琴。

直到娃發現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可以換來聚光燈,換來人們熱烈的掌聲,換來芬芳的鮮花,換來無比的自信和榮耀。

他很享受這一切,於是在某一剎那,娃決定把自己做的事情變成了熱愛。

推娃,推的不是名校

在⻘島梅紐因讀書,學費20萬起步,但與學校為孩⼦提供的教學資源相⽐,收費並不算高。

家有琴童的都知道,學習⼀⻔樂器堪⽐吞⾦,除了學費,⽇常購置樂器及維護保養都是⼀筆不⼩的⽀出。就拿⼩提琴來說,⼊⻔級的從⼏百到⼏萬不等,可如果想要購買⼀把品質上乘的⼩提琴,⾼昂的費⽤絕對讓⼈望⽽卻步。每次娃去上專業課,都囑咐他離價值百萬以上的琴遠一些,生怕發生什麽意外。

我們當時選擇這所學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 不願意放棄孩⼦的⽂化課 ——如果上央⾳或上⾳附⼩,未來只能堅定地⾛⾳樂這條路。娃⻓⼤有了⾃我意識後,如果想改⾏就難了。除了專業課外,梅紐因學校對於⽂化課也極為重視,⽼師多從清北等頂級名校畢業。

還有⼀個讓我們⼗分滿意的是學校極為重視英語,這⾥的英語課在⽂化課中的⽐重很⾼,⾮常有利於為孩⼦將來出國留學打下基礎。兒子現在的英語學習和閱讀習慣,保持得都不錯。

這⾥的學習氛圍相⽐起公⽴學校來說⾮常寬松。孩⼦讀⼀年級時,全年級只有兩個孩⼦,到⼆年級也只有四個孩⼦,所以⽼師甚⾄可以根據每個孩⼦的學習情況提供個人化教學。

前陣子禁不住閨蜜的慫恿,去看了黃渤主演的電影【學爸】,號稱可以提升「雞娃」段位。

電影【學爸】劇照

電影裏黃渤飾演的雷大力,閆妮飾演的劉真真以及火嫂等組成了一個雞娃群。一所好學校成了他們唯一奮鬥的目標。無論你追我趕買學區房、還是勾心鬥角當特長生,都是圍繞考入一所好學校進行的。 從頭到尾,沒有一句關於問孩子長大以後想幹什麽的對白。 黃渤唯一對孩子的期望,就是像媽媽一樣考個好大學。

雖然電影最後毫不意外地回到主旋律,雞娃群集體幡然醒悟放棄雞娃,孩子們歡樂的笑聲溢位了熒屏,主題曲的歌詞都是「順其自然」,母慈子孝的氣氛看起來很圓滿。 仔細一琢磨,這不又躺平了嗎?

看完電影我寫了篇隨感,沒想到過一會兒,導演蘇亮給我發來資訊,聊了對當下雞娃家長的看法——他的創作初衷,正是呼籲理性「雞娃」。

非理性雞娃的家長,和幾年前瘋買P2P的是一波人。真正可憐的是孩子們,他們和「雞娃」這個詞一樣身不由己,褒貶全由他人定義。

在育兒上犯錯誤不可避免,能時時自省便是合格的父母。說實話,我自己也走過不少彎路。曾經錯過,未來更不可預知。

但帶娃成長過程中,我學到的一件事是,推娃最重要的是知道往哪推。 推娃,推的不是名校,而是人生目標和學習習慣。 好的學校,也只是實作目標的一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