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華中科技大學王牌學院——坐擁8位元院士的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

2024-01-15教育

一、院系簡介

----- 發展歷程 -----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立於1952年,前身系華中工學院機械工程系,1988年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機械工程一系,1994年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0年合校之後沿用現在的名稱至今。

組建之初,從當時的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單位抽調的一批精英以及一批從歐、美、日、前蘇聯等地學成回國的海內外學子匯聚在一起,白手起家、頑強拼搏,打造了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成長的雛形,奠定了今天發展的基礎。

伴隨著共和國機械工業的成長,經過幾代「機械人」的不懈奮鬥,今天的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已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學科優勢和辦學風格,匯聚了一大批在國內外機械制造領域享有盛譽的優秀人才。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發展歷程,是華中科技大學成長的縮影;良好的軟硬體環境和濃郁的學術氛圍,也使其被稱為華中科技大學規模最大、實力最雄厚的學院之一。

----- 師資隊伍 -----

學院現設有工藝裝備及自動化系、機械設計與汽車工程系、機械電子資訊工程系、儀器科學與技術系、流體動力控制工程系、工業及制造系統工程系、工業設計系7個系,包含專任教師240余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7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各類國家級重點人才60余人次,省部級人才50余人次。

學院擁有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科技部創新團隊,7個湖北省創新群體。

此外,學院現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

----- 立德樹人 -----

目前在校就讀的本科生近2000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000余人、博士研究生450余人。本科生培養專業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智慧制造方向、機器人方向、先進電子制造方向、測控儀器方向)、工業工程、產品設計三個本科專業。其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業工程兩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設兩個特色班(機械卓越計劃實驗班、機械本碩博實驗班)。研究生培養設2個博士點(機械工程學術學位、機械專業學位)、4個碩士點(機械工程學術學位、設計學學術學位,機械專業學位、工業工程管理專業學位)。

學院擁有4個國家級教學平台、3個教學科研實驗平台,主導或參與建設創新型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平台3個。

多年來,學院一貫堅持「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的辦學理念。學院堅持「以學生教育教學為中心,用一流的教育教學建立一流的本科」。加強學科基礎、拓寬專業面向、重視實踐創新、培養拔尖人才。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導向、以業界需求為牽引」,培養實學創新人才。積極推廣「開放式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邊界延伸到社會和業界;不斷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的邊界再設計」的教育思想,結合業界需求和學科發展,不斷最佳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12項。

----- 科學研究 -----

面向國家需求,提升科學研究水平,以突破高端制造裝備與核心功能部件「卡脖子「技術,實作中國航空航天航海、電子制造等國家戰略產業與新興技術產業關鍵零部件高品質制造工藝與裝備、工業軟體的自主可控為主要目標,強化「1」個基礎學科方向(數位化和智慧化的設計與制造技術)、鞏固「3」個優勢學科方向(機器人化智慧制造裝備、高端電子器件制造裝備、高端儀器和醫療裝備)、扶持「X」個前沿學科方向(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仿生/生物制造、軟體機器人),支撐華中科技大學工程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以及2035年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

學院擁有8個國家級研究平台,與6個工業技術研究院,共同構建基礎前沿研究、核心技術開發、工程驗證、套用推廣、成果轉化的完整創新鏈與技術生態。

在社會服務方面,高度重視透過產學研合作技術的套用推廣、成果轉化,衍生出以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一批面向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技術轉化平台,先後孵化出3個高新技術上市公司和30多家成果轉化高技術公司。

近十年來,學院承擔並完成的國家和企業科研計畫千余項,科研經費連續保持華中科技大學前茅;先後獲得國家科技獎(其中一等獎兩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國家優秀教材獎等共50余項,省部級科技獎共100余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達1000余項。

