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那個不上學的孩子,已經領先了他們班同學

2024-03-26教育

厭學,我這裏指:只要去學校就會出現各種生理上的不適感,甚至提到跟上學有關的話題都會痛苦,但只要不在學校,就覺得世界美好得很。他們只是不喜歡學校,他們並不厭世。

由於這樣的孩子屬於少數,所以社會就將他們歸為「不正常」的範圍。

一點不奇怪,只要不在大多數範圍內,只要不在主流價值觀之內,那都叫「有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誰有問題誰沒問題,還真不一定。

今天我給一個家長發去資訊,詢問孩子有沒有去學。媽媽回復我說,開學後去了幾天,現在又不去了,那就由著她吧,讓她自己決定。現在就先請著假,反正她在家就高興得很。

得知這樣的訊息,我一點都不奇怪。這孩子是初一休學的。她實在是個人精,聰明絕頂,智商情商,商商線上。她和她的同學們根本不在同一個認知層級上。別說同學,就是老師,能達到她的認知高度的,相信也沒幾個。

我工作中遇到的孩子,大多是如此。他們雖個性特點不一,但都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成熟。我經常會有種想法跳出來,那就是:這些孩子回到學校真的好嗎?真的就利大於弊嗎?

02

不否認,絕大多數孩子是需要在學校上學的。因為他們並沒有多少想法,人格水平也跟年齡一起按部就班地成長,學校怎麽要求,就怎麽做。

如果不這麽做,就理所當然覺著不對。他們會自己批判自己。他們是「適合」上學的孩子。

但是,有那麽一小撮少年,其實是不適合長期在學校裏待的。他們在學校裏,反倒是壓制了原本該有的生命力和發展力。至少弊大於利。

我這樣說,似乎有點「反動」,但我真的這樣認為。 這個世界上,總有些人是跟別人不那麽一樣的,他們不是那個「大多數」。

3

前些天讀白先勇先生的書,裏面有個段落提到少時三毛,於是我又把三毛的書找出來看了看。

三毛少年時曾有過逃學的經歷。她說不上學不等於不學習(大意)。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少年的思想。她的家人都認為她是問題孩子,而她其實是早慧型少年,是個再正常不過的孩子。

不上學的日子裏,她跌入了文學的海洋,快樂得跟什麽似的。

閱讀,也是學習。外出旅遊,也是學習。那些長在課本裏的概念,要求你死記硬背的歷史地理知識,如果你能去現場體驗一趟,那些知識是不是就變成活的真的了?

不一定非得是在學校上語數英才叫學習,不是每天要交作業要批改要訂正才叫學習。學習的方式是多元的。

04

現代教育制度產生沒多少年,將未成年人關在屋子裏集中上課考試,只是近百年的事。將所有未成年人關在一個叫學校的地方,上一樣的課考一樣的試,準確說只是近40年的事。

學校教育的目的從來就不是什麽學習,而是把人改造成無棱無角的適合工業化大生產的工具。適合的,就是好學生,不適合的,就不是好學生。

問題是,那些本來無比適合的,到了謀生階段時,卻發現不適合。那些原本被蓋章為不適合的,若幹年後,卻往往出人意料。因為人們忽略了一個重要變量:社會。

你不變,學校不變,可社會在變。有個變化我想十年前打死我們也不會想到,那就是師範類報考有天會變得不吃香了。

因為教師正在面臨過剩,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未來人口在減少。誰能高瞻遠矚到這一層?

好好欣賞你的孩子,離開集體獨自成長,從來就不是件輕松的事。這家夥已經領先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