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福建職教:飄香「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24-03-27教育

核心提示

「一帶一路」上,職業教育是中國與共建國家互聯互通的橋梁。數據顯示,至2022年底,中國已與19個國家和地區合作建成20家「魯班工坊」,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合作開設「中文+職業教育」特色計畫。

福建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對打造培養服務「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的職教品牌責無旁貸。近年來,福建依托「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聯盟等平台,實施職教「走出去」戰略,目前已在全省職業院校建立15個「海絲學院」,實施「一帶一路」教育計畫55個,為這些國家培養了大批懂中文、熟悉中華傳統文化、當地中資企業急需的本土技術技能人才。

面對高品質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新需求,福建的職業教育如何成功「出海」?如何賦能國際產能?「出海」路上又將迎來哪些挑戰?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前往福州、泉州等地展開調查。

福建船政交通學院的蘇慶列老師在指導學員操作。

克服「水土不服」

打造「技術驛站」

為期4個月的科泰迪瓦職教計畫汽車維修專業師資培訓,近日在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落下帷幕。臨走前,科泰迪瓦職教計畫督學科菲·古阿古·荷內向該校汽車學院贈送禮物表示感謝。

「這是我們和科泰迪瓦開展汽車專業骨幹師資培訓的計畫,他們先派出一批老師來學校實地學習,明年9月份我們將派出老師去科泰迪瓦,幫助當地7所大中專院校建立汽車專業。」汽車學院蘇慶列老師介紹說。

在4個月的交流中,汽車學院為學員們提供了理論與實操一體化課程,安排了到企業現場參觀學習、中外文化交流等豐富多彩的培訓內容。承擔此次培訓工作的汽車學院教學團隊大多具有赴非教學的經驗,收到來自非洲友人的禮物,老師們很感慨:「別光看現在的禮遇和贊美,剛開始出去開展教學的時候很是困難的!」

汽車學院「花香引蝶來」的故事始於2018年。彼時,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國際」)四處尋找國內高水平院校作為其海外職業教育計畫的合作夥伴,為外方提供職業教育整體解決方案,涉及電子電工、機械加工、汽車維修等專業。我省不少職業院校因專業實力突出而成為中航國際的合作夥伴。

搭乘央企這艘「大船」,2018年,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汽車學院踏上「出海」第一站——肯亞。蘇慶列正是首批派出教師之一。

來到陌生的國度,除了需要克服當地的水土環境不習慣、語言文化不熟悉等困難,和當地的教育培訓基礎接軌是最重要的問題。蘇慶列感觸地說,當時最令他驚訝的是街上那些幾十年來各種版本的豐田車。「當地基本沒有汽車專業基礎,加上國家發展水平不同,我們發現可能要修30年前的車,老師們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還真不行。」蘇慶列說,「我們的汽車專業創辦於1974年,是首批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重點專業,學院深厚的教學底蘊這一優勢這時候就發揮出來了。」

得益於肯亞計畫的順利開展,此後,汽車學院與中航國際進一步合作,拓展了加彭、科泰迪瓦、烏幹達等國家的職教培訓計畫。

同樣的成功故事也發生在泉州輕工職業學院。2019年,泉州輕工職業學院聯合中航國際在肯亞、加彭、加納等非洲國家實施「TOT」(Teaching Of Teachers,培訓教師的培訓)計畫,為肯亞13所大中專院校24名教師進行為期2個月的酒店管理(西餐、烘焙、酒店服務)專業培訓,為加彭3所職業教育中心15名教師進行為期3個月的木工加工技術專業培訓,為加納26所大中專院校72名教師進行為期6個月的電子電工專業培訓。

非洲當地與中國不同的發展水平胡地域文化,是教師們開展教學工作的最大挑戰。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副校長何世偉參加了赴加彭和肯亞的計畫,他舉例道:「以木工加工為例,當地還在使用傳統的手工鋸木,所以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自動化裝置運到當地,對學員而言都太超前了。」

劉錦榆和李慶旺是赴肯亞為當地教師培訓酒店管理(西餐與烘焙)專業的兩位老師,二人均有行業內的豐富經驗,但也經歷了短暫的「水土不服」。「我們前期已經對當地的飲食文化情況做了功課,有了心理準備,但到了當地依然遇到很多‘突發’情況。比如面粉,當地不像我們那樣細分為低筋、中筋、高筋,他們只有中筋面粉,很難做出多種類烘焙食物;又如當地很難買到綠葉蔬菜,會影響西餐的配菜方案。所以我們必須根據食材供應情況臨時調整當天課程,相當有挑戰性。」兩位老師表示。

如今,這兩個海外計畫均取得圓滿成功。「在承接計畫時我們就在考慮使用什麽樣的老師教導他們,以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國際學院院長何振鵬介紹說,建校以來,該校教師隊伍就由學校教師、企業技師、行業匠師組成,教師們來自學校、企業、行業三方。

