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上海交大新生錄取引發家長不滿,高考之外錄取政策引爭議

2024-01-16教育

導語: 今年上海交大的新生錄取明細引起了廣泛爭議,家長們對學校的錄取政策表達了不滿。文章將深入剖析錄取細節,以及家長們的不滿情緒,並探討高考之外的錄取政策在名校中的套用。

正文:

隨著高考的臨近,各大名校的錄取政策再次成為熱點話題。今年上海交大錄取4248名新生,其中引發爭議的是,有1971名學生透過高考之外的渠道被錄取。

這其中,295名學生透過浙江省的「三位一體」評估,占據了相當比例。這一評估包括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估和高考三個方面,招收到的學生整體素質更高,引起了家長們的不滿。

另外,710名學生透過上海的綜合評價獲得錄取資格。這種評價更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成績僅占85%,面試占15%。強基計劃、體育賽事選拔、藝術團體和外語保送等渠道也分別錄取了一定數量的學生。

這樣的錄取方式使得今年上海交大的招生總數呈現多元化的特點,但也引發了家長們的憤怒。家長們主要集中在對高考之外錄取政策的不了解和不認同上。

有家長表示,這些錄取政策似乎更適合富裕家庭,因為培養一個擁有全面素質的學生需要更多的資源。他們認為,對於一般家庭來說,高考成績已經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其他錄取政策對他們而言幾乎是不可企及的。

另一部份家長則抱怨社會對於學生綜合能力的高要求。他們認為,一邊要求生育更多孩子,一邊對孩子的培養提出如此高的要求,培養成本太高。他們擔心這樣的政策將導致底層學生更難獲得名校資格。

然而,這樣的抱怨和憤怒在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名校之中。這是因為名校對於人才需求的不同,逐漸導致錄取政策的多樣化發展。

評論: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理解名校錄取政策的出發點。不同於過去的填鴨式教育,名校更註重培養能夠改變社會的可發展型人才。這一點,哈佛大學的招生理念給予了很好的解釋。

在這個時代,整體能力的考驗逐漸成為主流。高考之外的錄取政策並非是對家庭經濟狀況的歧視,而是更註重學生的個體素質和全面發展。

家長們需要理解,這樣的錄取方式是未來高考錄取的趨勢,而不是偏心的表現。這也提醒學生自己要有改變的意識,更加關註自己的綜合能力發展。

結論:

盡管家長們對於高考之外的錄取政策存在不滿,但這樣的多元錄取方式正逐漸成為名校的主流。在人才需求的變化下,名校更看重學生的整體能力,而非單一的高考成績。首先,名校開始更加註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非僅僅是學術成績。在高考之外,學生參與的各種社團活動、競賽、實習經歷等都被納入考核範圍。這樣的錄取方式鼓勵學生發展多元化的興趣和才能,也使那些可能在學術成績上稍顯薄弱,但在其他方面有特長的學生有了進入名校的機會。



其次,名校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在這樣的錄取政策下,標準化考試的成績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相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方式、團隊協作精神等都成為名校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這樣的選拔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然而,多元錄取方式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如何保證公平性?如何避免主觀因素對錄取結果的影響?這些問題都需要名校在實施多元錄取政策時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討。



總的來說,多元錄取方式正在改變名校的招生觀念,也給更多的學生提供了進入名校的機會。雖然這一過程會遇到各種挑戰,但這是教育改革的一種必然趨勢。

對於學生和家長而言,更重要的是適應這一趨勢,註重個體素質的培養。未來的社會需要更具綜合能力的人才,因此在高考備考的同時,學生也要註重自身的全面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