----- 國際交流 -----

學院一貫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基於創新引智基地等平台,已與美國、英國、德國、澳洲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廣泛而實質性的科研合作與人才培養。學院主辦的三本國際學術期刊影響力逐年提升,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機械工程前沿】)(工程院院刊)於2021年進入SCI Q1 區,與施普林格·自然合作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Robotics and Applications(【智慧機器人與套用】)於2018年進入ESCI收錄、2019年進入SCOPUS 收錄,與英國工程技術學會聯合創辦的Collaborativ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協同智慧制造】)於2019年創刊當年即進入EI和SCOPUS收錄、2022年進入ESCI收錄。創辦智慧機器人與套用國際會議、柔性電子與軟物質力學國際研討會、智慧制造國際會議等有影響力的國際會議。每年邀請百余名國內外知名專家進行學術存取和交流。

二、專業導讀

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

1.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科學、工程和人文素養,具備機械設計制造基礎知識及研究套用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學科前景:結合國家重點需求和前沿研究,本專業在智慧制造、機器人、先進電子制造等領域特色鮮明。

機器人方向:能在機械制造領域從事有關工業機器人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執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智慧制造方向:能在機械制造領域從事數位化設計與制造、智慧裝備、工業互聯網、工業軟體等智慧制造領域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執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先進電子制造方向:能在積體電路制造、光電子制造、柔性電子制造等先進電子制造領域從事設計制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執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3.課程設定:數學、力學、熱學、電學、工程材料學、機械設計學、機械制造工藝、機械制造裝備技術、工程測試技術、機電傳動控制、流體傳動、數控技術、現代設計方法、機器人等。

工業工程專業

1.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科學、工程和人文素養,具備企業管理、電腦技術及機械工程的基礎知識與套用能力,具備較高英語水平、電腦套用能力和管理知識與技能,能在生產、服務、金融等多個行業、對各種生產/服務/資訊系統從事規劃、設計、運作與管理等工作、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高級人才。

2.學科前景:工業工程綜合性強,所學內容涵蓋專業知識和管理知識,行業適應面廣,個性發展空間大。

3.課程設定:課程設定:運籌學、人因工程、物流與供應鏈、生產管理、計畫管理、品質與可靠性、智慧最佳化、機器學習、工業大數據等。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

1.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科學、工程和人文素養與紮實的數、理基礎,掌握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儀器與測控系統設計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實踐套用能力,同時具有一定組織協調能力、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2..學科前景:在人工智慧、航空航天、先進制造、資訊、通訊、能源、交通、生物、環境科學等領域承擔資訊獲取、處理與分析研究,以及測控儀器與系統設計、開發、套用和管理工作。

3.課程設定:傳感器與訊號電路、光電檢測技術、電路理論、模擬電子技術、數位電子與邏輯設計、機電控制與檢測、智慧視覺檢測技術、智慧微系統等。

產品設計專業

1.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工業設計(含產品設計、資訊藝術設計)基礎理論、知識與套用能力,具有較高綜合素質,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部門、設計研究單位,從事以創新設計為重點的產品設計、資訊藝術設計的研究與套用型高級人才。

2.學科前景:近年來,學生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省級設計研究計畫,在國內外各類設計競賽中屢獲大獎。畢業生可以選擇繼續深造或從事產品設計、展示與環境設計、數位化藝術與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相關科研設計工作。

3.課程設定:設計基礎、設計初步、視覺傳達、人機工程、產品設計、展示設計、互動設計等。

三、優秀畢業生代表

1.楊華勇

1982年7月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工學院)機械系獲學士學位,2008年入選浙江省特級專家,2013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擔任浙江大學國家電液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2.周馳

2004年、2007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工業工程專業,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學位。3次獲ASME最佳論文,2015年獲全美傑出青年制造工程師獎。現任美國水牛城大學工業工程系終身副教授。

3.姚海明

2022屆本科畢業生,保研清華大學。在讀成績優秀,發表SCI/EI論文三篇,申請國家專利一項,主持國家級大創計畫一項,曾獲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中國高校智慧機器人創意大賽全國一等獎,獲校「三好學生標兵」榮譽稱號。

4、楊影

保研清華大學。本科期間成績優異,參與多項專業比賽,並完成了英語專業輔修學位。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國家勵誌獎學金,校三好學生,校優秀幹部等榮譽。在2020年秋季清華大學研究生開學典禮上作為新生代表發言。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