多年來,該校實行大師、匠師、技師與教師系列職稱並列互通的雙軌制職稱評聘制度,這也讓學校組建的「TOT」計畫任課教師隊伍非常靈活。「不過,經過嚴格遴選出來的教師們,還是要先去國內裝置生產廠家考察實習和國外培訓基地調研,才能再前往海外執行計畫。」何振鵬說。

非洲法語國家工藝服裝技術培訓班來黎明職業大學開展服裝技術培訓。

立足「以僑為橋」

開拓動力強勁

在福建,職業教育「出海」的故事可以追溯至更早。旅居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籍華僑華人約950萬人,旅外鄉親是泉州與世界密切聯系的紐帶,亦是泉州當地院校開放辦學的獨特優勢。「以僑為橋」,在海外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成為職教出海的「先聲」。

「這樣的文化交流能給學校帶來什麽?」在具體負責學校國際計畫的過程中,相關的老師們很早就在思考。

在承辦尋根之旅冬夏令營時,許多海外華僑提出想讓孩子來到中國學習的想法啟發了他們。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壯大,海外僑胞回國學習、發展商貿、文化交流等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因此,不少學校成立了國際學院,專門負責海外辦學計畫的拓展與留學生教育。

2017年,馬來西亞晉江社團聯合會會長、馬來西亞錦佳建築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東海找到泉州輕工職業學院,提出公司在海外承接計畫時在技術儲備、技能人才、儀器裝置等方面存在短板,希望能和學校建立合作。最終,雙方簽訂協定,馬來西亞錦佳建築有限公司在馬來西亞承接的中國公建計畫,由泉州輕工職業學院負責人員培訓和技術支持。

2018年,為了更好地對接海外華人華僑資源,泉州輕工職業學院成立全省第一個學校歸國華僑聯合會,形成「高校僑聯+地方僑聯+海外鄉團」三位一體工作機制,發揮高校僑聯主體作用,與馬來西亞晉江社團聯合會、泰國泉州晉江聯合總會、菲律賓晉江同鄉總會等海外鄉團建立深度合作關系。

「這是我們在海外開展人才培訓的開端。」何振鵬是晉江市僑聯的常務委員、晉江市政協調解委員,借助這個身份,他帶領教師團隊將政、校、僑、企等各方力量結合在一起,共同打造「海絲學院」海外辦學平台。

黎明職業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柯愛茹對以「僑」推動福建職校出海也深有體會。以「尋根之旅」「漢語橋」等人文交流計畫為起點,黎明職業大學陸續在海外開設了「中文+海絲技藝」「中文+傳統服飾設計」等短期體驗課程。

「這些年來,我們經常會遇到不同國家在政策體制、風俗、人文等方面的差異,當地的僑胞可以幫助我們圓滿處理,他們還能深入發掘當地需求,幫助我們設計具體的教育計畫。」柯愛茹介紹,學校與印尼雅加逹華文教育協調機構(以下簡稱「印尼雅協」)建立長期合作,在印尼拓展計畫時,受到了印尼雅協執行主席蔡昌傑的大力支持。正是如此,「中文+旅遊管理」人才培養計畫順利落成。

2019年,在該計畫的基礎上,黎明職業大學聯合印尼雅協在當地掛牌成立印尼「海絲學院」,探索福建特色的職業教育「走出去」辦學模式。

不過,隨著交流、合作的深入,雙方發現純粹的華文教育已無法適應當地發展需求。「當地希望我們對以往的華文教育進行轉型,提供‘中文+職業’技能培訓,讓會華文的人掌握技術。而這個想法與我們正在探索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不謀而合。」柯愛茹說。

「黎明職業大學是一所僑建的學校,我們在海外的僑領就是我們‘出海’的巨大推動力,我們希望借此逐步擴充套件到更有品質的學歷教育,推動福建職業教育‘出海’朝縱深發展。」柯愛茹說,當前黎明職業大學聯合印尼巴布亞省政府,采用「1年中文教育+3年專業教育」的「漢語預科+學歷教育」模式,實作政校合作培養「中文+旅遊管理」技術技能人才。

2019年以來,黎明職業大學先後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緬甸、柬埔寨、吉爾吉斯及澳門地區成立9個「海絲學院」。該校聯合本區域「走出去」的紡織服裝企業開設「中文+服裝設計與工藝」國際生專班,首屆學生已於2021年6月順利畢業。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為肯亞當地教師培訓西餐課程。

