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孩子皮膚癢,夜裏總是睡不好,這是怎麽回事?」近段時間,我市一些大醫院的兒科門診,時常有新手爸爸媽媽抱著寶寶來看診的情況。
這些寶寶多是得了小兒濕疹,和目前的悶熱天氣等因素有關。小兒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中醫稱之為「奶癬」,以皮膚紅斑、丘疹為主要臨床表現。有哪些因素會導致小兒濕疹?中醫有哪些治法?外治法中的中藥外洗該怎麽操作?如何預防?今天,我們邀請相關專家談一談。
癥狀
頭面部最多 其他部位也會出現
【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中就有提到小兒濕疹:「胎斂瘡,此證生嬰兒頭頂,或生眉端,又名奶癬。」
廈門市中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羅建勛介紹,小兒濕疹主要出現在新生兒及嬰幼兒時期,也就是1個月的嬰兒到1歲左右的幼兒都有可能出現。
其中,頭面部出現最多,身體其他部位如手臂、小腿等部位也會出現,通常以皮膚紅斑、丘疹、丘皰疹、瘙癢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羅建勛說,隨著孩子免疫系統發育完善,大約50%的濕疹在嬰幼兒時期就會痊愈。但如果未引起重視,使得濕疹越來越嚴重,有可能會反復發作。如果抓撓皮疹導致皮膚破損,容易引起細菌、病毒等感染,加重病情。嚴重的可能影響睡眠和食欲,導致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
分析
為濕熱所致 和遺傳等也有關
羅建勛說,在中醫看來,小兒濕疹主要原因是濕熱所致。可能因為先天稟賦不足,導致脾失健運,易致濕熱內生。新生兒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若餵養不當,如過度餵養、乳食不節等,易損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水濕內生,泛於肌膚而發濕疹。此外,也有可能是因為反復外感風濕所致,新生兒肌膚嬌嫩,衛外不固,易受外界風濕熱邪侵襲,導致蘊結肌膚而發病。
羅建勛曾經接診過一個大米過敏的寶寶,因為吃米糊而導致濕疹。因牛奶蛋白過敏的患兒,在臨床上也很常見。「醫生一般首先會詢問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過敏體質的人,新生兒患濕疹的風險會增加。「羅建勛說。
小兒濕疹與遺傳、氣候、皮膚屏障功能異常等也有關系。例如氣候過於幹燥、潮濕,或者空氣中存在過敏原,例如花粉、塵蟎、動物皮毛等。母體的飲食也有一部份原因,如果媽媽在懷孕時飲食結構不當,過於少食或多食,或者過食了辛辣、肥甘厚味之品,情緒不佳,也可能會透過先天或後天母乳傳遞給嬰兒導致濕疹。
小兒濕疹和免疫因素有關嗎?羅建勛說,小兒濕疹並不一定是寶寶免疫力低下導致的。新生兒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容易對外界刺激產生過度反應。因此,不少新手爸爸媽媽總認為治療濕疹需要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診治
可外洗外敷 也可為寶寶選些輔食
在治療小兒濕疹方面,中醫有優勢。羅建勛介紹,對於年歲較小的嬰幼兒,可以透過中醫外洗的方法,也就是中藥水煎後外洗,如黃連、黃芩、金銀花、敏督利、地膚子等。對於滲出明顯的皮疹,可選用清熱解毒、利濕收斂的中藥進行外敷,如黃柏、馬齒莧、青黛等。
治療急性期小兒濕疹,中醫通常以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方為主,佐以補血之品潤膚止癢,以防燥濕太過。對於濕疹患兒,中醫還會適當選用一些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如曲池、血海、足三裏、三陰交等,以調節患兒的氣血、臟腑功能,達到治療濕疹的目的。具體治療方案需前往醫院請醫生辨證治療。
小兒濕疹也可以選擇食療。在醫生的指導下,排除孩子的過敏原後,可以選用小米粥、薏米紅豆粥、茯苓粥、綠豆海帶湯、桑葚百合湯等,作為孩子的輔食,有助於滋陰補血、生津潤燥。羅建勛說,這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對於緩解自身體熱、安神助眠有一定的幫助。
健康提示
幹燥易誘發濕疹 應保持皮膚濕潤
寶寶濕疹期間,家長有需要註意哪些方面呢?廈門市中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羅建勛說,首先不要顧名思義,濕疹並不是因為寶寶皮膚太濕造成的,相反,濕疹要經常保持皮膚滋潤,不能因為怕熱怕感染就不給寶寶洗澡。寶寶患濕疹後是可以洗澡的,但水溫要稍微調低一些,32℃到37℃之間的水溫比較合適。洗澡時間盡量控制在15分鐘之內,清水即可,不能過度清洗。
除了保濕,寶寶的衣物應選擇柔軟、寬松、透氣的棉質衣物,不宜包裹太嚴實,不要頻繁摩擦衣物,不要選擇化纖、尼龍、毛織品等易刺激皮膚的衣物。尿布宜選用吸水性強、柔軟的純棉尿布,需勤更換,避免對肌膚產生刺激。
還要保持室內環境整潔幹燥,多通風,保證適宜的溫濕度,床鋪及生活用品幹凈整潔,室內不要種植鮮花類植物,以免花粉刺激,不宜飼養寵物及鋪設地毯,以防止毛發蟲蟎的刺激。
氣溫也不能忽視,每年兒科門診都會接診不少因為衣物捂得太過而導致濕疹的患兒。天氣炎熱,寶寶皮膚的表面溫度升高,水分蒸發容易使皮膚幹燥而誘發濕疹。應註意給寶寶適當減衣物,夜裏少蓋被子,室溫保持涼爽,同時經常塗抹專為敏感皮膚研制的低敏潤膚霜。
(文/廈門晚報記者 蘭雲絲 通訊員 鐘婷婷 漫畫/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