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學習小組|基層說】檔能不能再精簡些?|對形式主義說「不」①

2024-09-20教育

「打電話能解決的事,非要搞一堆檔」「我到任4個月,簽了1300多份材料」「中間環節成了‘中轉站’,各級都在催著基層幹」……這些媒體報道的場景,讓許多基層幹部群眾感同深受。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幹規定】(下稱【若幹規定】),第一部份就是「切實精簡檔」。

基層一年要接收多少檔?據報道,西部某地一個科級部門,曾一年接收檔近4000份,向鄉鎮發文600多份。算下來,平均每天處理10多份檔,制定下發2份檔,許多幹部苦於「案牘之勞形」。

「上午去縣裏開會的工夫,就轉給我30多份檔!一下午都在處理材料。」一位幹部說,基層經常一個部門對接多個上級單位,「項項要落實,個個要抓緊,都是領導機關,全都得罪不起」。

這麽多檔,都有必要嗎?中部某地一位鄉鎮黨委書記介紹,有時一天要看六七十份檔,其中不少是「衍生文」,即四五份檔說的是同一件事。「如果大量檔出現內容積比重疊,意味著基層單位要面對來自不同方面的考核,也說明很多工作在職能歸屬上並不清晰。」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仇葉分析。

「每年收到四五千份檔,其中相當一部份可發可不發。」一位領導幹部表示,有的上級部門在下發檔時,不管是不是相關業務部門,都要求層層轉發,如果不轉發,就不符合工作程式,可能被追究責任。往往上級來什麽檔,下級就轉什麽檔。

「有些八竿子打不著的檔也轉給我們。」一位基層幹部說,「我們是山區縣,搞不懂為啥發來海上搜救工作的相關材料,還要求貫徹落實。」

不僅數量多,有些檔還十分冗長。「真正想看的沒寫,沒必要的寫一堆,縣裏下發的考核檔最長187頁。」一位幹部表示,這種檔真是寫的人累,看的人苦,而且模糊了真正的重點。

檔連篇累牘、生搬硬套,容易使檔流轉淪為「空轉」。「轉過來的檔,我們就得處理,要處理就得占用時間。」一位幹部說,上級下了文,下級跟著出台配套檔,這就算貫徹落實了。

一般而言,各級各部門及時轉發上級檔,能夠讓基層及時了解最新精神和要求。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門熱衷於「文來文往」,不管大事小情都要下個通知,無論大小問題總要發個意見,結果落實工作變成了任務的「擊鼓傳花」。

為防止文山會海加重基層負擔,中央要求嚴控發文數量。「紅表頭檔」少了,「白表頭檔」卻多了起來。有的檔不帶頭、不蓋章,但以「工作提示」「電話通知稿」「自黏便箋」等名目下發,同樣有要求、有任務、有期限,必須按規定完成。

為啥檔總是精簡不下來?

一個很大原因是出於「盡職免責」的心理。例如,中部某縣應急管理局每個季度都發文要求相關行業部門就個別領域開展安全大排查。一旦出了問題,相應檔就是該部門履職盡責的「直接證明」。

對有的地方和部門來說,發文既是任務安排也是彰顯工作的主要途徑。「為了體現創新和重視,有的單位在轉發檔的過程中自我加壓、層層加碼,導致檔越來越多、越來越厚。」一位幹部說。

怎樣給檔減量、瘦身?中辦國辦此次印發的【若幹規定】,作出嚴控檔數量、提升檔品質、加強評估審查等規定。

比如,【若幹規定】要求,「地方和部門制發檔應當進行與為基層減負一致性評估」,提出地方和部門在政策檔的起草制發環節,同步進行與為基層減負一致性評估審查,旨在從源頭把關,避免加重基層負擔。

上級對下級發文,說到底就是在提要求、定任務、抓落實、明獎懲。仇葉建議,要切實精簡檔,還要在改變問責考核泛化、簡單化、隨意化等方面下功夫,減輕基層的負擔,增強做事的底氣。

文/鐘祺

受訪專家/仇葉(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半月談等

來源/學習小組微信公眾號