打磨產教融合

鑄就出海優勢

時代在發展,對職教「走出去」的思考也在深化。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留學生黎氏玉瓊是位土生土長的越南人,來到泉州之前不會說中文。2022年,泉州輕工職業學院與越南百宏實業有限公司合辦「紡織服裝與針織技術職業啟航班」,首屆招收了16名越南學生。啟航班采用「中文+職業技能」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們在快速掌握中文的同時,對中國文化有更多了解。

去年,這批學生均順利畢業,進入越南百宏實業有限公司就職,黎氏玉瓊是其中一員。她擔任紡絲電氣組技術專員,不僅能夠用流利的中文與中國同事進行業務溝通,更是公司中國籍員工與越南籍員工溝通的橋梁。

「對我而言,職業啟航班是‘夢開始的地方’。學校的行業大師為我們開啟了行業發展的天花板,企業技師告訴了我們企業的崗位需要什麽核心素養的人才,學校教師系統地教授了我們理論知識,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讓我快速成長。」黎氏玉瓊說。

相較於傳統的「訂單班」,職業啟航班從源頭標準開始,由企業和學校雙方按照企業所需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在培養過程中,校企雙方積極主動合作,確保教學課程對接企業崗位、職前銜接職後、學習融合工作。目前該校已與10多家公司達成合作,開設了「麥當勞職業啟航班」「建築測繪職業啟航班」「全媒體職業啟航班」等近20個職業啟航班共選拔招收在讀學員數百名。

「近幾年,我們陸續與越南百宏實業有限公司、馬來西亞錦佳建築有限公司、菲律賓中國商會達沃分會等國際行業組織或知名企業合作共建了6個‘海絲學院’職業啟航班,共同培養學歷教育留學生,並進行技術技能人才培訓,成效很好。」何振鵬說。

「公司與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合作多年,服務於我們海外公司的職業啟航班也已經招收到第六屆。合作過程中,學校始終能夠較好地匹配到我們企業的需求。我們感覺職業啟航班的學員基礎打得比較深,無論語言溝通還是技術能力都優勢明顯。」福建百宏集團有限公司人事總監郭安妮表示,目前公司計劃將職業技能培訓在越南企業深入推廣,因此,校企雙方將在職業啟航班的專業設定上涉及更多學科,並計劃派中國教師前往越南當地的高職和本科院校開展培訓,以進一步降低企業培養人才的成本。

長期和外方學校打交道讓汽車學院院長蘇慶列感慨也很深:「以前我們向歐美國家學經驗,現在我們可以向外輸出我們的教學經驗。如果問我們是怎樣做到企業和院校如此緊密,我想底氣就是豐富的校企合作經驗。」

去年12月26日,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與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共建的沙烏地「海絲學院」,在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吉達NTC(National Trade Company LTD)公司舉行揭牌儀式。這個校企共建「海絲學院」平台,是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與福汽集團繼推進「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計畫建設後,與金龍汽車開展海外本土化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又一個產教融合計畫。「我們將依托此次該平台,成立‘金龍海外技師訂單班’,為金龍汽車培養更多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海外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國際產能合作與當地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蘇慶列說。(福建日報記者 蔣豐蔓 儲白珊 文/圖)

記者手記

提升產教融合水平

福建日報記者 儲白珊 蔣豐蔓

產教融合是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的生命線。從早期的借「僑」出海到後來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不斷提升的產教融合能力,始終是福建職教「出海」行穩致遠的最大動力和底氣。

自「一帶一路」倡議發起以來,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去」在海外設廠,對知華友華、懂中文、善技能的本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長,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當地員工技能水平偏低,依靠企業自身內部培訓力量有限,技術技能本土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顯。「中文+技能」教育是海外中資企業的剛需,這個剛需也正成為我省職業院校面臨的新挑戰。

省內一些職業院校負責人認為,由於長期只關註國內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對國際產業發展趨勢和國際標準並沒有深入了解,短時間內很難為海外中資企業「賦能」。此外,不少職業院校教師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也很有限,較難適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與合作。一些海外中資企業負責人則表示,產業轉型加上海外戰略靈活多變,企業崗位對學生的要求高了,學校目前的培養層次很難符合企業的需求。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明姬分析,從實踐層面來看,產教「合而不融」的問題仍然存在。部份校企合作停留在協定層面或勞務用工的表層,企業未能深入參與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職教「出海」對職業院校當前產教融合的程度提出了國際化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產教融合模式創新和品質保障體系完善等新要求。產教融合的立足點應當加速轉向關註企業的利益訴求。

今年我省教育工作要點提出,要搭建省內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產學研用合作交流平台。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交流合作,建設一批「海絲學院」,推廣「中文+職業教育」模式,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

對此,專家建議,高職院校可以從提升師資語言水平、加強高水平專業建設等方面提高市場競爭力,探索與國際企業合作的模式,透過共同研發、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等方式,實作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提升產教融合的效果和水平。(福建日報記者 蔣豐蔓 儲白珊 文/圖)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