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請小心,不要讓「習慣性反駁」毀了你

2024-04-27教育

人與人之間,因為價值觀、世界觀、是非觀不同,所以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意見,是必然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類人,當你們在認真討論某個問題的時候,無論你提出什麽觀點,哪怕只是一種客觀的描述,他也總是下意識先反駁你。仿佛他是為了反駁而生的,大多數時候是為了反駁而反駁。

在心理學裏,這種行為叫做「習慣性反駁」。

有此類行為的人,總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論,總是能把一個問題和另一個問題牽扯到一起,哪怕這兩個問題之間根本沒有任何關系。

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認為:「習慣不是問題,反駁也不是問題,兩者加在一起就是大問題。」

在討論的語境裏,偶爾反駁也很正常,那是帶著一種對問題本身質疑的態度而演變的正向的力量。

但是,習慣性反駁,針對的並非是問題的本身,而是純屬刁難。

當這個習慣長此以往,很容易就會陷入一個誤區,就是將反駁當成了反思,漸漸地,演變成「低層次的思維閉環」,這將會成為阻礙一個人進步提升的重大障礙。

因為對深陷其中的人來說,碰到的任何問題,都將成為僅限於他的邏輯閉環之中的問題,而對於外部的一些「捅破窗戶紙」的言論、意見就會徹底排斥。直白一點來說,就是成為「井底之蛙」。

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思考一個問題:凡是人,就難免有偏見。因為偏見,所以存在認知的不同。

就像兩個人去爬山,有人爬到了山頂,所見的是天地遼闊;有人爬到了半坡,所見的是綠樹成蔭。所處的位置不同,所見的風景自然也大不相同。

到達山頂的人,哪怕費盡唇舌,也很難讓山坡的人相信,山頂的視野是最好的,能將一切盡收眼底;反之亦然,山坡的人也很難讓山頂的人相信,半坡的風景是最好的,如同世外桃源。

因此,沒有什麽好爭辯的,不如悄悄轉身,各自安好。

就如羅翔老師所說:「一個人成熟的重要標誌,就是腦海中能夠同時存在看似對立的觀點。」很多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不過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問題罷了。

所以,我們要時刻警惕,不要讓反駁成為一種習慣。

不妨做一個「嘴拙」之人,從容看人,坦然做事。

不妨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前行,試著尊重和接納那些不同的聲音,也許你會發現,腳下的路變得愈發的寬闊。

最後,分享英國哲學家羅素提的幾個小建議,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警惕,避免掉入習慣性反駁的泥潭。

「第一,如果你一聽到一種與你相左的意見就發怒,這就表明,你已經下意識地感覺到你那種看法沒有充分理由。如果某個人硬要說2加2等於5,或者說冰島位於赤道,你就只會感到憐憫而不是憤怒,除非你自己對數學和地理也是這樣無知,因而他的看法竟然動搖了你的相反的見解。

不論什麽時候,只要發現自己對不同的意見發起火來,你就要小心,因為一經檢查,你大概就會發現,你的信念並沒有充分證據。

第二,擺脫某些武斷看法的一種好辦法,就是設法了解一下與你所在的社會圈子不同的人們所持有的種種看法。我覺得這對削弱狹隘偏見的強烈程度很有好處。如果你無法外出旅行,也要設法和一些持不同見解的人們有些交往,或者閱讀一種和你政見不同的報紙。

如果這些人和這種報紙在你看來是瘋狂的、乖張的、甚至是可惡的,那麽你不應該忘記在人家看來你也是這樣。雙方的這種看法可能都是對的,但不可能都是錯的。這樣想一下,應該能夠慎重一些。

第三,設想一下自己在與一位懷有不同觀點的人進行辯論。這同實地跟論敵進行辯論比起來有一個(也只有一個)有利條件,那就是這種方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我自己有時就因為進行這種想象性的對話而真的改變了原來的看法;即令沒有改變原來的看法,也常常因為認識到假想的論敵有可能蠻有道理而變得不那麽自以為是。」

推薦你收聽由費勇老師主講的【33堂心智練習課】,這門課將幫助大家學會把外在的問題轉化為內在的問題。

透過這門課,你將學會如何厘清自己的「人生關鍵問題清單」,為自己設定人生的方向,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真正的問題,關鍵不在於答案是什麽。而在於能讓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看清世間的真相,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

🎧

隨時隨地,收聽收看,讓你的人生安住於心性智慧、流淌於生活美學,當下自在。

截至目前,生活方式研究院已經上線以費勇老師為主的23門課程,制作了近350節內容,涵蓋了佛學、文學、數據洞察、藝術、生活方式等多個領域和主題。

助力每一位喜歡學習的小夥伴,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並培養自己的終生興趣,活出生命的寬闊。

*永久學籍將在2024年完成全面升級,僅限1000席學位,滿員即下架。

修心課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